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苏州河口
苏州河口即苏州河入黄浦江的交口,在这位置就是大名鼎鼎的“外白渡桥”
关于“外白渡桥”的桥名来源至今仍存有争论,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对原先木桥的称呼。
在有些情况下,汉语中的“内”或“外”,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在上海土语中:“任何河流的上游称之为里,反之河的下游则为外。”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称为“里白渡桥”,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称作为“外白渡桥”。而之所以称之为“白渡”桥,是因为该桥建成后,凡是过河无需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是“白”渡。
1856年10月,苏州河上架起第一座木桥,长120.17米,宽4.88米,人称“威尔斯桥”。
1873年7月28日,在威尔斯桥西侧一座木桥竣工了,它长约117米,宽约12米,两边还辟有2米多宽人行道。大桥毗邻开放不久的公家花园即黄浦公园,桥的名字就唤作“花园桥”。花园桥不仅极大方便了苏州河南北的交通往来,每日过桥的行人、车马不计其数,而且过桥一律不收费。工部局随后拆除了威尔斯桥。
光阴如水,30多年过去了,花园桥虽然几经补修,但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于是,工部局决定另建新桥到1907年年底,第三代外白渡桥正式竣工,其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
外白渡桥为钢架结构下承式桥,桥有二孔,共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经多次改造,现载重为20吨。
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桥的两侧人行道已然成为游客的观景台和背景台。在许多游子心中,外白渡桥的身影却已化成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的西南侧有一个大院落,这里面座落着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的19世纪建筑物——原英国驻沪总领事馆。
领馆旧址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外滩源33号),建成时间为1873年。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该大院成为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现一部分已作为半岛大酒店。
1849年在现址建成英国领事馆,1870年12月24日被一场大火烧毁。1872年6月1日开始重建,由英国人罗斯曼与伯依斯设计,两层砖木结构建筑。
整个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屋面为四坡式,使用中国的蝴蝶瓦。由于外滩地势较低,故设计了较高的台基,底层有五孔券廊。其内是大厅,两侧窗框为平券,二层中间的窗框为平券长廊,两侧窗框为拱券。
考虑到上海的气候特点,充分吸收了近似“东印度式”的建筑风格,底层和二层均建有宽畅的遮阳长廊,廊内侧才是房间。
这座1873年完工,迄今140多年的建筑,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至今仍保存的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虽然建筑局部经多次修理已改动,但是基本格局仍保持,建筑原为清水砖外墙,后来外墙经修葺为水泥粉刷勾勒横线条。
现在领事馆旧址占地总面积约27770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约22250平方米,是外滩唯一拥有大片花园绿地的建筑。
在草地西面领事馆主屋的北侧,1884年又建造一幢两层砖木结构房屋,是领事官邸,并有廊与主屋连通。
随着领事事务的过大,后来升格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内设地产处、华务处、护照登记处、货物事务处和案卷处等部门。
在旧址花园内远眺上海大厦及新天安堂尖顶
1961年受中东国际形势的影响,英国政府撤消了上海领事馆,房产由中国政府接管。所以目前,原英国驻沪领事馆(一号楼)及其领事官邸(二号楼)二幢建筑,和与其相邻的原教会公寓(三号楼)、原新天安堂(四号楼)以及原划船俱乐部共五幢建筑的区域,被上海市称为外滩源,以标志其为上海外滩建筑群的龙头,是上海整个外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旧址后门出来可见一栋娇小的洋楼
苏州河畔的上海划船总会约成立于1859年,总会的主要成员均为英国侨民。参加俱乐部比赛的有英、美、德、丹麦、瑞士、比利时、挪威、日本等国的侨民。
苏州河畔的上海划船总会约成立于1859年,总会的主要成员均为英国侨民。参加俱乐部比赛的有英、美、德、丹麦、瑞士、比利时、挪威、日本等国的侨民。划船总会最早建船坞与码头是在苏州河口,当地曾被称人们称为舢板厂,后因苏州河船只增多,交通日益繁忙,总会便把码头迁到今恒丰路桥边。1905年划船总会迁回苏州河南岸,在白渡桥西侧建立码头,并建造一幢欧式会所建筑。建筑由当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英商玛礼逊洋行完成设计,为英国维多利亚坡顶建筑基础上局部略带巴洛克装饰的折中风格。会所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446.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28平方米。二层砖混结构,坐北朝南,入口面向沿街,会所平面为正方形,清水砖墙,四坡屋顶,挂红瓦。
