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6:挑兵挑将费精神
康震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06:挑兵挑将费精神

北宋第三代皇帝宋神宗刚一继位,便诏告全国,需要好的建议,但听过大臣们提的建议后,他感到很失望,在韩维的推荐下,任命王安石为官,却被拒绝了。在宋神宗和王安石彼此深入了解后,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王安石欣然接受,开始全力辅佐皇帝。
06挑兵挑将费精神.mp3
00:0037:02

百家
讲坛
康震
宋神宗刚一继位之初,注意力并不在王安石这儿,也就是他开始并没有想到要用王安石。但是他着急呀,没人。宋神宗这么年轻,十九岁、二十岁一个人,一上台,需要很多人来帮他。怎么办呢?这皇上急了,下了一道诏书,实际上是等于面向全国人民的一个通知,说我刚当上这皇帝,我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们帮我,你们只要是看见我哪儿做得不合适,哪儿做得不周严,哪儿做得有错误,你们通通地给我提出来,甭客气,也不要有什么顾虑,只管提,我肯定一准全改。然后只要提得好,我不但采用,而且你们只要有本事,我就会重用你们。那这一篇宣言出去之后,朝野上下,觉得皇上虽然小,但是懂事,知道做一个皇上应该要什么,那底下大臣就开始纷纷地给他提建议,这不挺好的吗?
这些建议现在归纳起来,大体上分为这四种:第一种叫一般性建议。什么叫一般性建议呢?比如当时有一个官员叫王陶,他的官职是御史中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监察部的部长,专门负责纠察和检察官员的。王陶上了一个奏章,说什么呢,说皇上我跟您说,您当皇上最重要的是,要听取不同的意见,要赏罚分明,要远离奸臣,要重用忠臣,要交往好人,要远离坏人,这个很重要,你作为皇上这个一定要做到,皇上应该识别谁是好的,谁是坏的,这是王陶。还有一个,是一个谏官,叫赵抃,他也给皇上提建议,他说皇上我认为您应该选拔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做宰相,您应该停止大兴土木,不要再修建大型的、大规模的楼堂馆所,把那些佛寺道观都不要建了,要省钱。其实你发现没有,这种所谓的一般性建议比较滑稽,滑稽在哪呢?就这哥儿俩说这种建议啊,它在任何一个朝代,面对任何一个皇帝,或者就面对的不是皇帝,只要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给他讲这番话呢也都管用,就这些话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给任何人讲都不会错,它没有任何特殊性,也没有任何针对性,也没有任何的实践性,它就是一堆废话,所谓废话就是说,说跟不说都行,但是说了以后不会有错,反正我说了,皇上您,号召我们都要给他提意见,我们就提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听了之后呢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的废话。这是第一类建议,就是废话。
第二类建议比这稍微地具体了一点,当时有一个官员叫韩维,他做什么官呢?叫太子右庶子,太子右庶子是什么官啊?皇帝身边有宰相,太子的身边有庶子,庶子就相当于太子身边的比较高级的属官,负责辅佐太子,韩维提的建议是什么呢?有三点,第一,皇上刚登基,年龄小,还少不更事,社会经验也不丰富,所以有些大事和急事,必须要紧急办的事,那个您可以拍板。其他的事,求您了,您就慢点来,缓缓图之。别仗着自己年轻,什么都“啪啪
啪”拍板,那弄不好拍出点什么问题来,要吃不了兜着走,意思说您缓点、慢点来,这是第一个建议。第二个建议说什么呢?说我告诉您吧,现在这执政的宰相和这些大臣那都历经三朝,从他爷爷算起,宋仁宗、宋英宗到他这儿,有的是三朝大臣,有的是两朝的大臣,说这些大臣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德高望重,官很大,对这个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你要尊重他们,你是个年轻人,说话的时候、办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一定要尊重老人,要尊重这些大官,要尊重前辈。他们给你提意见的时候,不要不耐烦,要认真地听,要乖乖的,这是韩维提的第二个建议。