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是小孩子的专利”的偏见,到底从何而来?

2020年了,是不是还是觉得国内的家长,对动画片这种表现形式,有着深刻的偏见,之前就有报道国内某动画被举报下架,原因居然是“动画角色染发,引导不正确”的,让人啼笑皆非。大人们对动画的偏见到底从何而来?我们不如从中国的环境,和盛产动画的大国日本的情况进行比较。

有些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问道,日本人的成人对动画没有国内的那种偏见吗?根据我在日本电影院观影观众的观察,和我对日本友人的询问,还有阅读到的日本导演的采访和书籍来看,日本的成年人,还真没有,我觉得日本动画的偏见,主要问题出在社会人对于御宅族的偏见,而不是成年人对于动画内容是否幼稚的偏见,已经和国内的家长们担心的不是一个问题。而大人对动画的理解的水平,确实可以称得上偏见的东西已经不多。

接下来,还是回到国内,大人们为什么对动画有偏见?

“寓教于乐”的方针的错误解读

80年代,国家给出了一条“寓教于乐”的教育方针,于是动画行业似乎误解了这样的方针,开始把动画定向为儿童观看,并且一定要在内容中强调动画的教育意义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是很多大人对“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印象的一种根源。首先就主观上认定动画要做给儿童能看懂,儿童爱看的内容,并且还要在任何动画里都去强调它的教育意义。朋友们,动画行业其实是第三产业,是人们吃饱喝足茶余饭后,增加谈资的部分,本质是一种娱乐,当然,它也拥有很多电影的特性,也会注重艺术性。但你要强加于动画必须“寓教于乐”,一定要让儿童能够看懂,看乐,就大幅度限制了动画内容创作的空间,所以成年人容易给动画片戴上“孩子的专利”的有色眼镜,因为动画内容本身就不针对大人,而是针对小孩。

对此,日本动画鼻祖级的开山人富野由悠季,就对动画内容是不是应该为小孩子观看而设计,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的观点是,“小孩子看不懂的内容,长大能够看懂就行”。这种观点我就觉得很明确了,动画作为一种娱乐、打发时间的商业产物,一定是需要考虑它的通俗性,而不是为了“寓教于乐”而强调教育意义,动画片代替不了课本,动画片也代替不了学校、父母的教育,甚至不应该成为教育的辅助手段,这种想法从一开始就不够准确。这也是日本的家长,不会认为动画片是孩子的专利的一大原因。

对动画的不够理解

以上是我认为,中国动画会被中国的家长误解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导向的方向就出错了,那么其他原因我认为都是辅向的,但也确实影响着家长们的判断。那就,没有正视过动画,小标题虽然写的是“不够理解”,但连正视都做不到,怎么做到理解。这个所谓的“理解”,别说家长了,就是看动画的很多朋友都有着自己偏执的理解,例如,我写了我认为科普动画的文章,结果下面的评论还是会看到,“以前的动画是手画的,现在动画是电脑生成的”……我:“emmmm”。经常看动画的人都能犯如此基础的认知错误,跟不用说没时间,也没心情陪自己的孩子去看看孩子在看的动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作品的大人,就更不会对动画有理解了。

我认为,对于一件事情的偏见,就来自于不了解,不理解,了解是第一层,理解是更深层的,但是如果在第一层之前就已经是一种用主观去判断,或者连判断都懒得判断的状态的话,那就更没有深层的“理解”了,所以我说的小标题的“对动画不理解”,我觉得还是没有说偏题的。

如果对动画有了基础层面的了解,发现动画其实是可以和自己看的那些日剧,或者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着独特的表达魅力的时候,那自然就不会如此拒绝动画这种表现形式,如果还有心去弄明白,动画的制作其实是非常严谨,甚至会比真人电影都更加严谨的时候,就更不用说有什么偏见了。

内因:动画的简略特征

现在再来说说,人以外的因素,也就是,动画本身的原因。动画本身是没有任何错的,但就在于动画是一种信息高度提炼后的表现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艺术效果很可能会变得夸大,不需要的信息都被省略,导致往往会有一个简单的角色形象,或者画面元素很小,这也会加深很多人对动画的印象,角色如果设计得太卡通,太简单,就会有种“幼稚”的印象,就像上图这个火柴人,虽然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不是看上去至少不这么“成熟”?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动画为什么风格都这么“卡通”,其实写实的动画也有,“卡通”的风格更加流行受众更多,喜欢看动画的人都喜欢动画的这种“卡通感”,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萌”,“可爱”。这些形象本身就是从现实世界的人的形象中精炼出的,所以显得这么与众不同,有着真人没有的可爱,这也正是喜欢动画的人追求的东西,他们渴望有着远超真人可爱的角色在他们面前演绎不同的故事,渴望天马行空的展开,渴望真人电影做不到的演出,这就是动画的魅力;而不看动画的人却认为这种卡通的风格过于幼稚,于是问题就出在这里,这的确是动画的特征导致的,但动画并没有做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