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刁姓起源

关于刁姓起源,说法不一,且情况比较复杂,须首先弄清“刁”字的来历及与之相关的字。《中华大字典》对“刁”的解释是:“刁本作刀。《韵会》刀,都牢切,又丁聊切,一字二音。观《诗·公刘》'鞞琫容刀’,亦有二音,可知刁本作刀,后人作刁以别之而已。”《康熙字典》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刁”是从“刀”字衍生出来的字,古代常常写作“刀”;直到今天的字典里一直属于“刀”部。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貂,齐寺人貂之后”;又说:“刁,姓书云,刁、貂声同而字异,本一姓也。”这又说明,刁与貂通用。那么,刀、貂二字与刁姓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说:“刀氏,齐大夫竖刀之后,战国时有刀勃,汉有刀间,齐人,以富闻,子孙居勃海,后汉有刀韪。”竖刀,是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他曾与管仲等一起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管仲死后,他与易牙专权,于公元前643年“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正义》为“刀”注音为“鸟(diǎo)条反”,即读刁。《史记·货殖列传》有“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这里的“刀间”,《索隐》:“上音雕,姓也;间,如字”;《正义》:“刀,丁遥反,姓名”。也就是应劭说的“汉有刀间”。北宋的《广韵》“刁”字条说:“又姓,出渤海,《风俗通》云,齐大夫竖刁之后,俗作刀。”于此可见,刀氏即刁氏,是竖刀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而形成的,出自齐国都城,即今山东临淄。又,《左传》鲁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记有“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这里的“貂”,即《史记》中之“竖刀”,也就是邓名世所说之“齐寺人貂”。“寺人”之“寺”,读作Shì通“侍”,《周礼·天官·寺人》:“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即宫廷内的近侍。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竖刀寺人,安得有后!”即认为竖刀是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之人,不会有后代。其实,春秋时的“寺人”不等于宦官(失去性能力之人);“寺人”原为内侍的通称,自东汉始才专指宦官而言。

另有一些说法:一、《新纂氏族笺释》说,周文王同姓(姬姓)有雕国,后更为刁氏。查有关辞书,未见“雕国”,故存疑待考。二、《姓氏寻源》说:“刀宜出于貂勃也”,即认为刀氏系貂勃的后代。貂勃又作刀勃或刁勃,系战国时齐国处士,与齐相田单是同时代人,晚于春秋时的貂(即竖刀)300多年,也就是说300多年前貂(刁)姓已经形成。故,此说不足取。三、明人杨慎《希姓录》说,明朝宣德年间,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县),赐给当地傣族酋长怕、刀、剁三姓。后来,刀姓有部分人改为刁姓。
​​

关于“竖刁”的不同说法
关于刁姓起源,说法不一,且情况比较复杂,须首先弄清“刁”字的来历及与之相关的字。《中华大字典》对“刁”的解释是:“刁本作刀。《韵会》刀,都牢切,又丁聊切,一字二音。观《诗·公刘》'鞞琫容刀’,亦有二音,可知刁本作刀,后人作刁以别之而已。”
《康熙字典》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由此可见,“刁”是从“刀”字衍生出来的字,古代常常写作“刀”;直到今天的字典里一直属于“刀”部。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貂,齐寺人貂之后”;又说:“刁,姓书云,刁、貂声同而字异,本一姓也。”这又说明,刁与貂通用。那么,刀、貂二字与刁姓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姓氏》说:“刀氏,齐大夫竖刀之后,战国时有刀勃,汉有刀间,齐人,以富闻,子孙居勃海,后汉有刀韪。”竖刀,是春秋时齐桓公的宠臣,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他曾与管仲等一起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管仲死后,他与易牙专权,于公元前643年“杀群吏,而立公子无诡为君”。《正义》为“刀”注音为“鸟(diǎo)条反”,即读刁。《史记·货殖列传》有“齐俗贱奴虏,而刀间独爱贵之”,这里的“刀间”,《索隐》:“上音雕,姓也;间,如字”;《正义》:“刀,丁遥反,姓名”。也就是应劭说的“汉有刀间”。
北宋的《广韵》“刁”字条说:“又姓,出渤海,《风俗通》云,齐大夫竖刁之后,俗作刀。”于此可见,刀氏即刁氏,是竖刀的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氏而形成的,出自齐国都城即今山东临淄。又,《左传》鲁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记有“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这里的“貂”即《史记》中之“竖刀”也就是邓名世所说之“齐寺人貂”。“寺人”之“寺”,读作Shì通“侍”,《周礼·天官·寺人》:“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即宫廷内的近侍。清人张澍《姓氏寻源》说:“竖刀寺人,安得有后!”即认为竖刀是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之人,不会有后代。其实,春秋时的“寺人”不等于宦官(失去性能力之人);“寺人”原为内侍的通称,自东汉始才专指宦官而言。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出自《后汉书宦者列传序》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