第三个建议是什么呢?就是现在中央各部委都各有各的职责,您别像八爪鱼似的把手伸得那么长,什么都管,不要越俎代庖,不要多管闲事,不要事必躬亲,不要看见什么都去亲力亲为,说,这事怎么回事?这都有各部委,就给皇上说,人早都安排好了。您现在不太懂这些,有的事是人事部该管的,你就别操心了,有的是建设部管的,你也别操心,您就安安稳稳地当您的皇上。这第二种建议听上去是挺好心的一种建议,一看就是极善良的人给他提的建议,就唯恐这孩子走错路了。可是有一点,宋神宗继位了之后,他不是个“乖乖虎”,他是想干大事的人,所以这种建议对他来讲就是一种讽刺。他本来要干点事的,结果那人说,你现在还是小班的,你现在还不会说话怎么想学唱歌啊?慢慢来,不着急。所以这个建议等于是对宋神宗来讲简直就是反话,是种反讽,所以是属于反讽类的建议,对他来讲呢,也是不大好听,但是听了之后也没错。你就发现这些人提的建议都没错,但是都不给力,跟踩在棉花上似的,跳不起来。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如果说提出前面两种建议的人,由于他们并没有进入过权力核心,因此提出的建议多少还流于形式的话,那么接下来登场的人,则是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司马光和枢密副使富弼,这两个人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时期的三朝老臣,那么政治经验丰富的司马光和富弼,将会带给宋神宗怎样的建议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第三类建议是理论性的建议,这个谁提呢?司马光,就是砸缸的那一位。当时司马光担任的职务是翰林学士,司马光跟他讲,皇上我告诉你,要做帝王先得修德,以德服人。这太厉害了,一句话就给宋神宗戗一边去了。说您现在得先修身养性,怎么修身呢?我跟您说三条,这一般不跟别人说呢,我给您提建议,三条,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什么意思?一曰仁,您得有仁爱的精神,您得施行仁政。至于什么是仁爱、什么是仁政,回头再跟您细说。您先记住,您首先做到仁,仁爱、仁政。第二是什么呢?您要明,就是您得认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发现没有,他们都在强调要认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像这朝廷里头有好多好人也有好多坏人似的,这就好像在教小孩一样。您要明辨是非这叫明。您要武,武术的武,您要果断。什么叫果断呢?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仁爱,要施行仁政,要明辨是非,能明辨谁是小人、谁是君子,然后还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处事果断。您要这三条都修到家了,您才算是皇上。现在您还处于前皇帝阶段,就是名位是皇帝,可是作为您来讲,我觉得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您说白了吧,其实你就是赵顼,您还不能叫皇帝,您得修,你看我这就修得挺不错的,才能提出这经验来,这是三条修身的。
至于说治国,司马光说了,还有三条,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说白了,其实就是什么呢?第一,您得学会任用那些称职的官员。这其实也等于没说,谁不知道应该任用称职的,关键是谁是称职的,这是最关键的。您得学会任用那些称职的官员,这是第一条。第二,您得要答应赏赐人家的东西,你就得守信用,你就得给人家赏赐。第三,您要想惩罚一些人,你就得做到,说白了就是言必行、行必果。您治国的时候如果把该任命的官员都任命了,把该惩罚的都惩罚了,把该奖励的都奖励了,然后又加上您有仁爱的精神,您又有果断的决断,您又有非常明辨是非的能力,那您就达到了尧舜禹的境界。
然后司马光非常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因为司马光比宋神宗要大二十七岁呢,说我告诉你,
我这六条一般不轻易示人,这“必杀技”。我经历了三个王朝了,我跟你爷爷跟前的时候就献了这六条,我到你爸爸的时候我又献这六条,现在这六条我还给你。
