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去世后,暗恋杨绛的费孝通前来探望,杨绛:别再知难而上了
4天前
1932年2月27日晚上,随着一声震耳的鸣笛声,一列北上的火车缓缓地进入了北平站。
车停稳以后,乘客们鱼贯而出。其中,由三男两女组成的一行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年纪不大,一身学生打扮,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刚下火车,他们似乎对这里并不是很熟悉,带着有些迷惑的眼神往人群中看了几眼。这一看不要紧,正好看到了一个探头探脑的男生。
那男生的年纪跟他们一般大,也是一个学生。就在这一行人看到男生的那一刻,那男生也看到了他们。
男生的脸上立马露出了兴奋的笑容,他放开步子,朝着这一行人走来。或者,更准确地来说,是朝着其中的一个女生走来。
听说那女生要来北平,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男生已经来接过两次站了,无奈都扑了空。这是第三次,终于见到了分别已久的人,这让男生怎能不高兴激动?
少年人的心思,总是不善于隐藏的。从男生那激切的步伐和洋溢的笑脸上,任谁都看得出他对对面那女生的感情一定不一般。
若干年后,男生和女生的名字,在中国都成了如雷贯耳般的存在。那男生叫做费孝通,而那女生,有一个笔名,叫做杨绛……
一、女校里的“特殊”男生,除了她没人愿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1910年,这个中国即将迎来千年大变局的前夜,在人间天堂般的苏杭仍然保持着表面的平静。
苏杭间有一个小县,叫做吴江县。这里自古人杰地灵,如今,就有一个姓费的大户居住在这里。男主人叫做费璞安,女主人叫做杨纫兰,他们都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家。
当年11月,费家迎来了自己的第五个孩子,父亲认真地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费孝通。
费孝通出生八个月以后,远在北京的一户杨姓知识分子家中,也迎来了又一个新的生命。父亲杨荫行对这个女儿极为喜爱,取名叫做杨季康。
杨季康前面有几个姐姐,姐姐们叫她名字的时候,总是偷懒,把“季康”的发音简略为“绛”。于是后来,杨季康就把杨绛当作了自己的笔名。(为方便本文叙述,提到杨季康处均直接写为杨绛)
(费孝通)
杨荫行早年接受过传统的教育,也远赴日本、美国喝过洋墨水儿。回国之后,学而优则仕,当上了北洋政府的官员。
杨荫行为人、为官都十分正直。在一次与权贵的斗争中,杨荫行被停职审查。向来刚强的他,一怒之下,挂冠而去,带着一家老小迁到了苏州。
那一年,杨绛刚上初小三年级。年纪尚幼的她,对于家庭的变故,还懵懂无知。她只知道,南方的生活似乎也非常快乐。
家人把她送到当地著名的振华女校里面,她以聪慧的大脑、极高的天赋,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而在这里,一个“特殊”的同学,也引起了杨绛的关注。
振华女校之所以称为“女校”,顾名思义就是只招收女学生。可是,却偏偏有一个男同学格格不入地夹在了一群“娘子军”里面。
(今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前身为振华女校)
这个男同学就是费孝通。原来,费孝通的家也经历过一次搬迁,从吴江搬到了苏州。到了苏州以后,母亲开始为他的学业犯愁。
倒不是费孝通学习不好,而是他从小体弱多病。母亲非常怕柔弱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别人的欺负。
赶巧的是,振华女校刚好就在费孝通新家所在的街道。而费母又跟女校的校长关系很好,于是,费母最终决定就把孩子送到女校读书吧!
