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中年人
荀彧,这个名字常常被人念错的三国谋士,一生不遗余力地辅佐曹操,堪称德才兼备,最终却郁郁而死。
过去看《三国演义》只觉得荀彧的人生很憋屈,与曹操共事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坚守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两人逐渐出现分歧……与曹操政见不合,让荀彧进退两难,落得凄惨结局。
而如今再看,能够如荀彧一般始终坚守信念、不忘初心是多么难能可贵且高尚的人生境界,纵使世人不记得他的理想,但是人们记住了这个品德高尚、气质如兰的谦谦君子,成为后世效仿学习的榜样。而看荀彧一生,只可感慨一句少年不懂,待读懂之时已是中年人了。
曹操的得力参谋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都不会对荀彧感到陌生,他出生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而且是大名鼎鼎荀子的后裔。
荀彧的家族颍川荀氏代代人才辈出,他的祖父就曾因为品行和学识被誉为“神君”。荀彧也如同他的祖父一般,少年时就被称赞为“王佐之才”,27岁就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后又被任命为亢父县令,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
董卓之乱后,荀彧而弃官回乡,当时冀州牧韩馥是荀彧的老乡,曾特意派人接荀彧去冀州。因此,荀彧预感颍川这个地方将来会受到战争波及,于是提醒父老搬迁,可是没有先兆的建议,很少有人接纳。荀彧只能动员自己的宗族迁往冀州。
董卓
不久之后,董卓果然出兵关东,颍川的士族家族大多遭到了抢掠甚至杀害,只有荀氏家族因提前迁走而没有受到损失。
等荀彧及其家族到达冀州时,韩馥冀州牧的官职已被袁绍夺走,而这其中荀彧的弟弟荀谌立有大功。因此,对于荀彧的到来,袁绍极为重视待以上宾之礼,给他官职、给他优待,这些都是荀彧的朋友或同窗所期盼的,荀彧却不为所动,他有自己的理想。
袁绍
荀彧的理想超越了个人以及阶级的利益,他希望能够匡扶汉室,拯救已经苟延残喘的汉室。
这么宏大的理想,必然需要一个和他一样胸怀大抱负的合伙人,当时的选择有二,其一是当时已经实力很强袁绍大将军,其二是当时还只是个兖州刺史的曹操。结果是,荀彧没有接受袁绍的优待,转而投向当时名义上还是袁绍附庸的曹操。
至于为何会选择曹操?或许是荀彧慧眼如炬,在那时就敏锐的发现,曹操将来一定比袁绍更有雄才大略;或许是当时看来曹操是那个接受了汉室大恩肯为汉室出兵的人,比起野心勃勃的袁绍,荀彧还没有料到日后的曹操会想篡位。
曹操
不管怎么说,荀彧的到来,对于发家时期的曹操来说,是喜从天降,不仅是因为他个人的谋略才能,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颍川士族。在此之前曹操有多可怜,身边没有得力参谋,军事后勤各个方面基本都靠自己谋划,加上阉宦之后的身份,别人根本看不上他。
但是有了荀彧这个得力助手,不一样了,名不见经传的曹操从此开始崭露头角,荀彧的到来就是他人生的转折,用天上掉下个 “张良”来形容都不为过。
这一年,荀彧年仅29岁,曹操36岁。虽然荀彧比曹操年幼,但是曹操对他敬爱有加。此后数年,他辅佐曹操统一北方,是名至实归的首席战略参谋和功臣,多少关键时刻都是荀彧出谋划策。
东征陶谦时,荀彧为曹操保全了濮阳。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后,荀彧又劝服曹操迎奉天子,以这个举动赢得了民望。官渡之战前夕,军心不稳,是荀彧的精准分析给了众人决战的信心。官渡一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汉献帝
荀彧是一个难得的合作者,当时天下战乱纷纷,田地荒芜,缺乏粮草,荀彧多方筹措;缺乏人才,荀彧利用自己的人脉给曹操举荐。曹操手中那些著名的栋梁之臣,如钟繇、郭嘉、荀攸等,都是荀彧给他推荐的,哪怕有的人才能超过他,他也毫不避讳。
那些艰难的日子,曹操出征,幕后的大事都是荀彧的苦苦支撑,给曹操免除了多少后顾之忧。
低估了人性
荀彧因担任尚书令多年,而被时人尊称为“令君”。传说,他面目俊朗,气质高雅,尤好熏香。到别人家里坐过的席子往往留有余香,经久不散,后世对美男子的代称“荀令留香”就是由此而来。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之所以被人称为“令君”,是从名字到品德、到才能、到个人修养、到眼光等等都是美好优雅到无以复加。荀彧不但谋略绝世,功高无俦,品行更是洁白清皓如梅上初雪。
也难怪陈群评价他“当世无双”,钟繇评价他“堪比颜回”,曹操更是,尽管荀彧比他小7岁,但他对荀彧的态度从来都是很谦卑,像请教师长的弟子一般。
即使出征在前方,有任何问题他都会写信求教后方的荀彧,荀彧觉得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谋士。当然,从曹操的态度来看,荀彧也绝对算得上有非比寻常的智慧,才能受到曹操的如此敬重。既然荀彧是如此一个人才,最后为何郁郁而终呢?
有种说法是,曹操相逼,最终压垮了荀彧心里最后的信念,被迫自杀。一代枭雄曹操,最被后人所诟病的就是奸诈自私,残酷冷血,他自己也说过荀彧对他的恩情没齿难忘,但为了减少自己篡位的阻力,他还是昧了良心。
当然,还应该看到的是,当时要匡扶汉室已经希望渺茫,东汉末年,君王昏聩,朝廷腐败,国势日衰,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正可谓是礼崩乐坏,信仰与忠贞脆弱得一碰即碎。
在这个时候,荀彧还在坚持不切实际的济世安民的梦想,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他以此为终生理想,当年在乱世中选择曹操,也正是认为他能和自己携手与共,但是聪明如荀彧,也低估了人性。
曹操发家之时势力弱小,必然要伪装依靠他这样的得力盟友,但是人一旦进阶到下一个阶段,理想抱负都会改变,有成功的铺垫,有嫉妒的心理,复杂的情绪连自己曾经都难以料到。所谓世事无常,人心易变。天下有几个人能够坚持最初的理想到最后。
不是荀彧看不到这点,而是他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可以说他很高尚,但最终无力扭转局面。公元212年10月,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孙权突然反常的下令荀彧随军。当年年末,荀彧在寿春去世,年仅50岁。
关于荀彧的死,史书的记载有不同的说法:《三国志》的说法是“忧薨”,《魏氏春秋》则记载当时曹操在行军途中让人送食物给荀彧,而等荀彧打开实际一看则空无一物。这是荀彧也就明白了自己的死期到了,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可以说荀彧是因为眼睁睁看着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在眼前一点点坍塌,匡扶汉室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扭转的,大势所趋,荀彧不想随波逐流,不想违背初心,曹操却已经不在与他同心协力,终了荀彧只能自己吞下苦果,为理想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