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8: 翻案诗文第一家

画外音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常常是别人说东,他说西;别人说上,他说下;别人说对,他说不对。而且王安石对翻案诗文的创作乐此不疲,那么王安石将“翻案”进行到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他的翻案诗文又到底写出了怎样的特色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我们具体来看看这王安石是怎么翻案的。第一类,他的翻案文章是要解决一个大问题,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天下英雄”。气势很大,王安石自己也是英雄,所以他得讨论这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天下英雄。他写一篇文章《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完了,加上我们现在人给它加的标点符号,一共103字,其实就是四句话。第一句话:孟尝君都说他门客众多,养了很多的士,他靠着这些士才脱离了虎豹的秦国对他的囚禁。这第一句话,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什么呢?说他的门下都是些鸡鸣狗盗的人,他怎么可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养了众多的士,或者养了众多门客的英雄呢?他不是个真英雄,他是个鸡鸣狗盗之雄,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二句话。第三,如果孟尝君真的是英雄,以他背靠着齐国强大的力量,他只要手下有一两个得力的人,就可以向南制约强大的秦国,使齐国称为战国时代的强国。这第三句话,第三个意思。最后一句话,因为孟尝君手底下都是鸡鸣狗盗之人,

所以那些真正的有才之士就不会到他的门上来。四句话四个意思,讲清楚了吧?

这文章真不在长,这是短章中的神品,所谓文短而气长。太要命了,这是最会写文章的人,四句话解决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这观点可是跟传统对孟尝君的观点不一样。我们知道,孟尝君是所谓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什么是战国“四公子”?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战国“四公子”都有共同的特点:好养士。什么叫好养士啊?门下门客众多。孟尝君号称有三千门客,养这些门客干吗呢?那都是人才,什么人都有。因为齐国有个孟尝君,秦国不敢擅动齐国。孟尝君在齐国,那是有分量的人,你动动试试看?齐王可能怕你,我孟尝君不怕你。所以传统的观点认为,第一,孟尝君养士,这养士不是白养的,是养出分量来了。可是现在你看,王安石的观点不一样,说这是一鸡鸣狗盗之雄。手底下就没什么像样的人,全是些鸡鸣狗盗的人,所以他没有什么真正的人才。要真有人才的话,还至于最后把齐国弄得受制于秦国吗?他不是个真正的天下英雄。结果孟尝君的优点变成缺点了,他本来是善于养士的,结果养了一群鸡鸣狗盗之士,最后就是一事无成。所以这里边,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先别着急说王安石是对还是错,你得先弄清楚这个玩意儿事实真相是什么,这鸡鸣狗盗是怎么回事。

孟尝君名气大、能力强、人才多,秦昭王就觉得人才引进很重要,把人孟尝君挖到我们秦国来。他想了一些办法,细的我就不说了,通过一些交换人质的手法,就把孟尝君请到了秦国,任命他做了相国,就是后来的宰相。可是秦国本土的这些官员害怕孟尝君被秦王所重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就在秦王跟前说孟尝君的坏话。一来二去的,这秦昭王耳朵软,想想,这家伙留在秦国,又让他做了相国,事事都向着齐国,那我岂不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吗?给他扣起来,甚至准备要杀他。孟尝君着急啊,这还了得,这死得也太不值了。赶紧得想办法,就托人找到了秦王的一个最宠爱的妃子,给你们家老头说说好话,把我赶紧放了。这宠妃提条件,说我就喜欢白狐狸皮,就是银狐。银狐大衣,我要。她为什么会提这个要求啊?就是当时孟尝君来见秦王的时候他有个见面礼,价值千金的一个银狐大衣,就给了秦王。孟尝君说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可是我手里就这么一件,我现在上哪儿找去。怎么办呢?手底下有两个忒不起眼的人说:先生,您要是看得起,今晚上我就给您拿回来。那不是存在库房的吗?俩人去了,一个人陪着那看库房的人瞎聊天,另一个人就使用缩身法,从那仓库一洞里钻进去。在里边动静一大,这边正聊着天,怎么好像有动静那里边?“汪汪汪”学狗叫。嗨,野狗啊。这么着从那狗洞钻进去,把自己变成一条狗,然后把那个银狐皮大衣给偷出来了。这妃子拿了东西了,得替人消灾啊,就给秦王这通说。秦王偶尔一时糊涂,耳朵一软,就说那走吧,不结怨了,冤家宜解不宜结。好嘛,这孟尝君一听,好家伙,赶紧就走,连夜出发。出了城门,直接就奔了函谷关。我们知道,一出了函谷关这就好办了。