朋友们,我就在想这司马光真有问题,你给宋仁宗献这六条,宋仁宗通统治了四十多年,欠了一屁股高利贷,财政赤字那么高,老打不胜仗,你这六条都是干吗吃的?给宋英宗献了六条,当然这不能怪司马光了,宋英宗只待了四年就死了。现在轮到宋神宗了,又这六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六条。可是这六条说白了它不是废话,它就是没有用的话,它不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第四条(建议),这更要命,为什么呢?大家还都记得一个人吧,上节课咱们刚讲过的,就那富弼。这富弼原来是宋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挑头弄了一个“庆历新政”,改革变法嘛,富弼、韩琦、欧阳修他们都一拨的,参加这改革变法,后来失败了,失败以后都被贬了。贬了之后到宋英宗的时候,这富弼又回到朝廷来了,做的是枢密副使、国防部的副部长。
宋英宗好模样儿问他说,您当年也是改革的,您觉得现在怎么样?富弼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得慢慢来,给他爸就这么说的。这回好了,宋神宗这正是六神无主,想弄个改革找个挑头的,一想,满朝的上下,范仲淹已然死了,就这富弼原来还弄过一阵子改革变法,给老头叫来要请教他。老先生太老了,其实岁数也不大,身体不好,特许他可以坐着小轿子进宫,就是那种滑竿儿。进了宫以后,不要从大门进了,为什么呢,你要从大门进的话礼仪特别多,就从旁边的小门进来,让他儿子扶着他,然后坐下来。
宋神宗就说,我就想干点事,那意思你老人家不说点什么吗?富弼一眼即看穿这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你不就是想搞改革变法想折腾吗?我可以告诉你点事情。富弼说做君王的最忌讳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宋神宗说是什么?就是让别人看出你的意图,让别人看出来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最糟糕。宋神宗说这有什么不好吗?我总得让人知道我想干吗呀。不行。做天子的最高境界,你看这又跟司马光又不一样了,这各说一套,非把宋神宗弄乱了不可,难怪叫宋神宗呢,最后可不就是神叨叨的了。富弼就跟他说,不能让别人看出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说这个倒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是说皇上如果讨厌什么,那些小人就不做那些让你感到讨厌的事。你要是表现出你喜欢吃桃子,完了,这帮人就都弄桃子来给你吃。你说你喜欢看戏,他就天天演戏给你看。就是小人知道君王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就会谄媚你,这样就会坏了大事。这倒是也说得不错,他意思就是说,作为天子应该高高在上,就是丈二和尚让他摸不着头脑,云里雾里的,然后那时候你辨明忠奸,还是这本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心里藏着,脸上根本看不出来。然后你默默地赏赐他们和惩罚他们,让他们觉得你高深莫测,这你君王就做到家了。这哪儿是做皇帝啊?这是做阴谋家。
这话听完,宋神宗觉得老爷爷说得也有道理,可是还是跟他的思路差得比较远,他就又多余问了一句说,您觉得现在西夏和辽国一直就是虎视眈眈,咱老打不过人家,这是个大事,不能老是花钱买和平啊,您老人家怎么个意思?富弼说,差点就说孩子,他不能这么说,他得说皇上,你刚上台,一个新的君王继位之后,他首先应该让大家感觉到幸福、安宁、安详、有很多的恩惠,你不能一上来就打仗,这不像个做天子的样子。我告诉你,起码二十年内不要谈打仗的事,打仗是不好的,一打仗,老百姓就生灵涂炭。
宋神宗彻底就崩溃了,就这四种建议,你说他能不神经吗?特别是这富弼,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听完了以后,史书上记载,神宗是“良久不语”。小伙儿闷那儿了,耷拉到那儿,不动弹了,叫人给他(富弼)抬回去了。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面对朝臣们千篇一律的保守陈旧,宋神宗失望至极,如何解决北宋王朝积攒了百余年的难题,他必须找到一个大刀阔斧的办法,必须用一剂猛药才行,经过一番颇费周章的挑选,年轻皇帝的目光终于落到了王安石的身上,这个时期的王安石由于母亲病逝,他一直在江宁,也就是今天南京的家中守孝,闭门不出,而一个人对王安石不遗余力的推荐,终于改变了王安石的人生命运。那么到底是谁让宋神宗最终相中了王安石的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大家说,那王安石,他(宋神宗)怎么知道王安石?他当然知道了,你知道这里边挺有意思的,宋神宗做太子的时候,他身边有一个他的秘书叫韩维,就是刚才说的那韩维,韩维那话虽然有时候说得就有点儿不大到位,但人还是不错的。韩维跟他很投脾气,经常陪他读书,陪太子读书,讨论问题,研讨国家大事。这韩维很有本事,谈事都谈得头头是道,说得宋神宗是点头哈腰,连连称是,觉得这个人真有学问。韩维就跟他说这都不是我想说的,这不是我的思想,这都是我好朋友王安石的,我告诉你这王安石是咱们本朝之中难得的人才,什么时候瞅个机会你得给他提拔一下。