只不过,苦心孤诣的费母,还是漏算了一点儿。儿子在女生中的确是不会被欺负了,但同时,也没有人跟他一起玩儿了。
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玩伴的时候,被孤立的费孝通难免有些孤单。就在这时,杨绛闯入了他的视线。
(杨绛)
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杨绛会在课间找费孝通玩儿游戏,这让费孝通喜出望外。虽然杨绛总是嘲笑他笨手笨脚的,但是两人的情谊就这么奠定了下来。
有一次,杨绛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幅画像。画像上的人脸胖乎乎的,嘴巴还合不拢的样子,俨然和费孝通一模一样。
杨绛把画像给费孝通看,还不停地追问他:这是谁?这是谁?费孝通当然知道这是杨绛有意捉弄于他,但他也不生气,只是站在那里憨憨地笑着。
两人有快乐的时光,也有不愉快的时候。费孝通数学比杨绛好,杨绛在课堂上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就会被费孝通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
少年气盛又一直非常优秀的杨绛,哪里能受得了这样的“侮辱”?于是就总是对费孝通有着一股莫名的敌意。
(数学题)
老师让他们跳双人舞的时候,杨绛和费孝通是一组。杨绛心里非常不愿意,往日里积攒的怨气也在那一刻喷涌而出,她对着费孝通气呼呼地说:我们都是女生,你一个男生来这里干嘛?
就这样,这对同学在玩乐与拌嘴中,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也不知到底是不是杨绛那句“气头上”的话,刺激到了费孝通。总之,一年之后,费孝通就离开了女校,进入东吴大学附中读书去了。
二、从东吴到清华,费孝通的苦恋岁月
费孝通在东吴附中读书的日子,正是革命思想激荡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作为青年学生,费孝通同样被那冲破时代的热情所深深感染。
(今湖州二中,前身为东吴大学附中)
他立志报国,立志救人于水火。他打定主意,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于是,他发奋读书,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东吴大学医预科。
而就在同一年,已经17岁的杨绛也面临着学校的选择。其实,对于学校,杨绛早已心有所属,她想到清华去,那里的一切好像对她充满了莫名的吸引力。
可惜的是,那一年清华在南方并没有招生名额。无奈之下,杨绛只能进入东吴大学读书。
就这样,阔别多日的“老同学”,又在东吴大学的校园里,重逢了。
这时,他们一个18岁,一个17岁,正处于感情懵懂的岁月。或许,在费孝通心里,振华女校那段只有杨绛搭理他的日子,已经成为了深埋的美好。
如今再见,面对着已经亭亭玉立、出落为一个美人胚子的杨绛,费孝通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怎能不被再度唤起?
(东吴大学)
可是,被杨绛深深吸引的人,又何止费孝通一个?良好的教养、姣好的面容,都成了东吴大学的学生们欣赏杨绛的理由。
他们往往打着各种旗号,向杨绛示好。而据说,这些追求者已经达到了“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众。
面对四处暗藏的“危机”,费孝通深感不安。他总是在想,如何才能防止更多的男生去追求杨绛呢?
最终,费孝通想了一个办法,他对外宣传:“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费孝通的这个宣言,流传得很广,甚至传到了杨绛的耳朵里。对此,杨绛是这么说的:“我从13岁到17岁,没见过他一面。我已从一个小鬼长大成人,他认识我什么呀!”
(青年费孝通)
杨绛对费孝通的吐槽,是一点儿都不客气的。但是,对于别人来说,费孝通的这个宣言,却非常有效。很多人觉得,人家俩人青梅竹马,我在里面掺和个什么呀?
就这样,日子渐渐地安稳了下来。直到两年以后,东吴大学闹起了学潮,费孝通与杨绛的生活才又起了波澜。
费孝通进入东吴大学,本来是为了转投北平的协和医学院做准备的。但是,经历了更多事情之后,费孝通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决心投考燕京大学。
费孝通去了燕京大学之后,杨绛还留在苏州。她本来就要毕业了,可是学校由于学潮停课,开学还遥遥无期。
杨绛深感时间宝贵,决心要到燕京大学去借读。当时南北交通不便,杨绛要从苏州前往北平办理借读手续,非常麻烦。
于是,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费孝通就成了宝贵的“资源”。对于此事,费孝通自然非常乐意帮忙。
不久之后,杨绛的借读手续就办好了,她欣喜若狂,觉得自己完成学业非常有希望了。
(燕京大学)
可是,就在万事俱备之际,杨荫行却突然转变主意。可怜天下父母心,南北相隔,足有千里之遥,他如何放心自己的宝贝女儿一个人到北平去读书呢?