可是一到函谷关才发现,天还没亮呢。函谷关的规矩是听见鸡打鸣了,他才开城门。这深更半夜的,鸡都睡觉了,怎么打鸣啊?又出来一个人,说:先生,您要是看得起我的话,我给您把鸡叫起来。这哥几个就“喔喔喔”地在那儿学鸡叫,这鸡正睡得好好的,突然听见有鸡叫。这鸡叫它有个特点,别的鸡一叫,它就跟着叫。这满函谷关的这鸡都叫起来了。这守城的将士还奇怪,“夏时制”?心说这怎么回事?反正鸡叫了,城门一打开赶紧就跑。为什么?都知道秦王实际上是很厉害的人,临时耳朵一软,一会儿耳朵硬起来了就麻烦了,肯定后悔。果不其然,一顿饭的功夫,秦王派大将追击。追到函谷关,这才知道。追到函谷关,又听见鸡叫了,这回是真的鸡叫了。你看,鸡鸣狗盗之徒。可是,现在王安石抓住这一条,你手底下什么人?不上路啊,净弄些阴谋诡计、鸡鸣狗盗。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在历史的真实中,孟尝君以养士著称,并非只是养了一群鸡鸣狗盗之人。他的麾下不乏真才实学、敢做敢当之人。然而,王安石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论一点儿不及其余。他写这样的翻案文章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孟尝君手底下都是些什么门客,是不是真的是鸡鸣狗盗之徒?我们不能对王安石偏听偏信,我们得跟王安石展开辩论。孟尝君养客不是装样子,他跟这门客见面的时候都让人在屏风后面记录他们的谈话。比如说我跟这门客聊你们家有什么人,有什么亲戚,这都记下来。这门客一走,马上让手底下人拿着礼物到他们家去拜访、送礼,笼络人心。在这样的方法下,他底下确实出现了很多杰出的门客。最有名的,就是那冯谖,“狡兔三窟”的创造者。冯谖刚见孟尝君的时候破破烂烂的,腰里头挎柄破剑,孟尝君说你有什么本事啊?说没什么本事,就来讨口饭吃。孟尝君一想,算了,给口饭吃吧。三等门客,管口饭吃,什么都没有。过两天问说,来这冯先生有什么表现?说这个人在那儿弹他那宝剑说吃饭里头没有肉。孟尝君一想,给他肉给他肉,升为二等门客。又过了几天,又问说吃上肉了,有什么反应?说还弹呢,还弹说出门没有宝马车。孟尝君说,给他车。那就算是一等门客了。又过两天问说怎么样?说还弹呢,说老妈妈在家没人赡养,在外头办事心里头不放心。孟尝君就挺不高兴的,什么人呢,得寸进尺啊,吃大户呢你。孟尝君底下养的人太多了,三千门客,光他这工资根本不够,他的封地在薛这个地方。他就说行了,我看你来这么多天,该吃吃了,该出门出门了,该坐车坐车了。你到薛那个地方去,给我收租子去,收租税。我这么大家子人我怎么养活啊。