室外游泳池已被湮没,拱门残存
位于南苏州路107号,面向苏州河的新天安堂是上海一座已经废弃多年的老教堂,由旅沪英国侨民建于19世纪,在租界时期,该教堂是与圣三一堂齐名的旅沪外侨宗教与社交生活中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
新天安堂建成于1886年,原为天主教新天安堂,当年是上海一座著名的侨民教堂,是旅沪英国侨民中,非英国国教信徒(圣公会以外其他教派信徒)的联合礼拜堂,因此又称为联合礼拜堂,圣公会信徒拥有江西路上的圣三一堂。
教堂的建筑风格为哥特复兴式,中部一座高达33米的钟塔(曾是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在其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礼拜堂,教堂的总体平面呈双十字结构。教堂的外墙系青砖和红砖相间砌筑。
这苏州河的第一座桥叫作“外白渡桥”,依次向里的桥也俗称“里白渡桥”(今乍浦路桥)、三白渡桥(今四川路桥)、以及河南路桥。
四川路桥
在四川路桥头北端有一突出的老建筑——上海邮政大楼
上海邮政大楼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华商承建,1924年竣工。
大楼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3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V形平面,三段式划分,基座、檐部各占一层。
东南转角圆形,为构图中心。两侧均为主立面,有贯通三层的简化科林斯巨柱式列柱。转角处顶部为钟塔,冠17世纪流行的意大利风格的巴洛克式穹顶,钟塔两旁基座有信使群雕。
二楼营业大厅面积1200平方米,宽敞明亮、富丽堂皇,素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美誉。上海邮政大楼是我国目前仍在使用的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邮政史见证,它的建造和启用,为上海邮政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时值周一,博物馆闭馆
昔日臭水沟,如今明净、亮丽的苏州河
河南路桥
海市商会旧址位于河南路桥北麓北苏州路470号,此处原系清政府出使行辕旧址。1915年建造的上海市商会,占地3300平方米,沿苏州河大门牌楼用西式柱和花饰装饰,额匾上书写“上海市商会”五个大字。进门是甬道,甬道北端西辟小花园,主要建筑有南大楼和北大楼,均是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总商会会所仪门是一座仿罗马梯铎凯旋门式样,一对复合柱式,威武庄严
上海苏宁宝丽嘉酒店
广学会大楼位于虎丘路128号,1932年建造,翌年竣工使用,因广学会机构所在,故名“广学大楼”。大楼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整幢建筑的立面为锐角状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西立面的入口处。用人造石饰面作贯通立面的巨大尖券造型,气势宏伟。它的深褐色面砖、竖线条处理,完美的立面构图,无不反映现代艺术装饰主义的特征。
南苏州路185号互惠大楼为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917年建造,上海电车公司(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大楼曾设此。现由湖北、宁夏、云南,甘肃,山东,辽宁,贵州、河北,陕西等省,自治区驻沪办事处等单位使用。
苏州河口外的黄浦江在对面陆家浜出口处形成一个急弯,于是上海人就以陆家浜为界,其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叫作“里黄浦滩”,简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作“外黄浦滩”,简称“外滩”。
外白渡桥的东侧至金陵东路的一段黄浦滩,被习称为“外滩”。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轮廓线,曾被称作黄浦路、扬子路、黄浦滩路,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
外滩原是一片荒芜的浅滩,沿滩有一条狭窄的泥路,1845年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此后,殖民当局建造英国领事馆。不久,英领馆南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临黄浦江的泥路在1848年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并在马路东侧建造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1854-1941年间,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出现多层和高层,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等;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700米。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