这时候,宋神宗就想起这王安石来了,就问,哪天给韩维叫到一边问他,你说那王安石说得挺神的,那人现在在哪儿呢?韩维就跟他说,王安石的母亲去世了,他的家在南京,王安石已经回到南京,给他母亲要守孝三年。我们说古代父母去世守丁忧嘛,要守孝守灵三年,在南京呢。宋神宗就问他,说哎,你也看见了,这帮人没有一个能顶上事的,把王安石能不能给叫来?就靠他了。韩维说没问题啊,王安石这个人本来就是胸有大志,他要做大事情的人,你是刚刚登基的君王,你要对他以礼相待,他肯定会欣然而来,这没有问题。我是他朋友,这么了解他。宋神宗说不不不,是这么回事,你看,你能不能先给他写封信,把我这意思先传达给他,我先不直接跟他说,他要愿意来,我立刻下诏书就把他叫来,省得我直接找他,回过头他要拒绝我,你想我也不喜欢被人拒绝,你像我爷爷我爸爸都被人拒绝过,太没面子了,为了让人家当官,给人追厕所里头,就这人家都不愿意当,传出去不好听。韩维一听,说此话差矣,皇上你不了解王安石,王安石这个人是个有大志向的人,而且这人有个最鲜明的特点,是他自己的进退得失、进退出处,他都是有极大的原则,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社稷和民生,他这个人要做的事情是光明磊落的大事,是正道之事。您现在一个君王,靠着我这私人关系,靠着私人信件,靠着走裙带关系,偷偷摸摸地给传个信,说皇上看上你了,你要不要去啊?你说对王安石来讲他这么一光明正大的人,要是觉得你这君王做事情都偷偷摸摸的,他对你能有好印象吗?他肯定不会来了。宋神宗说那怎么办呀?那我也得要脸啊,我都直接跟他说了,我倒光明正大了,他又不来了,我找谁去呀?韩维说这您甭操心,我听说他那儿子王雱前两年“高考”刚刚考中进士,现在就在京城,老来我们家玩儿,回头这样,我把您这意思传给王雱,让他给他爸爸回头说一声,您看怎么样?宋神宗说这个好,这各方面都顾到了,就喜欢这样的。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宋神宗很快得到了王安石肯定的答复,考虑到王安石人在江宁,还需要处理一些善后事务,于是他便下诏,任命王安石以知制诰的名义担任江宁知府。然而,正当宋神宗充满期望地等待王安石振臂一挥,举起改革变法大旗的时候,情况却又急转直下。那么,此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宋神宗何时才能见到王安石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江宁知府很牛的,仅次于首都市的市长,是直辖市市长。而且南京是个大城市,是个大府、大都、大郡。他(宋神宗)以为王安石跳起来就接受了。错了,王安石跟对付他爷爷、他爸爸那套一样,对不起您呐,我不干这个,我向你表示感谢,但对不起,恕我不能接受,恕难从命。
宋神宗本来听了那四条建议之后,心里头就有无名火,现在再被人杠一下,火极了,就跟旁边的大臣发牢骚,这人怎么回事?王安石这人我知道,仁宗的时候、英宗的时候他就拒绝过他们,现在拒绝我了,他形成惯例了,他拒绝上瘾了,他说他生病了,不能来,我倒要问一问,他真的是生病了还是有别的什么目的?他是别有用途的我告诉你,这个人就是要跟我对着干。他真急眼了你知道吗?因为他无法理解,他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关键在这儿。
怎么办呢?他就问旁边的大臣,有一个宰相曾公亮,曾公亮说皇上您多虑了,他肯定是真的病了,据我了解,王安石这个人他文学名气大,德才又兼备,他屡次拒绝这做官、来京城做官,肯定是觉得,要么是水土不服,身体不好,他不会针对你的,皇上不必在意。
他这么说,另外一个宰相叫吴奎,这小子挺坏的,他没那么好说话,他说皇上我告诉你,王安石不来京城做官,有两大原因我是知道的。皇上说哪两大原因呢?他说第一,王安石这个人我跟他共事过,特别固执,特别不讲道理,特别僵硬,根本是一个不合作的人,这种人你让他要是到朝廷来做官,天下大乱,祸害百姓,生灵涂炭,这是第一条理由。第二条理由,说王安石跟宰相韩琦的关系不好,这吴奎就说,王安石他不敢来朝廷,他来朝廷害怕韩琦收拾他。就这两大(原因),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第二,这人死倔,就不能来。所以我认为王安石不来就是因为有这个原因。
