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洎之死,是褚遂良诬陷,还是李世民之过?其实凶手另有其人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回师途中患病。刘洎与马周前去探望,岂料遭到褚遂良诬陷,被唐太宗莫名冤杀。
《旧唐书》里面记载的蹊跷情节
宰相褚遂良传问刘洎与马周唐太宗的起居(唐朝宰相兼职修史,有记录统治者《起居录》的制度),刘洎痛哭流涕称唐太宗患有痈疽,健康情况十分令人担忧。岂料褚遂良转身就向唐太宗诬告刘洎,说他刚才说要效仿伊尹、霍光辅佐年幼的太子,诛杀怀有二心的大臣。尽管有马周作证,但唐太宗还是听信了褚遂良的谗言,赐死了刘洎。
《旧唐书》这段记载,表面看上去逻辑很简单,就是褚遂良造谣,唐太宗信谣,然后杀了刘洎,但实际上这段记载大有文章。
首先先搞清楚褚遂良的谗言的逻辑——刘洎先是泄漏了唐太宗的病情,这个是国家机密;因为这个病情,刘洎认为唐太宗会死,年幼的太子李治即将登基;太子李治登基后,刘洎因为亲近太子的关系将成为伊尹、霍光这样的权臣(刘洎、马周、高士廉被唐太宗安排去辅佐太子);因为刘洎原先跟褚遂良,所以成为权臣后,会杀死褚遂良,即谗言中的诛杀怀有二心的大臣。
但不管怎么样,褚遂良的谗言毕竟是一面之词,所以唐太宗召见褚遂良、刘洎与马周对质。结果是刘洎与马周据实回答,但唐太宗还是采纳了褚遂良的话,使得这场对质显得没有意义。问题是我们印象中的唐太宗是善于纳谏的,怎么会做出这么不公的判决呢?难道是另有隐情?
马周是谁?他当时的职位是中书令,也是宰相,并且一直以敢于进谏著称,有魏征之风。马周病重的时候,唐太宗曾亲自为其调药,还令太子李治询问病情。甚至他死后,唐太宗过于思念,还请方士显示他的身影。可以说马周深受唐太宗喜爱与信任,为何唐太宗会一反常态,不信马周的话呢?
而且后面其实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对质完,刘洎被赐死了,而支持刘洎言论的马周没有受到任何处罚,这就太奇怪了。
难道唐太宗李世民早就想除掉刘洎了?
刘洎的生平的矛盾记录
翻阅刘洎的生平,他曾支持过魏王李泰,介入过争储事件,是不是因为这件事遭到唐太宗忌惮呢?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准确,因为刘洎与马周一样,也是贞观时期著名的谏臣。举个例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询问众人自己有没有过失,结果长孙无忌、李勣等大臣均拍马屁说没有,但这时偏偏刘洎说了反话,劝谏唐太宗要能听得进去批评。试想一下,这样的谏臣,按照唐太宗的执政风格,应该是很喜欢才对,怎么会随便杀掉呢?
而事实上唐太宗对刘洎还是很重用的,在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刘洎被唐太宗安排去辅佐太子,兼任太子左庶子,是很重要的职位,一点也不像是忌惮打压他的样子。而且在辅佐太子李治期间,刘洎也是以直著称,作风不变。
所以研究刘洎在史书里面的表现,会发现他作风其实是比较正派的,跟魏征、马周类似的谏臣。
但是史书里面却有这么一段有些反常的记载——说的是唐太宗临摹王羲之的书法,众大臣都抢着要,有一次刘洎竟然抢到龙床上,虽然建议唐太宗处死他但没有批准,反而被唐太宗开玩笑化解了。很明显,这一段记载是为了突显刘洎溜须拍马的小人嘴脸,怎么看都跟他其他正派作风格格不入。
所以史官的这段记载,有什么目的很难说。而且修史的权力是掌握在政敌褚遂良手上,会怎么写也不好说。一旦史官喜欢介入政治斗争,他的公正性就要受到怀疑了。就比如后来的许敬宗,修史的时候不知道改了多少记录,吹捧武家的贡献。
幕后真正的凶手
而且大家不要忘了,褚遂良的政治盟友是谁——长孙无忌。这可是跟他一起架空后来的唐高宗李治,制造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诛杀打压一众李唐宗室与忠臣,导致之后无人制衡武后的局面。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他联合褚遂良把持朝政,在唐太宗死后处处掣肘李治。按照他们的策略,你觉得他们是希望李治昏庸无能一点,还是开明一点?很显然,他们不希望李治成长,而且长孙无忌选李治,也是看在李治性格内向且懦弱好掌控的份上,才保他为太子,其目的就是为了日后擅权。
然而刘洎乃至马周,都是著名的谏臣,由他们辅佐太子,很容易因为日积月累的规劝而逐渐变得开明成熟,这是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所不能容忍的,绝对是要优先除掉的。
可惜的是,马周的把柄他们没抓到,但刘洎这个倒霉蛋就先遭了殃了。然后你在看看长孙无忌跟褚遂良是怎么打配合的,通常都是长孙无忌在后面,褚遂良在前面冲锋(比如废王立武事件),就不难看出刘洎之死背后真正的隐情了。
长孙无忌才是那个真正的幕后黑手,通过操纵褚遂良去运作,去除掉对太子李治成长有利的谏臣刘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