在北京东路外滩的北首,有一座小巧精致的建筑,它的体量虽不大,但很有名,从建筑艺术来说是相当完美的,这就是建于1911年-1914年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大楼,又名东方大楼。楼高21.6米,但只有三层,平均层高达7米以上,大楼带有法国情调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入口门廊采用了艾奥尼柱式,雕刻精美,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外墙用长方形石块叠砌,勾勒出平整的线条,显得匀称与厚实。一楼中间为高大拱门,门楣饰以巨石刻成的一方涡漩图案。二、三楼贯以爱奥尼克立柱,使门窗与墙面的比例均衡。二楼窗外有廊式阳台。整个墙面的窗框设计不尽相同,使均衡的立面透出一丝寓动于静的艺术效果。大楼顶部出檐较深,檐口饰以精致花纹,大楼内部地面与墙面都用大理石辅砌。
与东方大楼相邻的格林邮船大楼,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是一幢新文艺复兴式建筑。现为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大楼占地175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55平方米,高27米多,坐北朝南,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投资委托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风格采用英国新古典派文艺复兴式,1—2层为花岗石外墙,顶层建有塔楼。大楼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均用花岗石砌成大门和边门均为月洞形,层顶有方形高台建筑,天然大理石的主梯自底层直达七楼室内为硬木拼花地板,其它装修均极精致。
站在北京东路外滩向西遥望,一幢几乎望不到头的五层大楼,建筑立面一直延伸到圆明园路,长达124米。清水红砖,白色腰线,顶部三角形山花巍峨挺立。东北角穹顶等以鲜明的巴洛克风格纹饰朝向黄浦江。上面有“益丰外滩源”五个大字。其前身是益丰洋行大楼,建于1911年,五层砖木结构,上海早期洋行建筑。欧洲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形式,平面近似矩形。益丰洋行曾被誉为上海最长的清水红砖老建筑,早期主要作为洋行和职工宿舍使用。
这几幢老建筑的对面就是黄浦公园,雕塑《浦江潮》屹立在花坛中
黄浦公园水文站
靠外白渡桥外侧是高耸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
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于1993年
纪念塔后的大型浮雕
塔下有外滩历史纪念馆
与纪念塔隔河相望的是漂亮的“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
总领事馆坐落于苏州河口的虹口区黄浦路20号。原称“俄罗斯帝国领事馆”、“苏联领事馆”,1991年改称今名。整幢馆舍由德国设计师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负责总体设计,楼高四层,面积3264平方米。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在当时俄国领事馆凭借其独特的外形和内在的豪华装饰成为当时众多外国驻沪领事馆中的最经典之一。同时也是俄罗斯所有驻外使领馆中最漂亮的一个。
俄领馆的对面则是著名的礼查饭店,礼查饭店是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主要外资旅馆之一。1959年以后改名为浦江饭店。在礼查饭店的繁盛时期,其西侧百老汇路对面是百老汇大厦,南侧隔苏州河与上海外滩建筑群相望,紧邻的黄浦路边,集中了美、德、日、俄等十余个国家的领事馆。
坐落于黄浦江之滨、苏州河畔的上海大厦作为外滩经典的老饭店,1934年由英国著名设计师佛兰赛设计,为英商所建,原名BroadwayMansions(百老汇大厦),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上海大厦犹如外滩的一块瑰宝,与熙熙攘攘的外白渡桥共同构筑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现在是一家著名的涉外五星酒店。
上海海鸥饭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坐落于浏览外滩浦江全景的最佳观赏点——外白渡桥桥逸旁,被海内外誉为浦江两岸景观资源独占的最佳观景酒店。饭店高12层设有各类客房,3个风味迥异的特色餐厅及由5个会议室组成的国际会议中心。全部装饰以古典欧式风格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品味高雅,精致大气。
视线停留在对岸陆家嘴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地处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毗邻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万国建筑群隔江相望,于1999年8月落成。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作为上海标志性新景观,被评为建国五十年十大经典建筑之一。
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