这冯谖去了倒好,把这帮人叫到一块儿一问,不是家里出了事的,就是交不上租子的,要不然就是快破产的,反正都是事。他把能交上来的都收了,把交不上来的,把那些地契、房契那些借条一把火全烧了,然后招待大家吃顿饭,屁颠儿屁颠儿回去了。孟尝君一见,先生您替我收的这钱呢?说我没替您收钱,我替您收了一些人心回来。孟尝君说,行行行,您老人家厉害,我赶不上你,你收人心吧,我拿什么养活大家呢?后来,孟尝君得罪了齐王,齐王把他贬了,把他罢官了,他没地方去,冯谖就带他回到了封地薛地。薛地的老百姓拿着粮食、拿着酒招待他,孟尝君非常感动说:这就是你给我收的人心。说这还没完呢,我再到秦国去,说这儿不用你了,让他们让你做相国。他跑到秦国去一说,秦王说哎呦,机会太好了,这会让他赶紧来做相国吧。秦王派使者赶紧到齐国来请孟尝君,这冯谖快马加鞭,赶在这秦国的使者来之前到了齐王那儿跟他说,可了不得了,您把这个孟尝君给罢了,人家秦王来请他了。您想想,他要是请了去,对你有什么好处?齐王一听,是啊,我怎么这么傻啊,赶紧恢复你的相国。这就叫“狡兔三窟”。

你以为人家孟尝君门底下都是些酒囊饭袋、鸡鸣狗盗之徒呢,不是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王安石的这种看法他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也是政治家的一种角度。就说这鸡鸣狗盗也很宝贵,你说那刘邦起事的时候,底下樊哙干吗的?杀猪的,是不是?桃园三结义,刘关张那都是干吗的?编草鞋的,杀猪的,是不是?英雄不论出处,很多做大事的人,原来都是从草莽之间,鸡鸣狗盗的群体里头出来的。你不能说人家有鸡鸣狗盗之徒,就否定人家的价值。再者说了,战国七雄争霸,这难道只是要怪人鸡鸣狗盗之徒吗?也怪不上。以我的看法,鸡鸣狗盗之徒多点,没什么坏处,关键是怎么使用他们的问题。不是有鸡鸣狗盗本身的问题,是怎么使用他的问题。大家说你这说了半天,不等于把王安石否定了?不,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看孟尝君这个事的时候,他是集中在一点上的,就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干大事的人,不能只靠鸡鸣狗盗之徒,你得把所有的人都调动起来,你才能成大事。他是选了其中的一个点,放大之后,为了警醒人心,实际上跟时政是有关系的。别用那些鸡零狗碎的人,做大事,行大道,要走光明之途,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你用这鸡鸣狗盗之徒这也没错,可是不能常用。用得长了,你这形象可就毁了,你的大道就会离得很远。这实际上也是什么呢,为这改革变法张目的。这文章一出来,形象就出来了,立足点就站住了。我王安石,就不用鸡鸣狗盗之徒。我用的都是什么呢?我可能用的都是冯谖这样的人,我用的都是光明正大之臣。

所以你看,你说这叫翻案文章吗?他是叫翻案,但是他翻的是不是说为翻案而翻案呢?不是,他有自己的目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作为王安石这样一个主持改革变法的人,对于他的队伍,对于他的形象,对于他的改革的立足之本,是要给世人一个交代的。所以这篇文章为什么很有名?明明大家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头说的很多事儿跟孟尝君的实际情况是有差别的,但是都说好文章。为什么呢?在这么短的文章里头,把自己想要表达的突出的观点表达出来了,确实很有才华,不愧“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是第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王安石不仅在散文中对古人进行翻案,而且对古人诗歌的翻案更是颇有见地,让人思路大开。针对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乌江亭》,王安石就独辟蹊径,把前人对英雄项羽的看法做了一次彻底的颠覆。那么王安石的翻案将会从哪里入手?他笔下的项羽将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第二个重大问题,就是历史和人心的向背问题。我们知道,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叫《乌江亭》,这首诗是写项羽的。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这诗很有名,大家都知道。杜牧的观点非常醒目,“胜败兵家事不期”,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太在意。他实际上是对项羽提出批评,别打个败仗拔剑就自刎。命只有一条,你这刎完了,想再来就不大容易了。不要像个孩子似的老使气,你是个大人物,是个英雄,是个政治家,是个军事家,所以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第一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什么叫大丈夫男子汉?能伸能屈是为大丈夫,大丈夫不是说只能赢不能输。错了,真正的大丈夫是输得起,赢了以后也赢得很清醒,不张狂。这都是说项羽的,“包羞忍耻”,项羽能不能包羞忍耻呢?不能嘛。打败了以后,跑乌江边上了,乌江边上的那个乌江亭的亭长划一小船跑到跟前来,跟他说:江东之地,沃野千里,尚有江东子弟十数万人,您要是在这儿称王,还是有基础的。就我这一条船,我把您弄过去,把您摆渡过去,您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价,项羽说了,我带来的八千子弟现在没有一个回去的,我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意气用事,不是真英雄。学学刘邦嘛,是不是。