曾公亮一听就怒了,说你胡说,皇上别听他的,这个人妖言惑众,蛊惑皇上,不是好东西。吴奎说你也不是好东西。皇上我告诉你,为什么曾公亮想要让王安石到朝廷来,因为他嫌韩琦挡了他专权之路,等王安石来了,王安石就把韩琦这块就给堵上了,然后他就可以专权了。你说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最奇特的就是说,王安石那儿还什么都不知道呢,这帮人就替王安石吵上架了。
他们吵他们的,宋神宗根本不关心这个,宋神宗心里在想,这小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说好好的,怎么还不来啊?下来又问韩维,说他是不是针对我啊?你问问他。他那儿子叫什么来着?王雱,跟他爸爸说没说我的内心世界啊?要说了的话怎么还这样,不带(这样)的。韩维对王安石真是太了解了,说像王安石这样的人啊,我跟您说过,他的进退得失,他心里是早就有原则的人,这种人是很难轻易撼动他的,他心里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什么意思呢?他说您看,他这样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胡乱来的,都是有原则的。他母亲刚刚去世不久,他自己身体又不好,已经很久没有在朝廷做官了,他本身是有能力的一个人,有道德的一个人,您之前对他也很器重,现在您突然给他这么大的一个官,他跳起来马上就双手给你接过来,无论在观感上还是在他内心上都不好看。王安石不是一个贪官的人,所以对于这样的忠臣,特别是对于他这样有原则的人,不贪图眼前利益的人来讲,你给他一个巨大的责任,给他这么大的一个官,他的接受方式跟其他人就不一样,他不会一下就跃起来,跳起来就接受这个官,而会怎么样呢?而会谢绝,以此来表明他对官的态度。这并不表明他对这个事是拒绝的,他拒绝的是这个官。这是有重大区别的,所以这种做法在你看来就很奇怪,不了解王安石的人就很奇怪,但我对这个了解王安石的人来讲,一点都不奇怪,这正是这位老大的做派。如果王安石贸然接受了您的这个邀请做了这个大官,那反而在他自己看来就是对这件事情很不重视,不够严谨,不够严肃。
这韩维就给宋神宗就讲,说你就没想想,像王安石这样胸有大志、意志坚定、个性坚强,做事有原则,道德又高尚,文学才情又高的人,他肯定需要一个巨大的舞台。你刚刚继位,求贤若渴,以这么低的姿态去邀请他,他怎么能不来呢?可是这样的人他有个特点,你得三顾茅庐,你得老去请他,你才能显示你的诚意,对不对?其实这话虽然是从韩维的嘴里说出来的,也未尝不是王安石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所以就是说,对王安石来讲,他也有一个选择君王的问题。你叫我来我就来,我不知道你这回让我去,又去干什么,是不是尸位素餐我都不知道。对于宋神宗来讲他当然希望王安石来。所以彼此之间有一个沟通和信任的问题。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宋神宗和王安石经历过这样微妙的关系调整,终于相互摸清了对方的真实想法,此时王安石在宋神宗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十分高大,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9月,宋神宗再次下诏,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并召集进京授命,那么四十七岁的王安石将会如何对待这次任命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王安石给皇上写了一道谢表,一个推辞的字都没有,这次根本不再推辞。直接上一道谢表这是常规,这谢表写的是什么呢?说,我听说大臣侍奉皇上最怕的就是尸位素餐,光吃饭不干活。皇上任命大臣最怕的就是什么呢?偏听偏信,听不进去忠言,因为忠言逆耳。所以历来有德有行的人要想做好官、做大官很不容易。翰林学士这官太重要了,他是什么呢?负责给皇帝起草诏书,是皇上的私人的政治顾问,能够直接参与国家最核心的决策,所以要做这样的官,必须了解历史、熟悉国情、文学卓越,而且有相当高的政策水平。不才,某,没有这些才能,居然也被您任命做这官,我很惭愧啊。这话说得多好啊,其实就是说这些素质我都有,只不过你们家那原来你爸、你爷爷他们都不知道我有这才华,净让我做那“弼马温”的官了。