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仰源头
国人的信仰,是“多元融合的产物”,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信仰文化的发展,都会存在一个时期,是文化整合的关键,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文化上的重要突破,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的各种族群在融合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三种信仰的雏形。
第一种是以“天”为神的信仰,这是道教的源头。
第二种是对于祖宗神灵的信仰,这是在农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将农耕的经验世代传承下来,渐渐自然形成的。
第三种是君权天授论。这是在周朝取代商朝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正当性,自许是承受“天命”,这成为后来改朝换代时世代沿袭的理论。
这三种信仰发源于不同的地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最终变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各种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一路走到了春秋时代,在这个文化演变的关键时刻,孔子出场了。孔子的时代,是什么样子呢?是一个 “礼坏乐崩”,混乱的时代:旧的价值正在崩溃,新的价值正待形成。
可以说,孔子出现的正是时候,他提出了一套新的价值观系统,就是以“人”为本。孔子认为宇宙之间应有一定的理性,“人”在天地之间具有特殊的地位,人性应是天赋的,人具备人性,人也因此有权利,也有责任,将人性之中的理性部分作为“道”的基础,亦即普遍理性的基础。在孔子的价值体系里,没有神明的成分,也没有怪力的存在,但是孔子对于宇宙之间的秩序,还是假设有一个理想的主宰,才能创造一个合理的宇宙。在这个意义上说,儒家虽然不是宗教,却具有一定的宗教性。尤其是到了汉代,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体系内加入了阴阳五行的因素,在这一阶段,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神力,有了互动,虽然此时的儒家,不再需要一个有意识的主宰来操纵一切,但是儒家的宗教性不是减弱了,而是加强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在儒家发展的同时,其他的宗教信仰也在发展,墨家后来成为道教教义的一部分,老庄的思想,则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主流。
在中国信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思想精英们的贡献,民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民间对于信仰的表现,很简单,就是对自然力的畏惧和崇敬,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源于一般人都会盼望自己能趋吉避凶的心理;
第二则是源于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亡灵的思念。
这两种表现,就是咱们前面说过的神明崇拜和祖宗崇拜。
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和外部的联系,佛教的力量开始进入中国,这对于民间正在蓄势待发的信仰群体,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从那以后,佛道两教,彼此影响,彼此竞争,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两大主流。
儒家虽然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但是在文化发展上,并没有排斥佛教和道教。汉代之后的信仰体系,再一次进入相互融合的模式。
中国在秦汉以后,以佛道儒为系统的三大信仰体系,不是没有冲突,但更多的是彼此整合,整体的方向是把儒家作为根本,接受了道家的清静和佛家的慈悲,融合为社会型的群众信仰。这种信仰形成的过程,决定了中国人信仰的特点,就是注重个人的修养,然后由近及远地影响到他人。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就是人人都该不断地提升自我,努力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