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泾水——利甲关中之水
“关中八水,泾利最著。”“泾故以水利甲关中”。这些是历史上贤达对泾水的赞美与评价,并非文人的溢美之词,而是铁铮铮的事实。早在2300多年前,秦破韩国的“疲秦计”并纳间谍郑国之谏,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36年,耗时10年修成郑国渠后,就以“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的钜惠,形成了“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的历史事实与民族伟业。
泾水,即泾阳之水,狭义专指泾河之水,广义也包含除泾河之外流经泾阳的冶峪河之水。
泾河桃花。荆海星 摄
古有“关中八水”,也即史之所称“八水绕长安”的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泾河是“关中八水”之一,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泾源县,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的泾源、平凉、泾川、长武、彬州、永寿、礼泉、淳化、泾阳、高陵十个县市,穿山越岭,经450多公里的跌宕起伏,见证了两岸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传唱着众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在融入渭河的结点——西安市高陵区,还演绎出了“泾渭分明”的千古奇观。
泾河在陕西的河流中算不上大河,它只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众多支流中的一条,但它在推进中华民族统一进程之中的贡献却是陕西乃至全国其他河流无法比拟的,在“关中八水”中更是以“民赖其利千年”而耀古辉今。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秦人对水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秦人的祖先柏翳(即大费,大业之子)在舜帝时,因辅助禹治水及驯鸟兽有功,舜帝赏赐黑色旌旗飘带并赐嬴姓。据说秦文公打猎时,遇到一条黑龙,视其为水德的吉祥物,秦曾因此改黄河为“德水”,且崇尚黑色,更崇尚水。秦统一天下后,就命令祠官要经常供奉名山大川。泾水、渭水、沣水等虽然都不是大河,但皆因临近国都咸阳,也享有与名山大川相同的祭祀。
“秦凿泾水为渠”,修成郑国渠后,使本已强悍的秦国“益富饶”,最终灭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首次大统一。以治水、用水、兴修水利工程而闻名天下的秦人,不仅以亘古未有的博大胸怀起用郑国修建了“天下第一渠”,演绎了中外历史上化敌为友的用人美谈,2300多年以来,秦人及其先辈还先后修建了都江堰、灵渠两大古今闻名的水利工程,至今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均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郑国渠、灵渠、都江堰,是秦人开拓性兴建的三大水利工程,特别是郑国渠的兴建,启迪拓展了历代先贤治水、用水、兴修水利,以水强国富民、兴利除弊的思路。秦开郑国渠以后,2000多年来,随着泾水河道的不断变迁,汉唐、宋、元、明、清、民国都先后在郑国渠的基础上承前启后,相继修建了汉白渠、唐郑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民国泾惠渠,使“泾水长流”之利得以绵延。
泾河似一条素练,在泾河大峡谷间飘忽游弋。郑苗裔 摄
泾阳以有泾水和郑国渠而成为壮县,关中的三原、高陵、礼泉、临潼、富平等地以有泾水灌溉而富裕一方。有关郑国渠以及后世在此基础上所修建的其他渠之历史功勋,历朝历代有很多评价,明末大学者马谿田在《泾川五渠记》中称:“天下未有水利,泾水为渠以富饶关中而有水利”。清乾隆年间泾阳县令唐秉刚在《修冶峪山路碑记》中称:“泾故以水利甲关中,有郑白渠、古渠及清峪、冶峪二渠”。乾隆时进士安清翘在《书王芥子〈泾水志〉》后,对泾水作出了这样的描述:“关中八水,泾水最著。秦汉以来,未有泾水无利且有害。”生在泾水河畔、长在“大渠”岸边的白描先生在其所著的《天下第一渠》后记中是这样评价自己家门前“大渠”的:“一条大渠,造就了中华历史上一段传奇,加速了首个中央统一集权中华帝国的诞生。它身后历朝历代都在续写新的篇章,绵延两千多年而长流不断。这是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一条大渠,孕育了农耕文化的一方标本。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命运、生活、观念、习俗等方方面面,均与这条大渠息息相关。这是一条值得认真解读的大渠。”
一条河成就了一条渠,一条渠富了一方百姓,铸就了一代王朝,谱写了一个民族的辉煌。千古悠悠,这条河叫泾河,这条渠就是“天下第一渠”——郑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