于是,杨荫行给女儿提了一个要求:“你若能邀约到男女同学各三人同行,我便同意你去。”
杨荫行本意是想难为女儿一下,谁知道,杨绛还真的做到了父亲的要求。无奈之下,杨荫行只能说话算话,同意他们一行人前往北平。
只不过,在苏州车站,一个女生临时反悔,六个人的团队变为了五个人。这五个人里面,有一个叫做孙令衔的男生,将在杨绛一个重要的人生际遇里面,阴差阳错地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不过,这是后话了。
如今的问题是,杨绛等五人,要从苏州赶往北平,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走完铁路走海路,走完海路再上火车,足足走了三天,才赶到北平火车站。
在他们赶路同时,费孝通也在焦急地等待着,一次次往火车站跑着接人。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费孝通还是等到了想见的那个人。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接到杨绛等人之后,费孝通聊尽地主之谊,带着他们去吃饭,然后去看宿舍。
这一路,费孝通的心情是激动的。他和杨绛,终于又可以成为同学了,终于又可以在燕京大学共同完成学业、实现理想了。
只是,沉浸在兴奋与幻想中的费孝通,却没有想到,一个他始终难以撼动的“情敌”已经悄然出现了!
杨绛虽然已经办理了借读手续,但是按照燕京大学的规定,还是需要经过考试才能正式注册入学。
那天,杨绛终于结束了入学考试,准备去清华大学看望老朋友蒋恩钿。而前面提到的,那个将扮演重要角色的孙令衔也提出要去清华园看望表兄。于是,两人便同行而去。
(三十年代规划中的清华大学)
在清华的女生宿舍“古月堂”,杨绛见到了好朋友,而孙令衔则自己去找他的表兄。蒋恩钿看到老朋友也来了北平非常高兴,嚷嚷着要让杨绛来清华借读。
虽然清华之于杨绛,始终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既然已经办理了在燕京大学的借读,杨绛对于借读清华就有了一丝犹豫。但是,蒋恩钿并不愿意就此放弃,她表示要去替杨绛再打听打听。
就在两闺蜜聊天之际,孙令衔带着来送他的表兄来到了古月堂。那是杨绛第一次见孙令衔的表兄,从那以后,这个人的名字将伴随着她的整个人生:这位表兄叫做钱钟书!
(钱钟书)
初见的那天晚上,钱钟书穿着一件青色的大褂儿,脚上一双普普通通的老布鞋,带着一副有点儿古朴的眼睛。可是,就是这样平平无奇的打扮,却给杨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钱钟书,也同样被眼前这个有才又有气质的少女,深深吸引了。古月堂匆匆一面,却成了两人都难以忘怀的一个场景。
不久之后,蒋恩钿为杨绛办理好了借读的手续。或许是因为清华不需要像燕京大学那样的入学考试,或许是杨绛一直以来对清华大学的渴望驱使。总之,杨绛放弃了燕京大学,入读了清华。
这中间,古月堂那一面,有多大作用呢?恐怕除了当事人,谁都不知道。不过,杨绛的母亲后来曾就此事打趣过杨绛:“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古月堂)
其实,进入清华的杨绛,与钱钟书之间的红线,还有一个“障碍”。原来,费孝通吸取了在东吴大学时的教训,为了防止别人追求杨绛,他提前跟好友孙令衔合作,让后者四处宣称杨绛已经有男朋友了。
一来二去地,这话就传到了钱钟书的耳朵里。而另一边呢,孙令衔又告诉杨绛,他表兄已经订婚了。孙令衔这话,倒也算是有根据。只不过,钱钟书和那姑娘都不乐意,只是两家大人在中间强扯红线而已。
所幸,钱钟书与杨绛都没有轻易相信“流言”。当收到钱钟书邀她相会的书信之后,杨绛非常开心,立马前去赴约。
两人见面以后,钱钟书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有订婚”。而杨绛的第一句话则是:“我也没有男朋友”。
说完之后,两人相视而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误会解开以后,钱钟书与杨绛开始了书信往来、吃饭约会的日子,慢慢地,他们的感情逐渐得以确立。
(钱钟书与杨绛)
感情确定之后,杨绛就给费孝通写了一封信。虽然费孝通从来没有对杨绛表白过,然而如杨绛之聪慧,又如何不懂费孝通的意思。
但是如今,她既然已经有了心属之人,那对费孝通就要快刀斩乱麻。所以,杨绛的那封信上写的是:“我已有了男朋友”。
费孝通接到信以后,宛如雷击,久久不能回神。他的心里,终究是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他要再见杨绛一面,他还有很多话要对杨绛说。
于是,他跑去找到了杨绛,直言不讳地对她说:他们同学这么久,他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有资格成为杨绛的男朋友。
心中有了钱钟书的杨绛,自然是不会接受费孝通的表白的。费孝通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们做朋友好吗?