这就是说啊,如果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角度来要求项羽的话,他就不能包羞忍耻。那你说勾践,卧薪尝胆,那是不是包羞忍耻啊,当然是了。范蠡是不是啊?他把西施送给了吴王,那真是奇耻大辱,那不是。日常人伦,有日常人伦的标准;对政治家来讲,有政治家的人伦和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要想干大事,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啊项羽,应该坐着小船摆渡过去了,就这么宣布失败太可惜了,不成熟,你还没成长起来。没错,项羽已经死了,已经败了,但是从杜牧的角度来看,太遗憾了,还是有机会的。清楚了,这是杜牧的观点。王安石正好相反,题目一样,《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

这什么意思啊?这是说项羽打了多年的仗,成功和胜利了不少,也失败了不少。可是现在的情形是“中原一败势难回”,大势所趋。为什么这么说呢?最重要就是这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我们知道是楚汉相争的决战时刻,可是在垓下之战里边,项羽是怎么表现的呢?第一,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包围,然后刘邦使了个计策,让大家在军营里面都唱楚歌,正所谓“四面楚歌”啊。这一唱,把项羽给唱崩溃了。项羽一听,难道楚地都被他们占了吗?完了,一切都结束了,over(结束)了。把虞姬叫到旁边,唱了一首歌。这时候就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是应该英雄气长的时候。第一,四面楚歌,你得调查研究,不可能把楚地都占了。一唱,心理崩溃了,主帅都崩溃了,将士怎么打?然后,这么危难的时刻,先想到的是,跟家眷告别一下。当然可能在那个历史条件下,有具体的情况。但仅仅我们就是从一个主帅和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讲,这样做当然令人荡气回肠,哎呀觉得项羽这真是有情有义,都快over了,还惦记着他心爱的女人,真是一个伟大的悲剧英雄。是,你能这么讲,可是问题事情不能这么办啊。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我拿你怎么办啊。现在不是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时候,是我的楚军怎么办的问题,你说对不对?这诗要改的话应该是“军兮军兮奈若何”。你作为军事主帅,你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我手下的将士怎么办的问题,不是虞兮怎么办,更别提那匹马了。

心理上首先崩溃了,然后自己制造悲观的情绪。好了,还要打一下,可是他这个打一下跟别人不一样。他带了几百壮士要突围,其实这种突围是象征式的。他自己都说得很好,说

我打仗打了七十多仗,战无不胜。你到这个时候了逞的是匹夫之勇,先开始是心理崩溃,然后是悲观情绪,然后是匹夫之勇。到现在都不认识到自己为什么失败,还说是“天欲忘我,非我之罪”,怎么能不败呢?所以我们说,王安石这首诗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你这么个打法,是挺情绪化的,挺带劲儿的,写到史记里边的时候是够出彩的,大家都喜欢项羽,不喜欢刘邦。可是问题刘邦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你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可是英雄都失败了,还有意义吗?大家说有,挺提气的,那你非得这么说那就没办法了。他们两个人在这儿较劲较这么长时间,为的是一口气吗?不是,是在争天下。从这意义上来讲,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写得确实好,好就好在哪儿呢?他眼光远大,看到了项羽的失败那是历史的趋势,相比之下呢,杜牧的这首诗倒有些讨巧。寄希望于项羽摆渡过去,也许还能成。可是咱们说句实在话,就以当时项羽兵败如山倒,甚不得人心的这种局面,就回到江东,谁肯拥戴他呢?

