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婚育型就业陋习不除,鼓励型人口婚育政策就没有抓手

育邻梦

网友提问:怀孕8个月的女子被公司逼迫离职,公司该怎么赔偿?

回复:歧视婚育型就业陋习不除,鼓励型人口婚育政策就没有抓手。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响应人多力量大,农村+城镇生娃之后都发给养娃的必备生活物资、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之后生娃即分地+城镇依然分发必备生活物资。因此,尽管那时生活物资匮乏,但每个家庭却依然能够养活多个孩子,1950年,总人口约5.5亿,新生儿童1419万人,出生率约25.8‰;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刻】,总人口约6.5亿,新生儿童949万人,出生率14.6‰。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末执行严格的限制性计划生育以来,农村生娃再也没地可分了、城镇生娃再也不给基本必备生活物资了,多生娃还要被强制征收“社会抚养费”、并且城镇多生娃还将被工作单位歧视【这一政策经不断强化过后一直延续保持至今】。

不可在工作时间干与工作内容无关的事情、变相歧视怀孕+育儿期夫妇、所有非领导岗位都更更喜欢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些政策在追求经济利己优先的商业市场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这一政策放置到促进人类社会代际有序轮替的大环境之下,这就是绝对的错误、甚至是不尊重基本生育权的做法。因为,工作的本质目标=确保阖家团圆。

工作的本质目标=确保阖家团圆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是一切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与消费财富的初始缔造者和忠实受用者,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变化不仅会对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与消费财富的消费需求造成间接影响、更会直接决定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与消费财富的劳动生产能力。然而,人民从哪里来的呢?

婚育!家庭是现代人类社会繁育人口的摇篮,而婚育就是这个摇篮的支柱。社会消费财富支配权益私有、多劳多得、等价交换......如此公允的人类社会物质消费权益价值交换体制,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生活的很幸福呢?假设每个人都具备生活自理劳动能力,那的确如此。但是,人类可不只是仅仅需要养活自己就可以了,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和老人需要被供养。

15年以上属于童年【根据各国司法界定的不同,全世界法定成人年龄从15岁到21岁不等,我国规定18岁以上、体力+智力发育正常的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成年人】、17年以上属于老年【目前我国人均寿命已超过77岁】,每个人一生中有30年以上的时间需要和自己的父母或子女一起生活,需要接受他们的生活帮助。也即是说,每个职场中的年轻人都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年轻人就业不仅仅是为了养活自己,更是完成“传宗接代”历史使命的根本。

农民种粮、工人加工生活日用品、商人链接消费物质供给与需求方、老师集中辅助孩子们学习成长、医生为人民的健康生活保驾、公务员为人类社会有序分工协作护航......人类通过大规模群体分工协作,使彼此之间都能享受到更多品类、更好品质的日用消费物资。然而,这也给人类追求独立自由生活带来了诸多副产品,比如现代城镇居民就必须像螺丝钉那样嵌入一项职业才能养活家庭,否则连自己的生存都没有办法保障。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自然生命体系之中最宝贵的生存资源就是时间,有了时间人类就能创造社会消费财富、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是,在追求货币经济利己至上的时代,这可成了最难妥协的事情。因为,职业工作时间不能干其他事情、生儿育女之后父母必定需要花更多时间照顾孩子,人口婚育与追求短期经济利己至上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形成了“零和博弈”关系。因此,我们不难发掘市场经济越繁荣的地区人口生育能力越弱,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也是低人口生育&本国人口负增长的国家。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排干了塘里的水来捕鱼,今年收获丰厚,而明年将无鱼可获。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婚育,现代人类社会代际轮替的基础,是确保人类社会发展建设“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坚强柱石。假设所有企业都只使用未婚&未育的年轻小伙,那么一代之后是否大伙儿就该齐刷刷的关门歇业呢?爱护儿童、保护妇女、善待老人、优抚伤残......多么美好的人类社会分工协作机制。但是,如果连婚育这项人类基本人权都被企事业单位歧视,那么其它优抚政策又何谈能够长期落实呢?

一碗精米养不大一个孩子、一堂大课不能让孩子才华横溢、一场趣味活动不能引导孩子百炼成钢......教育辅助孩子学习成长就像烹饪中餐,每种调料都必须根据烹调火候适量添加才能得到美食,而这名主厨就是专心陪护孩子学习成长的家长。所以,专心陪护孩子学习成长的家长最累,给予婚育特殊价值认同才能激活人口生育能力;确保企事业单位不以短期商业利己逻辑对待人口婚育,保障人口婚育权益、留足家庭婚育时间才能使鼓励型人口婚育政策得到贯彻落实。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