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穿裤子的历史,古代的裤子居然是开裆裤
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总会让我们形成这样的错觉:四川人一直都是吃辣椒,男人一直以来都是穿裤子。事实上呢,四川人开始吃辣椒是明末的事情,而中国人穿裤子的历史也不久。
裤子是人们下体所穿的主要服饰。原写作“绔”、“袴”。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发现了两条裤子,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裤子,历史可追溯到3300年前。那么,中国人是不是从三千多年前开始穿裤子?其实也不尽然。
三千多年前的新疆,是游牧民族的领地。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人们骑着马驱赶牛羊,逐水草而生。在那时中国的黄河流域,人们都是穿着宽松的长袍,但是对于骑马的游牧民族而言,长袍就太要命了,马背会时刻摩擦大腿内侧的肌肉,很容易出血,完全没法骑马。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是游牧民族最早发明了裤子,而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的裤子正是最好的佐证。
但是在当时对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来说,裤子就没那么大作用了,对农耕文明来说,有块布把身体包起来足够了。
而且当时打仗也用不上骑兵,春秋时期都是步兵和战车为主,战车用马拉着,士兵站在战车上,上衣下裙,不用担心走光。
到了战国时期,就有人发现穿裙子的不便了。他是赵武灵王,赵国处在北方,接壤匈奴,而匈奴骑兵多,速度快。赵国屡次跟匈奴交战,自己笨重的战车总是被匈奴机动性更好的骑兵击败。基于此,赵武灵王便决定进行军事上的改革。这改革,首先就是改变服装。他带头穿上胡服,将原来宽大的衣袖变窄,让士兵都穿短衣、长裤,从而便于活动,进而学习骑射。有了裤子以后,才有了骑兵,这才让赵国军事力量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穿上裤子的,仅限士兵,普通人还是穿裙子。不过,那时已经有了“胫衣”,类似于现在的裤子,但是没有裤裆,没有裤腰,就只有两只裤管,套在小腿上,用带子系于腰间,但要害地方仍然保持真空,也就是现在的开裆裤,其目的是便于私溺,因为在胫衣之外,人们还穿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
尽管有胫衣罩住小腿,但人们还是容易走光。所以《礼记》中就提出“劳毋袒,暑毋褰裳”,说的就是做活时不能袒露身体,夏天也不要把下裳提起来。
有人会问那还是不方便呀,走光了怎么办,怎么说也是礼仪之邦呢?这时候礼节就派上用场了,古人可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随便坐,翘个二郎腿、劈个叉什么的,他们甚至一本正经盘腿坐都不行,正式场合必须跪坐,屁股放脚跟上防止走光。那个时候要是乱坐,哪怕没走光,也是极其侮辱人的,会被成为“箕踞”。
绔(裤)的进化,从“穷绔”开始。《汉书·上官皇后传》记载,大将军霍光权倾一时,当时的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也是另一位权臣上官桀的孙女。为了保证权利可以延续下去,霍光希望皇后独享汉昭帝的宠幸,生个皇位继承人。皇帝身体不好,识相的医官和侍从们拍马屁劝皇帝,您身体不好应该少运动,有皇后就够了,您要实在管不住自己,也好办,让宫女们都穿上有裆的“穷绔”再系上几条带子,一时半会儿解不开的那种,皇帝您就不能随时随地临幸了,您要保重身体啊!可是最后上官皇后还是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在15岁时就成为了寡妇,一直到52岁去世。
到了晋代出现了“裈”,这便是真正的连裆裤了。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长裤,短裤又名“犊鼻裈”。这种裤子类似于现在的三角短裤,上宽下窄,两头有孔,穿上去就像牛鼻子。《史记》中记载,司马相如在成都穿着犊鼻裈,和酒保、店小二在一起,在市场上洗酒器。当时司马相如还是个有身份的人,刚刚和卓文君私奔的他在大街上穿三角裤,是为了丢老丈人卓王孙的脸,让对方同意他和卓文君的婚事。
犊鼻裈显然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因此,文人墨客耻于提及。
连裆裤在魏晋南北朝广泛使用,所以从魏晋开始已经有人放弃跪坐。直到宋朝,所有出去吃饭的人都穿了有裤裆,都习惯于坐在椅子上吃饭,再也不用担心走光了。这种穿衣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衫马褂才从男性的日常服饰中消失,工装裤、西裤、运动裤不分阶级地出现在各类职业人身上。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历经千年变迁,裤子从无到有,从开裆裤到连裆裤,令人感叹的是咱们中国人居然穿了那么久的开裆裤啊…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感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