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7635- 老照片:晚清时期的南京汇文书院,后来发展成著名大学

晚清时期,近代化的高等教育逐渐兴起,一批大学陆续设立。在开埠较早的大城市南京,一所名为汇文书院的大学应运而生,并很快崭露头角,受到广泛关注。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来感受汇文书院的校园生活。

汇文书院的大门。

汇文书院由美国传教士傅罗(C. H. Fowler)于1888年在南京干河沿创办,英文名为Nanking University。福开森(J.C. Ferguson, 1888-1897年)担任第一任院长,师图尔(George A. Stuart, 1897-1908年)、包文(A.J. Bowen,1908-1910年)先后担任院长。

学生解剖青蛙。

汇文书院的办学目的是:“教授高级科学课程以便在知识阶层获得一席之地。”在此之前的1887年,清廷下达了一道谕旨,要求在科举考试中增设算学一科。由于当时算学的教育与考试条件不成熟,报考者极少。傅罗正是利用这个历史背景,创办了汇文书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中国读书人。

生物课上使用显微镜观察。

汇文书院设博物馆(文理科)、医学馆(医科)和神道馆(神学),1890年又设成美馆为中学部。在办学之初,书院面临招生困难。只有那些读不起传统私塾或者科举考试无望的人,才会选择到这样的新式大学接受教育。

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

尽管新式大学在中国有暂时的“水土不服”,但在三位院长的努力下,汇文书院教学、科研体系逐渐完备,培养了一批既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又掌握外国语言和科学新知的人才。从照片中看,该校教学设备、设施比较先进,有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学生用上了显微镜,这对致力于科举取士的读书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

福开森是个“中国通”,专门学过汉语,非常擅长交际,与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封疆大吏关系密切。傅罗正看中了这一点,让他当上了首任院长。不过,因为院长待遇不高,9年后他辞职去了上海。

学生们在宿舍认真看书。

接替福开森担任第二任院长的师图尔,原本是汇文书院医学馆总教习。他当上院长后,一干就是十年,在他的手上,汇文书院得以有较大的发展。他在工作之余翻译了一些医学著作,不但把西方的著作翻译成中文,同时也把中国的医药典籍翻译成英文(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项工作可谓填补了那个时代的空白。

学生们在宿舍认真看书。

师图尔去职后,由包文继任。包文热心教育事业,“勇于任事,尤具远见卓识”。他认为:“中国之困亟矣,非以教育新民智不足以自振救,而教育之宗旨宜纯正,规模宜远大,组织设备宜健全完美,然后始可以言得人才为社会用……”

学生们在宿舍认真看书。

1910年,汇文书院与位于南京鼓楼的宏育书院合并,中文名定为金陵大学堂,英文名为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合并的原因是:“(两所书院)课程多重复,且为经费限,不得备其设施,势必至于因循苟且,徒劳而无功。”合并后,包文担任金陵大学堂校长,原宏育书院院长文怀恩(John E. Williams)为副校长。

书院的老师正在办公。

金陵大学堂的校务呈蒸蒸日上之势。校方多次购置土地扩大校址,建设科学馆、行政楼、教室、宿舍等,规模宏大。同时,聘请文理农医等各方面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学术水平节节攀升。很快,金陵大学成为国内著名高校,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的美誉。

汇文书院的校园风光。

新中国成立后,私立的金陵大学改组为公立,不久又与多所高校合并,发展成如今的南京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