所以你看,我刚才说了,这第二种翻案它讲的是历史和人心的向背问题,非常重要。改革变法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要想取得胜利,就得符合人心的向背,得看清楚时代的潮流。这跟刚才他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是一样的,真正的英雄是行天下之大道,是要重用光明正大之人,而真正的英雄要想把事业做成了,就必须要符合历史的潮流,符合人心向背的规律。他不是为翻案而翻案,也不是作为一个文学家,在家里头天天逮着“乌江亭”这有好多人写过这题目了,我咋才能再出新呢?不是这样。王安石的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他很独到的历史观和他对历史潮流的通达的观照而得出来的。所以,看似不着意,实际已经出新了,这很重要。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诗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诗人认为,西汉时期的政治家贾谊超群不凡却怀才不遇,不免为他唏嘘感叹。然而到了王安石的笔下,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王安石竟然为之一变,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境界。那么王安石是如何将翻案进行到底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同样的,到了王安石的笔下,贾谊的形象为之一变,王安石也写了同样的题目《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贾生》)

王安石说,谁说汉文帝不重用贾谊了?很重用啊,相当重用。这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贾谊曾经给汉文帝提了很多建议,我们只举两条最重要的。第一,贾谊认为当时威胁汉朝的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就跟人身体上的肿瘤一样,就是刘邦分封的同姓王和异姓王。我们知道,刘邦拿了天下之后为了笼络手底下的人,封了好多王,这些王都是独立的诸侯,他们自己有军权,有财权。这是因为有很多人军功很高,跟着自己打天下,你不给他这东西不行,可是这时间长了就麻烦了,所谓的“七王之乱”,就是这个道理。他要是势力大了,他就会反抗你,就会夺你的江山。而且当时很多分封的诸侯都不愿意待到他们的封地区,就待在长安不愿意走。后来贾谊就给汉文帝提建议说,应该让一个人带着头走了,其他人一看他走都走了。拿谁做带头呢?周勃。我们知道,周勃那可是开国的大功臣,著名的将军。好,汉文帝动员周勃,周勃就离开了长安,但这个举动大大得罪了那些权贵们,贾谊在长安就待不住了,所以这才跑到长沙去。但是,虽然贾谊走了,他的建议还是被汉文帝吸收了。

后来贾谊还给汉文帝出了个主意,说现在这诸侯,你硬性的地削藩很难办。你说我现在不让你做王了,把你轰走,这非激起民变不可。怎么办呢?有个好办法,比方说这吴王,他原来的地盘是十亩地,我们打个比方吧,他是十亩地大的封地,吴王死了,朝廷说好,你的子孙继续继承你的封地,不过有一样,你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分开,一人继承上三亩半。十亩地,三个儿子,一人继承一小块。等这仨儿子又死了,那孙子再分,每人再分上一亩地。等那死了,再分,最后就剩下一分地了,你还能闹事吗?这就是像切蛋糕一样,一点一点地给你切得越来越小,这是非常聪明的办法。贾谊的这些主张,我刚才说了,汉文帝有的吸收了,有的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才能调整,不能说他不重用贾谊。所以,王安石的一个重要的观点说什么呢?说谁说汉文帝不重用贾谊,谁说他只问鬼神,不问苍生的。他问的。比起那些真正怀才不遇的人,那些给朝廷反复上疏却没人听的人来讲,贾谊已经非常地荣幸,非常地侥幸了,所以这诗的最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从古到今,身居高位的众多的大臣,不知道有多少人,写了多少奏章,最后都变成废话了,皇上都不听的。相比较来讲,以贾谊三十多岁的人,汉文帝能吸收他这么多的建议,他应该感到非常的荣幸,非常的侥幸。

