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援朝|南梁记忆——西北红色之旅纪行(三)
聂援朝|南梁记忆——西北红色之旅纪行(三)
早上从会宁出发,鬼使神差地把挎包遗落在酒店里。车出会宁有十多分钟了,忽然发现包不见了,团长见状,马上命司机掉头回酒店寻找。还好有惊无险,在三楼的餐厅里找到了。全车人欢呼挎包失而复得,我心里亦充满感激之情。还是老区人民厚道啊!然而,早上的疏漏决定了一天的旅途波折,司机跑错了路。驱车700多公里在下午五点才到达目的地——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旅游大巴在山间的盘山公路上疾驶,我的思绪随着车身盘旋起伏而浮想联翩,看看窗外沟深林密、山路险峻,想想当年的革命前辈们是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开辟红色根据地的。
南梁因南梁堡而得名,南梁堡是清末民众为御匪而筑的土堡子。1929年,刘志丹、谢子长等到陕甘边一带宣传革命思想,开展武装斗争。1930年至1933年,先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1934年11月4日至6日,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
在甘肃庆阳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我们参观了南梁革命纪念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作家们了解了陕甘游击队的组建及开展战斗的情况,参观刘志丹、谢子长,对毛泽东总结的“红军长征落脚点,八路军抗日出发点”有了深刻体会。
陕甘高原山连山,
穷人跟定刘志丹。
男当红军女宣传,
娃娃组织儿童团。
山连山来水连水,
老刘穷人心相连。
斗倒地主分田产,
陕甘高原红了天。
这首南梁民歌唱出了当时南梁革命根据地的一派火红景象和老百姓对刘志丹的敬仰之情。
哈达铺,甘南的一个小镇。曾思玉,时任红一方面军的通讯科长。1935年9月在哈达铺的例行侦察中偶然得到了敌人的一些旧报纸,送到了毛泽东的手中。从报纸上得知敌人正大规模地围剿陕北红军的消息,毛泽东兴奋地对红军将士们说:同志们,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那里就是我们的抗日根据地。
长征,斯时斯事,没有身临其境是很难领会到那份艰难困苦和内心煎熬的。最大的问题是往何处去?有人提出沿甘肃和蒙古打通国际通道到苏联去,其艰难程度自不待说,就是到了苏联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孰重孰轻,相信所有的人都能够掂出其中的分量的。当时毛泽东是坚决反对的,整个中央也只有周恩来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就在中央红军进退徘徊之际,忽然在西北的黄土高坡上出现了一抹红色的曙光,这对于毛泽东,对于中央红军,对于整个中国革命,都是一个光辉的历史转折的的开始。
陕甘地貌是一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年降雨量稀少,偶逢大雨又将沟沟坎坎冲得七零八落。自然植被很难扎根,然而,有一种植物叫芨芨草的,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它那顽强的身影。是时,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就像这芨芨草一样,是全国唯一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听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有个白区商人第一次来边区,见了红军哨兵就塞纸烟和钱,红军战士把钱摔到商人脸上,气愤地说:“糟蹋人!”商人吓得不轻。
苏区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穷人多不识字,写封信都要到几十里外去找人。春节时用碗蘸上锅灰水,在红纸上印上圈圈代替春联。有时群众为了向根据地通报敌情,不会写字干脆用片破纸插上鸡毛,多人转交一路传到南梁,及时通报了敌情。为改变这种状况苏区政府在列宁小学开设了识字班,平民及工农夜校等。
抗大七分校原为陕甘苏区干部培训班,前后共培训干部300多人。1935年7月易名为西北红军干部学校,10月又与中央红军干部营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 6月,改名为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兼任抗大教委会主席,林彪任校长。也就是今天的国防大学。
苏区政府自成立之初即设立了工农监察委员会。刘志丹说:“群众最痛恨反动政权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要注意这个问题,穷要有骨气,要讲节操。”按监察条例规定:“贪污10块大洋就要枪毙”。这个条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也是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南梁苏维埃政府和苏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在敌人的数次重重围剿中,依然坚韧顽强地生存和发展壮大。一直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了陕北而成为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根据地不仅有自己的医院、学校,还有自己的军工厂、被服厂,还有自己的集贸市场和商业街,而后又成为了红军休整改编成八路军、奔赴抗日战场的出发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作者简介:聂援朝,湖北省作协会员,黄梅县作协《黄梅》杂志编委。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
征稿启事
围炉近期广泛征集黄梅人在外地或外地人眼中的黄梅稿件,要求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