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里见秦玉
在经历了《亮剑之雷霆站将》、《鹿鼎记》这些烂剧之后,2020 年的最后一个月,终于有一部作品来给大家「洗眼睛」了!
它就是央视力推的历史大剧——《大秦赋》。
剧中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嬴政归秦后,在咸阳政治漩涡中经历精神阵痛,蜕变成一个真正王者。为抓住一统天下的时机和力量,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精心谋划,暗中行动,终于平定嫪毐之乱,亲政,罢相,收复王权。此后又铲除宗室复辟势力,为东出灭国扫清障碍。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一般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扫灭六国,建立起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王室成员、高级官僚佩玉情况比比皆是,蔚为壮观,可见秦人亦是爱玉的。
赵姬
吕不韦&李斯
但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代兵马俑早已闻名于世,而东周秦国及其他诸侯国快捷发展的玉器产业却在秦代似乎没有被持续下去。从玉器实物与文献记载看,秦代玉器制造发展缓慢,但不是断绝,毕竟秦代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强盛的王朝,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玉器发展的措施,而与东周、汉代玉器相比,秦代玉器只能算是繁华过程中的间歇期,原因是多方面的。
双兽首形玉璜 秦 西安市北郊联志村祭祀坑出土
长11.5cm。此玉璜呈扁平弧形,同体双兽,一兽头略有缺损,以粗阴线纹勾勒出双兽的形象,工艺简略,不仅无法与西周龙凤纹玉璜、春秋螭龙纹玉璜、战国同体双龙首玉璜相比,就是与秦代其他工艺美术也不相称,因为这是祭玉,是贿赂鬼神的食货。
秦代玉器稀少之原因,不外有三:
由于立国时间短,琢玉技术没有系统传承,风格没有形成。琢玉业是一门技术要求高、雕琢难度大的工艺,一些高水平的玉器常出于著名艺人之手,而琢玉高手不是短时间内能培养出来的,一些著名琢玉坊,常是子承父业,绝技世代相传,而且秘不外传。秦国由于立国至灭亡时间只有短短15年,没有培养出一批琢玉大师,故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的琢玉业。原来战国时期秦国或其他诸侯国的一些玉匠可能还在为秦代服务,秉承的可能还是原来的琢玉风格,我们要在古玉中分辨出他们的艺术风格,难度较大。
扁方形玉琮 秦 西安市北郊联志村祭祀坑出土
长5厘米。东周时秦代玉礼器十分发达,玉器祭祀坑时有发现。1971年西安市北郊联志村距地表1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祭祀坑,坑内出土玉器85件成套“六器”礼玉,此玉琮为其中之一。琮呈扁平方形,中心部位穿一小孔,以符合玉琮外方内圆的经典形式。通体光素。
随着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都攻入咸阳城,大肆掠夺内府珍藏。
《楚汉传奇》影视剧照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烧咸阳宫,火三月不灭,并劫走大量宝货和美女,其中包括精美玉器。
《史记·货殖列传》:“秦之败也,豪杰皆争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楚汉相距荥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任氏以此起富。”
公元前206年刘邦与项羽共赴 “鸿门宴”,所用玉璧、玉玦,恐怕就是从咸阳宫掠夺来的。秦朝灭亡,战国秦国及秦朝大量珠玉宝器落入起义军首领或富豪手中,有的可能混迹于汉玉中,需要认真分辨,有的则不知所终。
项王受玉璧
中国玉器发展史显示,宫廷皇室用玉是一个时代玉器水平的重要标志,因皇室用玉不惜工本,选用最好的玉材,由最好的工匠雕琢。目前所见秦代玉器,除一件出土于阿房宫遗址的玉杯属宫廷用玉外,其余均为宫廷祭祀玉或秦代一般玉器,不能反映秦代玉器的真实水平。
云纹玉高足杯 秦 西安博物院
云纹高足玉杯通高约14.5厘米,采用青色玉雕成,装饰精致,造型精巧。杯身是直口筒状,小平底。杯身上的纹饰分为三层,上层装饰有柿蒂、流云纹,中层为卷云纹,下层是如意、流云纹。杯足呈豆形,足的腹部雕刻有丝束样的花纹。
而这件精美的玉杯已有专家认为是战国晚期玉器,是前代玉器在当朝继续使用,可能是秦在围攻六国战争中从楚地或宗周地区掠夺来的宝玉。咸阳宫城被毁,大部分秦代宫廷玉器被掠夺,而秦代皇陵及上层贵族墓,至今还未发掘。因此,有关秦代玉器真实面貌,还寄希望于地下考古的新发现、新材料。
以上几点,大概就是秦代玉器不如战国或汉代玉器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尖首玉圭 秦 西安市北郊联志村祭祀坑出土