大家说那为什么王安石会将那样的话?当然了,王安石的身份跟李商隐不一样,王安石搞改革变法,宋神宗是怎么力挺他的,我们前面是讲过的,所以同样的题目,到了王安石的手中,怎么来看这个问题。贾谊在历史上,在文人手中,一向是个怀才不遇的这么一种形象,但是到了王安石的手中,他就变成了一个怀才有遇的人,或者说,以王安石的眼光,对于像贾谊这样传统上看上去都怀才不遇的人,他都有“有遇”的那一方面来讲,这就是说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阳光的人看再悲观的题材,他都能看出阳光来。所以,王安石的“贾谊”也不是在单纯地翻案。我们现在就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王安石写的这些翻案的诗和文,都是有意为之的,写这些翻案文章和诗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来服务的。所以我们对王安石的翻案文章就有一个新的看法,他不是文人玩的一种单纯的技巧,而是政治家表达自己意图和心声的一种手段。

王安石写了很多翻案文章,也反应他性格当中的一种求新求变的格局,就因为这种求新求变,所以他得罪了很多朋友,其中两个人物最有代表性,一个是司马光,一个是苏东坡。司马光跟他私交甚好,学问相尚,彼此非常仰慕。苏东坡更是大文学家,大文人,他们互相之间其实如果没有变法改革的这桩事情,互相的关系也是非常融洽的。所以,我们要想了解改革变法里边的是是非非,就必须要了解王安石和这两个“大反派”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了解整体的变法的格局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所以在下一讲里,我们将要讲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好,谢谢大家。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这是北宋年代的一对政治双星,一个是一往无前,敢于突破的改革先锋,一个是毫不动摇,维护旧制度的一代大儒。王安石与司马光本来是好朋友的两个人,为什么成为政治上的死对头,他们的政治交锋又是如何影响北宋历史进程的,敬请关注《王安石》第十九集——《拗相公与司马牛》。

(0)

相关推荐

  • 成语典故与历史人物

    ① 历史人物的成语典故 1.一鼓作气(曹 刿) 一鼓作气,读音:yī gǔ zuò qì,汉语成语: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 ...

  • J 鸡鸣狗盗

    鸡鸣狗盗 装鸡叫哄人,装狗进行偷盗 [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最下坐者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译义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8:讲课也能惹出祸

    画外音 王安石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写出著名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得到了宋神宗的极大重视.宋神宗迫不及待地要让王安石将心中的改革构想和盘托出.然而,王安石却对此迟疑不定.他深深知道:此时的朝野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21:可怜人间四月天

     画外音 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虽然他自己反复推辞,但皇帝宋神宗还是给他保留了宰相的待遇,并依然对他的生活高度关注.万般关心.然而,王安石却只希望做一个平常的老人,过一种平凡的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说不尽的王昭君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7:说不尽的王昭君 画外音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堪称诗文大师,他的诗作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5:百年帝国烂摊子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5:百年帝国烂摊子 画外音 王安石走上仕途以后,尽管有多次到京城汴梁为官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在京城里尸位素餐,而是一心在地方上为百姓们办点实事.然而,宋英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6: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6:冷面宰相的独特个性 画外音 身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留给后人巨大的想像空间.在我们心目当中,王安石是一个很坚决,很有意志力的人,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果敢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7:北宋百年第一札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07:北宋百年第一札 画外音 王安石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一生从政时间近四十年,从基层的签书判官开始,直至位极人臣的宰相,撰写的奏章可谓成千上万,而这其中最著名的奏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9:拗相公与司马牛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9:拗相公与司马牛 画外音 说起王安石与司马光,那可真是北宋时代绝无仅有的一对政治双星.司马光字君实,陕西夏县人,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即公元1019年,比王安石大两岁.司马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5:东山再起也枉然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15:东山再起也枉然 画外音 改革变法的不断推进,必定要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巨大利益,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王安石逐渐走向被动,并不得不到外地做官.但在离开相位之前,他在皇帝 ...

  •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22:千秋功岁任评说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22:千秋功岁任评说 画外音 宋哲宗元佑元年四月,即公元1086年,王安石病逝于金陵,终年六十六岁.王安石去世之后,虽然朝廷追赠王安石为太傅,但由于当时的政治压力,不仅使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