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电视动画,就是在不断的妥协中追求最好的过程

什么是“最好的”?我觉得就是“尽我所能”吧,但是“尽我所能”,很可能是没有上限的。

看了《别对映像研》出手的第4话,我还是觉得颇有感悟。

如果还没有看过这部动画的朋友,我简单介绍一下这部作品,它是一部漫改的动画,由著名的日本动画导演汤浅政明指导,内容是讲述动画制作的乐趣的一部作品,但又和之前《白箱》的那种写实风格的动画完全不一样

是一种结合了幻想在其中的,并且比起《白箱》都更加硬核的一部致敬动画创作者们的作品

第4话中,将水崎燕和金森对于动画创作过程中,到底是优先质量还是优先“完成”这个过程描写的很烂熟,这也顺应了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演出(这里演出其实就是水崎)是追求动画制作的效果的,尽可能提高效果就是演出要做好的事情,而金森作为制片人,其实也担当了制作进行的位置,而制作进行的第一目标,就是按时让职员们做出一部完整的动画作品,而由于要赶上学生会的预算审查,浅草他们的动画不得不缩短进程,去掉了剧情,做成只描绘动作场面的预告片,这种来回的妥协,正是如今日本动画制作行业的写照;准确说,是日本的电视动画制作行业。

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作品

日本的商业动画制作,是一个“创造商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创造艺术品的过程,因此第一追求的是“完成”,而不是多么高的质量。因为在合约中,制作方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创作完成一部作品,而不是尽可能追求作品的质量,带来多么多么好看的效果。这种情况,和映像研的诸位赶工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

演出,或者说导演,追求的是极致的效果,但有个很现实的问题,赶不上播映的时间,你做得再好,都是徒劳。

浅草的小团队,也明显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没时间画得太细腻,那么只能不画这么多镜头,没时间上色,甚至只能舍去故事的剧情,专注在动作场面的描绘,没错,现实的制作团队,也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过程……

水崎燕无论如何都执着于手绘,尽可能完成精致的画面,这是负责人的创作者应该有的精益求精,但是这会影响作品完成的周期,这也是金森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因为一旦动画没有按时完成,最后就只能给学生会看到一个粗糙的轮廓,绝大多数的观众并不是想看一个多么精湛的动画,而是想看一个完成了的动画,大家对动画的要求,还是接近于后者,而不是前者的追求,所以,“完成”本身,确实大于任何事情。

而这时候,水崎只有不断的妥协,妥协,再妥协

最后不得不接受采用“自动中间画”的方式,节省了作画的内容,妥协了效果。

浅草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接受妥协,很多创意都没法在这个简短的片子中实现,甚至连原来预定的剧情也被删除,最后不得不做成一个预告片。

限制日本动画制作的一大杀手,就是周更的,时间。电视台的节目都是需要按照规定的时间播出的,不然就是“放送事故”,所以动画制作方不得不在甲方的要求下,按时完成作品。

很多时候,制作方考虑的不是质量第一,而是“完成第一”,完不成是要罚钱的……然后只能不断妥协质量,比如,原画来不及了,外包啊……包出去不就得了……外包出去,崩坏,就一个必然的结果,作监没时间修这么多不同风格的原画,结果动画的画面就是越搞越糟,但是,动画公司却避开了最差的结果——没做完。

而像浅草这样的创作者,想尽一切办法,在作品能够完成的前提下,提高作品的质量,我觉得,这就是日本电视动画创作者们的“工匠精神”,也是日本动画最吸引我的地方,如何在质量和效率上权衡,这才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应该做到的,所以第4话的内容,做出了那种紧张感,又却没有完全妥协在效率上,非常打动动画爱好者。当然,《白箱》宣传的也是类似的精神,所谓“万策尽”……也是一个意思,只是风格上,截然不同。

动画电影,可以相对的跳出这个圈子,但……

刚才啊,说的是日本电视动画制作上遇到的最棘手的矛盾,但是以宫崎骏为首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流程上,又和电视动画不太一样了。电视动画有着很紧张的工期限制,必须在播映时间前上映,动画电影相对时间上的要求就要低一些,宫崎骏也更希望以电影的形式来展现质量更加出色的动画,而不是连载动画的那种形式来展现,所以他和日本电视动画的制作圈子是岔开另外一条路的。

但是,我觉得,他一定也会遇到追求作品商业性,还是追求作品艺术性的问题,同样,也会遇到一些创作的限制,例如预算等,但是和浅草、水崎一样,如果是一个真正喜欢动画而创作动画的导演,无一不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可能好的展现自己的魅力,而不是被工期和预算限制自己发挥的问题而困扰,但又不得不面临这些问题,所以如何权衡这些阻碍作品发挥的要素,我觉得只要是一个负责的导演,都会认真思考,而不是极端的追求作品的质量,而放弃作品的完成度,又或者极端追求作品的完成,而放弃细节的雕琢……

所以,只要是商业动画,它就一定是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有限的金钱的大环境的限制下,尽可能去雕琢出细致的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极为美妙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