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敦煌的归义军为何突然消失,是因为内部叛乱,还是外敌入侵?

公元851年即1169年前,有一支名为归义军的地方割据武装,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之上。

归义军从创立到灭亡共历185年,传承13任统治者。它自诞生起就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回归故土,回归大唐(宋朝)。但只可惜在这长达185年的历史岁月中,归义军一直没有等到故土接纳自己,因而只能以地方割据政权的名义,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流浪下去。

或许屏幕前的您对于归义军并不了解,对于笔者前面所提到的也不是很清楚。但如果您愿意,那可以继续往下看,笔者接下来会通过这篇文章来为您揭示一段1169年前的悲伤故事,看完后你就知道归义军为何突然消失,是因为内部叛乱,还是外敌入侵了。

一,归义军的前世今生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叛乱后唐朝经过短暂的迷茫,便立刻调兵前往镇压,而位于河西节度使麾下的4300名卢豆军(敦煌)也奉命前往长安一线阻挡安禄山。

但就在唐朝抽调兵力阻拦安禄山的时候,吐蕃却趁虚而入。经过不到数年的鏖战,陇右,河西,甘州,肃州等地接连被攻陷,同时还被吐蕃断绝了这些地方与唐朝的联系。

然而尽管吐蕃占领了这些地方,却依然无法彻底掌控,因而在经过长达六十余年的血腥统治后,吐蕃才勉强算是站稳了脚跟。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吐蕃因为灾荒连连而爆发内乱,就在吐蕃自顾不暇的时候,出生于沙州豪门的张议潮站了出来。张议潮出生于沙州失陷之后,自打他出生到成人,视线所及内看到的全部都是吐蕃对于当地的残酷统治,因而这在张议潮的内心深处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即收复失地,重返大唐怀抱。

张议潮有了这个想法后,便散尽家财并秘密招募训练义军,终于在公元848年让他找到了重返大唐的机会。张议潮起兵后,仅仅一日的功夫便光复了整个瓜州,但张议潮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在让人将这件事上报大唐的同时,又亲自带兵接连光复了包括瓜州(安西),伊州,西州,河州,甘州等十一个州县。

张议潮功成身就后,便让人带着这十一个州县的户籍和版图前往长安,而此举则正式宣告了唐朝对于西域各州的重新掌握。后来张议潮为了不被朝廷猜忌,便亲自前往长安为官(人质),同时让侄子张淮深主持归义军各项事务。随着张议潮这个核心人物的离开,归义军开始陷入连绵不断的内斗和消耗之中。

根据史料记载,在随后的时间里,先是张淮深被张淮鼎张议潮之子)所杀,紧接着又是索勋篡权,再往后张议潮一脉又重新夺回政权。

可没等归义军内部安稳下来,沙州的另一个豪强曹家又趁势崛起,并取代张家成为归义军新的统治者。自此,曹家一直连绵七代归义军节度使,直到后来被迫投降为止。

二,归义军的灭亡

前文提到,自张议潮离开归义军前往长安为质后,归义军内部便陷入了连绵不断的争权夺利当中。而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归义军因为地处吐蕃与回鹘()的双重夹击之中,所以一旦稍有内乱,便立刻会引发雪崩效果。因而,归义军的灭亡也可以说从张议潮离开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归义军的第一次衰败是在张淮深被杀以及索勋篡权时,此次内乱持续了6年之久。而这六年里归义军先后失去了其他九个州的统治权,所以就当时而言,归义军已经失去重新崛起的机会。

在往后的百年岁月里,归义军的政权被曹氏所夺,而曹氏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归义军往昔的荣光。但可惜的是,这种恢复不过是消失前的回光返照而已。归义军传到第11任节度使曹延禄的时候,又一次发起了与回鹘族的战争,而因为当时归义军内部非常抗拒无意义的战争,所以三年后归义军又一次爆发内乱,而这一次则彻底宣告了归义军的灭亡。

经过此次内乱后,归义军的地盘被紧紧地限制在瓜州和沙州两地,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在做任何形式的扩张。当时已经是宋太宗统治时期,因而在归义军的隔壁,一个名为党项族的新势力正在崛起。但无论是归义军还是宋朝,都没有能力阻止这股新势力的发展,因而在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归义军末代任节度使曹贤顺被迫向已经建国西夏的党项族投降。

最后,割据敦煌的归义军军之所以突然消失,总结起来,应该是内部叛乱与外敌入侵的双重结果所导致的。如果说二者之间应该分个主次,那应该是外敌入侵为次,内部叛乱为主。

参考资料:《后唐书》《旧五代史》《资治通鉴》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