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的茶水,到底能不能喝?真相来了!

▼本文作者▼

小编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对“隔夜茶”的看法不甚友好,坚决弃之不用。没想到,小编不仅头发短,见识更短,经过一番认真的学习,才意识到“隔夜茶”的功效绝非“茶叶茶”那么简单。

“隔夜茶,毒过蛇”,看看古人怎么说?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就有记载这样的故事,说是夏天,一家的女人晚上给自己的两个孩子洗澡,旁边桌子上有白天喝剩的茶水,孩子口渴,就拿给他们喝了。谁知道一会的时间孩子就不见了,盆里的水变成又浑又腥的。
所以自古隔夜茶都不许喝的,怕晚上有壁虎在水边交配,壁虎的精液落入水中有剧毒。
而现代科学已经证实,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除了有些品种是带毒的以外,大多数都没有毒。

茶水泡过夜,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刚泡出来的茶水,茶叶中的抗氧化物质茶黄素被浸泡出来,一般呈现黄绿色。茶水放置时间长了,茶黄素会逐渐转变为茶红素,茶水的颜色也会变成黄红色。
因此,茶水搁置时间较长,一杯清澈碧绿的茶水,会逐步失去绿色,增加黄色,其内在的原理在于茶水中的茶多酚氧化形成黄红、红褐色的氧化产物,即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
此处需要划重点:这些产物是无毒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茶水一般在人体内能滞留3小时左右,而浓茶滞留时间更长,这样茶碱在人体内积聚过多,致使神经功能失调。茶水放久了,不仅会失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且易发馊变质,甚至茶水中的鞣酸还会成为刺激性很强的氧化物,易伤脾胃,尤其是夏天,会引起胃肠炎症。

现代科学:隔夜茶是否含有更多的亚硝酸盐?

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分别冲泡三种不同类型的茶(龙井、普洱和菊花茶),并分别放置12小时和24小时,然后与新泡的茶进行对比。
研究发现:隔夜茶既没有发生变质,也没有异常味道,亚硝酸盐含量更是非常低,这主要是因为茶叶中含有茶多酚,它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茶水经过一夜甚至更长时间的开盖放置,容易受到灰尘、飞虫、杂质的污染,可能会增加饮用者腹泻的风险。
所以,隔夜茶需要加盖存放,同时不要搁置太久。需注意,由于冲泡后放置时间较长,隔夜茶中碱性物质有所堆积,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人,喝隔夜茶会刺激肠胃,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隔夜茶除了喝以外,还有诸多妙用

[1] 止血:隔夜茶中含有丰富的鞣酸,可以加速血液的凝聚。口腔出血时可以含漱,皮肤出血可用其洗浴。
[2] 明目:隔夜茶中的茶多酚有抗菌消炎作用,如果眼睛出现红丝,可以每天用隔夜茶洗几次。
[3] 固齿洁齿:茶水中的氟与牙齿的珐琅质钙化以后,会增强对酸性物质的抵抗力,减少蛀牙的发生;可以考虑饭后茶水漱口。
[4] 除口臭:茶中含有精油类成分,气味芳香,经常用茶漱口可消除口臭。
[5] 止痒:用温热的隔夜茶洗头或擦身,茶中的氟能迅速止痒,还能防治湿疹。
[6] 防晒:皮肤被太阳晒伤,可用毛巾蘸隔夜茶轻轻擦拭。因为鞣酸对皮肤有收敛作用,茶中的类黄酮化合物 也有抗辐射作用。
[7] 止血:隔夜茶含有丰富的醇素、氟素,可防止毛细血管出血。可以应用于口鼻腔相关疾病。
[8] 去腥、除油腻:隔夜茶还有特强的除腥气和除油腻的功效,吃虾蟹后用来洗手倍感清爽。
[9] 通便: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昨晚泡的隔夜凉茶,有通便、醒脑、减脂效果。
[10] 治脚气:隔夜茶中所含的丰富物质,有治脚气的功效。
[11] 抗癌、抗氧化:茶水放置时间长了会变为红褐色,这是由于茶多酚氧化成了红褐色的茶色素。研究表明,茶多酚和茶色素均有很强的抗癌、抗氧化作用,虽然说隔夜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大大减少,但依然具有抗病作用。
[12] 生发:用隔夜茶洗头,还有生发和消除头屑的功效。如嫌眉毛稀落,每天可用刷子蘸隔夜茶刷眉,日子久了,眉毛自然变得浓密光亮。
写到这里,小编不禁为过去凭白弃去的隔夜茶水扼腕叹息,隔夜茶能不能喝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隔夜茶那么多不为人知的功效却是妙哉妙哉!

参考文献

[1]邱城. 隔夜茶的妙用[J]. 老友, 2021(04):54.

[2]李燕云, 王子鉴, 潘星羽. 隔夜茶中亚硝酸盐含量检测与分析[J].现代食品, 2020(13): 222-224.

[3]钟凯. 隔夜茶能不能喝[N]. 家庭医生报, 2020-01-27(008).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介绍
周剑平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简介:医学博士、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执行主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瑞金分中心学术秘书,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青年协作组委员,中国哮喘联盟网站防治常识编委,中国控烟协会第五届全国理事,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介入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呼吸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业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医师志愿者联盟首席医疗专家;上海市黄浦区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上海科普作家协会健康教育委员会控烟组组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