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国(54)|秦岭巍峨祐长安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图文丨管苏清
庚子年过得快,一眨眼农历闰四月十五了,不禁想起西安城墙上的月色,静谧晶莹,紫气陪伴,像从隋唐走来。
隋唐长安,世界仰望,唯一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墙圈定的都城,比千余年后的北京大一倍多。现存的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年—1378年),是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世纪建造的隋大兴城。明西安城墙初建时,只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依次名曰长乐、永宁、安定、安远,包含当时人们对平安、快乐生活的企盼。
城墙是一本无字史书。古城长安,先后有西周、秦、西汉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史志记载:长安发展规模空前绝后,长安城面积84万平方千米,几乎是世界古都名城巴格达3倍,罗马6倍,拜占庭7倍,宫城与皇城之间的街道宽达220米。经过风吹雨打,战火人祸,西安城墙还算幸运,比较完整地保留着13.74公里,使之成为古老西安的醒目名片,令人欣慰。
在清以前各朝代,军事行动以冷兵器为主,城墙起到极为重要的防御功能。各朝各代将维修城墙作为地方军政长官重要职责,如果失职,轻则革职问罪,重则人头落地。热兵器盛行,城墙命运出现危机。
第一次出现拆除城墙的潮流,发生在民国初期,全国各地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墙命运多舛。1907年,湖北汉口拆除了城墙。此后,上海、杭州、广州、泉州、九江、长沙、梧州、重庆、武昌……纷纷对城墙下手,将其拆除。1927年,陕西省建设厅拟出了拆除西安城墙的草案,幸运的是,维护城墙耗费巨资,但拆除城墙依然需要一笔巨款。陕西省建设厅拿不出这笔费用,加上国立西北大学师生反对,此案不了了之。
后来战火频繁,西安城墙又有了“用武之地”。抗战时期,西安军民利用城墙修建了600多个防空洞,抵抗日军的轰炸。城墙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结束后,要不要拆除城墙?西安的主政者认为,城市建设发展交通,可以多开几个城门,作为补充。西安又开设了14座城门,共有18个城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出现了拆除城墙的声音,梁思成、罗哲文、陈占祥等人提出保留旧城,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的建议,可惜未落地……从1952年开始,北京拆城墙,引起了全国各地的效仿。这次,西安依然没有跟风。1953年,西安在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提出将西安城墙和护城河进行保护,建设成为文化景观和城市骨架。不得不说,这种理念在当时是超前的。
转眼到了1958年,这一次西安城墙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拆城”威胁。“这一年中国进入“大跃进”,全国掀起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拆城”浪潮。与拆除派的有理有据比起来,保护派要单薄得多,只能以历史悠久、有研究和欣赏价值来回击,明显不符合当年的趋势。时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武伯纶,深知情势危急,果断联络了几名文物专家,用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向国务院写信,请求保护西安城墙。当时的省长赵伯平也是保护派,他很快将信转到了北京。
也许是上天冥冥中的护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接到了这封信,他第一时间批示:西安城墙是重要的文物古迹,应当保护不能拆除。在习仲勋的支持下,文化部又写了一份关于西安城墙的资料递到国务院。1958年9月,西安市收到了《国务院关于保护西安城墙的通知》,“拆城”事宜总算有了个结果。12月28日,西安市长刘庚签署了一份文件,“自即日起严禁拆取城砖、挖取城土以及其他破坏城墙的行为”,命悬一线的城墙逃过大劫。
回首往事,西安城墙的运气实在好,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人挺身而出,让错误决策胎死腹中,真是万幸!从下到上,居功至伟。1958年5月17日,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说:我们搞建设,必须发动群众。昨天有同志讲,"跟着某个人走,就不会错的",这个"某个人"就是指的我毛泽东。这话要考虑。我说,又跟又不跟,对的就跟,不对的就不跟,不能糊里糊涂地跟。
什么都跟就不正常,糊里糊涂地跟很危险,历史教训惨不忍睹。如今功利常见,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的伤害不容小觑。过去的人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这个“穷”是指精神上,社会是一个精神贫穷的社会,但我一定要做好自己。碰到不该跟的,你不投反对票则罢,千万别瞎起哄。否则,又会留下大笑话、大教训。
有灵魂的西安城墙,在巍峨秦岭的呵护下,没有辜负"长安"的回望……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693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