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隆隆炮声中的老山“帐蓬小学” 首任兵校长是谁?

  【前言】一个与中越两国的国境线直线距离只有800米的帐篷小学,始建于1985年,座落在麻栗坡县天保镇著名的八里河东山后面,老山对面,由当时轮战部队用1顶军用帐篷、1块小黑板、9个炮弹箱做的课桌始创,当时有9名民族学生和1名“兵校长”兼文化课老师。当时学校名称为:“八里河战区小学”。1986年5月26日,原国家妇联主席康克清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帐蓬小学”。

  在前线阵地的枪炮声中,夹杂着帐篷里朗朗的读书声,帐篷小学成为前线一道风景线。帐篷小学的建立,受到了上级首长的重视,部队各级领导来到老山前线,都要了解询问帐篷小学的工作情况,有的首长不顾条件艰苦危险,亲自来到帐篷小学视察,勉励战士们继续办好,办出水平来。嘱咐干部战士们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特别是边疆的孩子,更应该重视他们的学习,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才能更好的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当时各大媒体如《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各地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纷纷进行了报道,十年来众多孩子在战火中完成学业。这是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将士又一壮举,在共和国教育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至于谁是老山“帐篷小学”的首任兵校长?一直是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

开办初期的老山“帐篷小学”

帐篷小学现状

首任校长给帐篷小学师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帐篷小学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我叫高鹰翔,是经参战部队某部政治处任命的帐篷小学的第一任校长。时任所在部队一00炮连政治指导员。

  1985年初,奉中央军委命令,我所在部队执行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接防了老山一线阵地。上阵地后,我们发现附近村庄的学校早已被战火摧毁,孩子们都无学可上。不能因战争耽误了孩子们的一生。政治处经慎重研究,决定在我们一00炮连阵地开办一所战地学校,任命我为校长,并给我规定了两条任务。第一,确保越军炮击、特工袭扰时孩子们的绝对安全。为此,我们在山坡上挖了几个猫耳洞,听到炮弹的呼啸声,便迅速组织孩子们钻洞。第二,按照规定教程给孩子们上文化课。我安排连队文化根底扎实的战士做老师,拿不准的问题,到麻栗坡中学学习后再传授给孩子。经过努力,一个用炮弹箱当课桌的帐篷小学办了起来,帐篷口竖起了”八里河战区学校“的牌子。从此,九个孩子朗朗的读书声天天在阵地上空回荡,像歌曲一样美妙动听。

  时光荏苒,转眼就是一年,按军委指示,我们就要撤出阵地了。政治处领导和我一起把帐篷小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郑重地移交给了接防部队。

  班师回山东潍坊后,我的心时刻和帐篷小学在一起,通过书信、新闻报道了解学校情况。互联网兴起后,我从网上及时获得学校的信息。看到部队官兵三十年薪火相传,学校越办越好,我心里十分高兴,一年前就和战友们计划,在参战三十周年的节点上,回阵地看望老师和同学们。

  就在要出发的当口,我八十多岁的岳父、岳母双双病倒在床。尽孝床前,我无法成行,只好今后另安排时间了。

  托战友捎去几只潍坊风筝。风筝是潍坊的名片,是潍坊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愿边疆、内陆像风筝一样一线相连;愿同学们像风筝一样,插上理想和知识的双翼,飞得更高、更远。

  和平是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同学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时光,努力学习。将来用学到的知识、本领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像春节贺词中要求的那样,用我们的努力,“让所有的人民免于饥饿的煎熬,让所有的家庭免于战火的威胁,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欢迎老师、同学来山东,到时我陪你们看黄河、爬泰山、拜圣人。

  祝愿老师们事业有成,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

此致

       敬礼!

高鹰翔

2015年3月10日

以下图片由兵老师肖学军提供(排序不分时间先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