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修太极

一、改变思维、改变观念

如何改变思维和观念呢?太极拳虽然是一种拳术,但有自己的特性,不似有些拳术那样勇猛、威武。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老庄哲学,是以道家理论为拳理,行拳讲究用意,不用蛮劲,举动要求轻灵,“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它以阴阳为母,松柔为魂,“大道以虚静为本”,总之,太极拳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传统太极拳不是一般拳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练习太极拳需要修炼内功,如阴阳变转、举动轻灵、周身松空、动分虚实、动静开合、弧线运行、空腰松胯、安舒中正、以意行功、根基在脚、上下相随、手脚结合、内外三合、勿有力点、虚静为本等。如果太极拳习练者不按拳理去思维,偏离太极拳特性和内涵去习练,将是徒劳的。

二、认识太极拳结构

传统太极拳的结构由阴动和阳动组成,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离开了阴阳互动、阴阳相济的结构,便失去了太极拳魂,谈不上是太极拳了。

有一位拳友开玩笑说:“将什么拳慢练,都可以说是家传或创编太极拳。”虽然说是玩笑,却真有人有这种偏颇的认识。笔者认为,修炼传统太极拳的关键是把握拳之结构,遵循太极拳的规律习练,按阴阳学说规范拳法,动分阴阳,举动轻柔,用意不用力……若有悖于拳理拳    遵循太极拳的规律习练,身体状况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如周身阴松时,可觉得似有一股吸引力;阳松时,会觉得周身舒展,毛发直竖,感觉百会穴发热,周身渐渐褪去本力,虚灵之力代替本力、拙力,太极拳“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的本能逐渐在身上显现。

三、被动练拳长功夫

太极拳理与练拳密不可分,不深入研习拳理拳法恐难成正果,但空说不练也将一事无成,还需理论结合实践。修炼太极拳一定要在身上反映出来,称为“身知”“体悟”。

有些拳友习练与体悟相脱节,拳法和推手、技击成为两码事,有的练了三年两载就弃拳不练,转而练习推手,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如果从健身的角度去看,动则受益,练则健康,没什么不妥,但换个角度看,

四、减法内功修大道

减法内功是明代太极拳理论家王宗岳大师在《太极拳论》中提出来的,《太极拳论》道:“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大师谆谆告诫后学“一羽不能如”“舍己从人”,一目了然,无需赘言。

减法内功修炼,说得通俗些,就是“无障碍练拳”。什么是练拳中的“障碍”呢?就是练拳时,周身出力用劲.便无轻灵可言,有动意,意想内劲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这一切都是障碍。要无障碍练拳,练拳时,什么也不想,越炼,褪去本力,排除一切杂念、动意,周身柔弱似水,则内功上身入门有路。此时尚不可言功成,大道以虚静为本,恬淡虚无,真气从上,太极内功可称为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之大道。

如今,练习新编套路太极拳者蔚为壮观,而修炼传统太极拳者则日见减少,原因很多,传统太极拳内功难以上身也是原因之一。欲修炼太极拳大道,必须以“道法自然”为途径,今笔者有感而发,愿与同道共勉。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由阴动和阳动组成。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阴阳变化和谐自然。这是玄而妙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最佳的诠释。

   太极拳的“三个三不动”

  周身三不动:不能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

  手上三不动:不动、不丢、不顶;

  肢体三不动:手动脚(腿)不动,脚(腿)动手不动,手脚(腿)齐动。

  周身内外三不动

  一 不要有动意,二 不主动,三 不妄动。相反,最忌动意在先。

  在推手、技击实战运化中,身上主动,主动上前、主动后退、主动出击、妄动化解来力。遇对方对来手,不管长手、短手,为了早些摆脱困境,妄动其身,摇头摆尾、闪腰挪胯,左右摇摆脱困境,妄动其身,摇头摆尾、闪腰挪胯,左右摇晃,蹲站起伏,进退无常,急躁求胜,脚跟不稳,身形散乱,求胜不得失去信心。

  手上三不动

  手上三不动,即在推手技击中,与对方接手,在接触点上要不动、不丢、不顶。

  “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手上三不动是拳上一阴一阳修炼而得。实际操作也要周身松空之后,出手不能有力,身上动不丢不顶。不动是中定,亦可以说为阴阳平衡,周身内外相合,上下肢相随,松空腰胯,身上可以出现中定功夫,中定是阴阳平衡在双方接触部位的反映。

  肢体三不动

  肢体三不动即:手动脚不动,脚动手不动,手脚齐动。在太极拳的体用结合实践运用中,练拳、推手、技击,在大多情况下,均为手动脚不动,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手脚上下同时运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