最后一句话是,其实本来真不够格儿,我就不该接受,可是一想到当今圣上英明神武、虚怀若谷,我就决心把我的一生全献给祖国、献给朝廷、献给当今圣上。你看,像王安石这样的人,他谦虚起来都跟骄傲一样,你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问题在哪儿?核心是这回他信任了宋神宗,因为宋神宗给他这位置太重要了,翰林学士。我们讲了这么多集的王安石,讲到今天为止,是王安石第一次面对着皇帝讲出了藏在自己心底很多年的真话,皇上,我真的有才华,我真的想干大事。就跟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给我一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王安石说,你只要给我一个平台,我就能把现在这么虚弱的、这么贫穷的、这么不经打的一个北宋王朝恢复到它创立之始的那个富强的、非常强大的北宋王朝。给我个支点,我告诉你,我不但把地球能撬起来,太阳系我都能给你撬起来。
大家说至于吗?有这么严重吗?当然很严重了,翰林学士这个官职非常重要,翰林学士这个官职始于唐朝,但是发展在宋朝,在唐朝时候他还是没有品级的,到了宋朝,他是三品大员。什么概念?我们知道古代的时候,起草诏书本来这个职责,起草诏书就是我们现在起草中央文件,起草诏书它的本来职责在哪儿?在中书省,中书省的宰相,中书省底下,宰相底下管了一些人叫中书舍人,他们负责起草。但是后来到唐朝的时候,皇帝设置了翰林学士,这些翰林学士分掉了中书舍人的起草权,他们也起草诏书。说白了,不是分中书舍人的权,是分谁的权啊?分宰相的权。皇帝要分宰相的权,认为宰相的权太集中了。这样以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翰林学士他们代表皇帝,以国家的名义起草诏书。中书舍人他们代表宰相,以政府的名义起草诏书。你说这是一个级别的吗?当然不是。翰林学士起草什么诏书啊?国家总动员令、大赦令、立太子的诏书、立皇后的诏书、任免宰相的诏书。这么说吧,所有有关国家的最重大、最重要的命令和诏书,都由翰林学士来起草。剩下的,中书舍人起草。用的印信和纸张都不一样。在唐朝,翰林学士有一个外号叫内相,就是皇宫里的宰相,他有别于那个中书省的宰相,这就说明他地位非常重要。在唐朝和宋朝,一个人只要做了翰林学士,那么他就离宰相的位置不远了。
你想,宋神宗二十岁。他在给王安石铺路,他先给他做一个江宁知府,级别提上来了,有地方大员的这个行政经历,这很重要,他原来只做一些知州什么的小官,现在让你做直辖市市长,再进一步让你做翰林学士,他三品,要搁我们现在,怎么也是国务委员一级的了,对他寄予极大的期待。王安石心情也很愉快,这次去京城,朋友说,嘿,这下你行啊,你可就赶上西汉的贾谊了。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说我哪敢做贾谊?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
俯仰谬恩方自谦,惭君将比洛阳人。(王安石《酬吴季野见寄》)
你把我比作贾谊,你高看我了,我哪能比得上贾谊呢?贾谊是西汉初期文帝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给西汉王朝制礼作乐,制定规章制度,而且提出了削弱诸侯王的这样一些重大的、战略的举措。说我呢,能做得跟贾谊差不多,就差不多了。我不是贾谊,但是我努力做得跟他一样好。他又谦虚了一下,不过听着总不像谦虚,老像是在骄傲。宋神宗这回是舍老本了,他不但这么快的速度任命了翰林学士,而且他太想见王安石了。王安石第二年的四月份到达
京城,他就立刻越次召见,什么叫越次召见?古代的时候,君王召见臣下,那是要排队的,这不用排队,直接加塞儿。说谁递的条子?皇上自己递的条子。马上越次就是见到他,见到他之后我们想想,费这么大的劲,那得说多少贴心的话呀。到底他说了些什么,咱们下回再说。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王安石拜见宋神宗之后,写了一份题为《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的奏章,他本来应该痛陈前朝弊端,为变法营造舆论,但在这份奏章里,王安石却对宋仁宗大唱赞歌,这样的奏章会让宋神宗满意吗?它又何以成为北宋百年第一札的呢?敬请关注《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七集《北宋百年第一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