(费孝通)
但是,杨绛的性格素来干净利落,她坚决地回应费孝通说:“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话虽伤人,但却是对彼此来说最好的选择。深受打击的费孝通也只能接受了这个事实。
三、“错过”的人生同样美好
人们能从失恋、或者是苦恋不得中得到什么?可能是痛苦与颓废,也可能是体重的激增与银行卡的骤减。
但是,费孝通得到的,却是“向上爬”的动力。无论钱钟书是否知道,费孝通确实曾经将其视为“情敌”,一度想要跟他一见高下。
但是,钱钟书在彼时的清华园里,已经相当有才名。为了与钱钟书“斗气”,费孝通一直发奋图强,努力充实自己。
多年以后,费孝通自己回顾当年的行为,也不得不承认,当初他“向上爬”的动力最初是“因为他的女朋友看不起他”。
虽然,杨绛从来没有承认过她是费孝通的女朋友。
人生就是这样,失之东隅,得之桑榆。自以为失去了“初恋”的费孝通,得到了学业上的进步,同时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费孝通的老师是吴文藻,吴文藻还有一个女学生叫做王同惠,拜入吴门的时间比费孝通要晚两年。虽说是同门师兄妹,但是彼此之间的交集却非常有限。
(王同惠)
直到,1933年的圣诞节前夕。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举行了联欢会,费孝通也前去参加。学生们聚会,费孝通这样的风云学子难免要“高谈阔论”一番。
费孝通以自己丰富的学识、清晰的逻辑,获得了在场同学们的高度称赞。可就在这时,平时默默无闻的王同惠却站了起来,对费孝通的见解,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
学术之争,向来是毫不相让的。就这样,两人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为了说服王同惠接受自己的观点,费孝通还送了对方一本书,因为那本书可以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无心插柳柳成荫”,费孝通这一举动却恰好打动了王同惠的芳心。她深深地为对方这种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折服了。
此后,由于学习的因素,两个人之间越走越近,最终产生了别样的感情。
(费孝通与王同惠)
1935年,就在钱钟书与杨绛结婚一年以后,费孝通与王同惠也在未名湖畔完成了一场简单却不失浪漫的婚礼。
只不过,好景不长。两人结婚之后不久,费孝通在做社会调查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当地人为了抓捕野兽而设置的陷阱之中。
为了搭救丈夫,王同惠连夜下山寻求救援,却在路上不慎落难而死。那一年,王同惠仅仅24岁,而她与费孝通结婚不过才108天。
王同惠的去世,让费孝通颇受打击。几年以后,费孝通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成名作《江村经济》发表之时,费孝通还专门在首页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请允许我以此书来纪念我的妻子。
再后来,费孝通又遇到了一个叫做孟吟的女子。这次,费孝通是幸运的,两人自结婚以后,携手走过半个世纪。无论费孝通经历怎样的挫折,妻子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而在另一边,钱钟书与杨绛的婚姻与爱情,直到今天,仍然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无数关于这对恩爱夫妻的轶事,广泛流传于民间。
直到1998年年末,钱钟书先生去世,这段传奇爱情才告了一个段落。
四、我鳏你寡,“前缘”能否再续?