长8.2厘米,圭是古代最重要的的礼玉,既是“以等邦国”的瑞玉,又是主礼东方的祭玉,此尖首玉圭为祭玉,青玉质地,扁平长条形,平底尖首,形制规范,通体无纹。
在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秦统治者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玉器发展的措施。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前,就收藏了“昆山之玉”及“和氏璧”、“明月之珠” 等玉石珠宝。昆山之玉即新疆和田玉。秦始皇还下令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玺”,篆书“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印文。
传国玺印文
秦规定,玉玺只能皇帝使用,皇帝以下官吏只能使用玉印。《史记》载,骊山秦陵藏有大批珍宝,许多是在战国兼并过程中从其他诸侯国缴获来的。
秦始皇到处巡游,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四方及列祖列宗,而祭祀一定使用玉器。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曾出土琮、璧、璜、圭、璋、琥等《周礼》规定的“六器”礼玉。
斜首玉璋 秦 西安市北郊联志村祭祀坑出土
长20.5-21厘米。古文载“半圭曰璋”,是说璋的形状像半个圭。此两件斜首璋,如“半圭”,符合古制,宽大厚重,形制规范,光素无纹。用于祭礼的璋,既可祭祀南方,又可祭祀大山名川。帝王在巡狩途中遇到大山川,就用璋祭祀,或将璋深埋山中,或沉入水中。
玉琥 秦 西安市北郊联志村祭祀坑出土
长11.5厘米。此玉琥扁平形状,作行走状,菱形双眼,长尾上卷,雕刻较为简捷,双面以断续的阴线,勾勒出虎的形态。此玉琥没有穿系的孔,不是饰玉,当为祭玉,用于祭祀西方。目前发现秦代玉琥多件,材质相同,形态略有差别。
始皇帝28年(公元前219),秦始皇南巡长江时,为祭水神,曾往长江中投掷玉璧。
青玉谷纹玉璧 秦 河南省泌阳县官庄出土
直径15.1厘米。河南也是秦代社会的核心地区,但秦遗址、墓葬发现并不多,玉器发现更少,目前仅在驻马店泌阳秦代墓中发现玉璧4件,玉带钩1件,玉带钩明显为战国玉器。此玉璧青玉质地,扁平圆形,器壁较薄,中间透穿圆孔,两面饰相同纹样,均为疏朗的谷纹,此璧琢磨水平明显不如战国玉璧,当为代秦代玉器。
秦代重要典礼时也用玉器,如子婴在继承帝位时,曾戴玉冠。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附《子婴》
据文献记载,秦咸阳宫陈设大量玉宝器。《西京杂记·卷上》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这种体形很大的多枝玉灯,至今考古发掘未发现过,或已失传。
《西京杂记》
汉·刘歆 卷三
但考古发掘常见秦汉时期的铜制或陶制多枝灯,也有螭龙口衔灯具造型的,想必《西京杂记》所记玉灯是比较可靠的。
十五连枝灯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
同卷还有“有琴长六尺。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铭曰璠玙之乐。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管。”
《西京杂记》
汉·刘歆 卷三
秦是一个崇武的朝代,战争离不开武器。由于秦好战,剑多,且流行用玉装饰剑具,剑饰玉必定也多,这也从一个方面推动了秦代玉器的发展。
战国晚期至秦代 玉剑珌
每个时代的玉器,都有自身的特点。秦玉虽然数量不多,工艺特征还难以全面把握,但还是可以发现其自身的玉器面貌。
秦代社会处于战国至西汉的过渡时期,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新起点。因而秦代玉器亦有其过渡类型的色彩,即既有战国遗韵,又有新的时代风格和特点。
如出土的玉人,四肢捆绑状,脸上毫无表情,头上有髻,类似秦兵马俑形象,这应是用于祭祀的玉人,也是古代殉人制度在秦代的新形式。秦式玉人只出土过五批,分别在西安北郊联志村、芦家口村、陕西宝鸡马营镇凉泉村东曾有出土1件、甘肃礼县鸾亭山遗址出土2件、200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2件。大小、造型、人物几乎一样。
秦式玉人 陕西历史博物馆
秦式玉人 陕西宝鸡马营镇凉泉村东出土
秦代玉器的雕工及装饰技巧,既没有战国玉器的雍容华贵及玲珑剔透,又没有汉代玉器的精雕细琢及千纹万花,形体较为笨拙,花纹较为粗糙。如这只玉蝉所示,与前后两朝玉器相比,显得极为粗糙。
玉蝉 战国 浙江安吉垅坝村出土
玉蝉 秦 西安市南郊北池头村墓葬出土
玉琀蝉 汉 首都博物馆
从雕工及装饰方面观察秦代玉器,粗犷有余,细润不足,后加工装饰显得草率、马虎,给人以一种短期行为的感觉。同时,从秦代玉器中仿佛也能隐约看到其时玉匠不像周汉两朝玉匠才华横溢、灵气十足,而是显得拘泥、呆板,力不从心。这可能也与秦代思想文化方面管制太多有一定关系,艺术家的创造只能体现统治者的意图,这样就束缚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