多图欣赏 | 建盏的釉色之美
茶无言
纳天地雨露精华
器有语
道人间红尘百味
建盏的釉色之美
建盏的釉色
属于我国古代结晶釉范畴
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盏所处位置的窑温和气氛不同
釉水会变化出各种自然奇特的花纹
这种由于釉水本身的变化
而不是人工通过色釉控制产生的花纹
称之为“窑变”
建盏釉色是结晶釉的窑变花纹
但是由于烧成技术的关系
建盏不可能具有一致的釉色和花纹
并且也不是所有的盏都具有窑变的效果
这就使得烧成后的釉色花纹复杂多变
归纳建盏的釉色大致可分为
乌金釉、兔毫釉、油滴釉、鹧鸪斑釉
曜变釉和杂色釉五六大类
乌金釉
即是纯黑釉,表面无斑纹
是建窑较经典的釉色
也称为“绀黑釉”或“乌金釉”
“绀黑”一词在蔡襄所著《茶录》已有记载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
釉药以氧化铁和氧化锰为呈色
釉面有的乌黑如漆,有的则是黑中泛青
上品者釉面肥厚温润
部分黑釉盏甚至可见
釉层流动产生的丝丝纹路
张中钦 一叶菩提
熊忠贵 龙窑柴烧乌金釉
静象菩提乌金木叶
兔毫釉
祝穆《方舆胜览》中
“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如是记载
是建窑最为典型且产量最大的品种
以致人们常将“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
兔毫是黑色的底釉中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
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
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
兔毫纹的形状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颜色也有金兔毫、银兔毫
黄兔毫、青兔毫等多种类别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道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叶礼旺 兔毫
兔毫
宋代兔毫小盏
油滴釉
“油滴”一词最早出现在
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的日本文献中
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
无数金黄色或者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
故又有“金油滴”、“银油滴”之分
这种斑点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
使人眼花缭乱
油滴也是一种结晶釉
烧成难度大,成品率低
传世或出土都很少
在收藏界
“油滴”也是建盏中
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仿古油滴
孙建兴 油滴
黄美金 油滴
鹧鸪斑
鹧鸪斑的斑点大小不一
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
呈银色、银灰、白色等,分布比较疏松
与鹧鸪鸟的胸部羽毛非常接近
故称为“鹧鸪斑”
北宋初年陶谷《清异录》中记载:
“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点试茶家珍之”
由此可见鹧鸪斑的珍贵程度
有的学者认为“油滴”就是“鹧鸪斑”
但与鹧鸪鸟的羽毛“白点正圆如珠”相去甚远
而窑址出土的“珍珠斑”
才应该是宋代文献中记载的“鹧鸪斑”
从建窑遗址的残片上判断
鹧鸪斑的残件数极少
尚未发现有完整器
鹧鸪斑残片
李达 鹧鸪斑
陈大鹏 鹧鸪斑
曜变釉
“曜变”一词至迟在《禅林晓哥》中记载
成书于十六世纪前期
所谓“曜变”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
聚集着许多不规则的圆点
黄色的圆点周围焕发出以蓝色为主的
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
曜斑广布于建盏的内壁
并随所视方向的移动而变化
由于“曜变”烧成难度极大
故传世甚少
曜变建盏全世界共三只,均藏在日本
以静嘉堂所藏最为出名
被称为“碗中宇宙”
09年我国首次发现了“曜变天目”
是杭州城偶然出土的残件
在建窑窑址上尚未发现“曜变”残件
杂色釉
由于建窑黑釉器系“窑变”所致
故釉面纹理变化多端
除上述五大类釉面纹理之外
还有一些杂色釉
主要有柿红釉、茶叶末釉、青釉、龟裂纹釉
灰皮釉、灰白釉、酱釉等
而杂色釉中的龟裂纹釉、灰皮釉、灰白釉、芝麻釉等
都是火候不够高的次品(生烧或半生烧品)
如果放置窑炉重新烧制
灰白色也可转变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