钱钟书逝世以后,杨绛满怀悲痛与怀念地写了《我们仨》,其中,有这么一句悲凉的话:“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钱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杨绛一家合影)
其实,这个时候,费孝通的妻子也早已离他而去。那还是在1994年的12月1日,孟吟病逝。
两位年过耄耋的老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雨、爱情的甜蜜、婚姻的考验,又重新走到了“孤身一人”的地步。
费孝通的心里,或许始终没有忘记杨绛。即使他们著作等身,即使他们名满天下,但是面对杨绛,费孝通总是不经意间流露出幼年相识时的那股“傻气”。
有一天,思考了很久的费孝通,拿着自己的一摞著作,找到杨绛家里,邀请“阿季”给他的作品“斧正”。
两个好朋友好久没见了,人老又容易多情。两人就在家里聊了起来,越聊越开心,越聊越放松。
可是,突然,杨绛的态度却发生了改变。她收起刚刚还留有笑意的脸庞,对着费孝通下了逐客之令。
(晚年费孝通)
原来,杨绛惊觉,自己有点儿失态了。费孝通当年的心思,她一直知道。如今,还是要保持一点儿距离为好。
虽然费孝通并不明白杨绛这突如其来的态度大转变是怎么回事儿,可是既然主人已经下了逐客令,那他也不好再呆下去。
于是,费孝通起身告辞,杨绛跟在后面送他出门。腿脚早已不灵便的费孝通慢慢地顺着楼梯往下爬,心里还始终放不下,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往后看。
费孝通这一切的举动,都落在了杨绛的眼里。这一刻,杨绛明白,费孝通还未忘记昔日的感情。于是,她表情淡然地说了一句:“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
一语双关的一句话,活了大半辈子的费孝通如何能听不懂。可世上的事,往往就是因为太懂,才难过了许多。
费孝通听了杨绛的话之后,立马愣住了,心中愁肠百折,最终也只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再也没有任何可能了,所有的事情都结束了。
杨绛的拒绝,一如当年在清华园里的场景,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
晚年的费孝通与杨绛同院,由于费孝通常常会派女儿或者是工作人员去看望一下杨绛,有时候也会送一些小玩意儿。
(费孝通女儿)
这些朋友之间的交际,让杨绛觉得有来无往不是太好。于是,找了一个合适的时间,亲自到费孝通的家里去坐了坐,对往日的关怀表示了谢意。
但这次来访,也仅仅是坐坐而已。当费孝通想要留她吃饭的时候,杨绛立即推说家里已经准备好了,说着就告辞出门了。整个探访过程只有短短的20分钟时间,杨先生之理智与坚持,真真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结语:
一段年少时期,阴差阳错的相识,让费孝通铭记终生。青年时代,情窦初开的费孝通,在杨绛的面前,扮演了一个暗恋者的角色。
然而,终究是流水有情、落花无意。古月堂里,与钱钟书的一面之缘,让杨绛从此收获了一段相互守护半个多世纪的爱情与婚姻。
惨遭“失恋”的费孝通,将所有的“气”放在了学习上。或许那句当初求上进是因为女朋友看不起他,只是一句笑谈。然而终究,一个伟大的社会学家逐渐诞生了。
(费孝通(右)在进行研究)
学者的事业,往往也会伴随着危险。一个意外降临,新婚妻子命丧黄泉。在前两段感情里,费孝通似乎是“不幸”的。但是最终,他能得一人相伴终生,也是一种抚慰吧。
人老多情,对早年的那段感情,年老费孝通亦久久不能忘怀。但是,杨绛始终懂得把握分寸,始终能够做到干净拒绝。杨家一访,费孝通明白,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了。
或许,在费孝通的心里,杨绛始终是他的初恋。然而,在杨绛那里,“费的初恋不是我的初恋”,也是终究不会改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