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学生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近几日,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发全网热议,有人盛赞该考生阅读广泛、思想深刻,有人觉得行文浮夸、用词生冷,也有人认为没必要对一篇考场急就章吹毛求疵。

文无第一,但各人自有其评判标准。该文在阅卷时也经历了由初评39分(满分70),到终评满分的巨大起伏。

网上争议仁智互见。而该文因引用多位哲学家的言论引起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二陈宇豪同学的兴趣。宇豪酷爱哲学,“最近正好在研究海德格尔”,应友人之邀,撰文谈了自己的看法。征得他的同意,分享于此。

记不得是多久以前,有人跟我说过,毛选是屠龙书,而毛语录只是垃圾。现在想来,这句话对所有的哲人,乃至有思想的人都适用。毛写下他那些洞若观火的文章时,做梦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有人把他的语录当做圣经来崇拜。正如黑格尔也不会想到,几百年后,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会有无数的人用他的“存在即合理”和“辩证法”来为自己的无能做辩解。

千万不要把哲学学成了修辞或引用的工具。

想到写这些文字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最近热议的一篇文章,浙江省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本人作为一个(准)哲学系学生,和业余哲学爱好者,被朋友邀请评价一下这篇文章。

实际上,不止于评价这一篇文章,更多的是对如今社会上哲学、文学学习现状的一些看法。

先从文章的主题来探讨一下。

当我开篇看到作者引用海德格尔时,我曾以为,这是一篇海氏风格的,以自从古希腊以来人们对存在问题的回避为出发点,探讨诗栖(海氏最受人欢迎的观点之一)为主题的文章。然而继续阅读下去,事实却恰恰相反。整篇文章概括起来,可以用戈培尔的一句话来概括:“没有你的祖国(家庭、社会环境等),你什么也不是。”言下之意,人是环境的产物。

从立意上看,这种立意是完全反现代以致于有些陈腐的。经历了帝国主义、纳粹主义的戕害,人类文明已经饱尝了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苦果。因此在二战后我们才有了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这是个人自由的一大进步,是反对理性权威的不容忽视的声音。这是自康德以来,人们对理性局限性的承认与发现的过程,也是新的认识论提出的过程。而这些近一个半世纪以来近乎所有的思想家的成果——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到尼采的上帝已死,而后是胡赛尔的现象学、萨特的存在主义、衔接前两者的海德格尔,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都被作者忽略了。而且,正如加缪所言,这些智者界的新贵都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对传统世界的反叛而组成联盟。可见作者即使引用了海氏,却仅仅是对海氏所批判的思潮的复古罢了。

再者,即使从时代价值出发,这篇文章由一个高考学生写出,表面上看是积极入世,告诉我们参与集体,实则是明哲保身,即集体的力量高于个人,因此集体不得受到反抗。这实际上是在为镇压自由与反抗提供理论依据。至于作者提到的麦金泰尔和卡尔维诺,我并不了解,在此不做多言。

再从研究方法上来说。

我了解哲学或文学越深,就越能发现学科之间的边界。

就拿引用来说,在哲学中,引用之前后,基本上都会有相对应的说明。即使是同一段话,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理解。而这篇文章引用的目的,则是让哲学家的东西,变成“我”的东西;用他的话,变成“我”想说的的道理。而这在哲学层面是讲不通的。

引用只能用来在提出观点之后作为佐证。我们只能通过某个例子(真实的或虚构的),来进行思想实验,或是用某种原理类似的事物来打比方,除此以外,哲学便是完全概念性的说理。不同的哲学家虽然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但研究方法大抵是差不多的。而通过引用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哲学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意思是固定的,由于你不可能在某一时刻突然变成那一位哲学家,所以你希望你们俩观点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是不存在的,因此这里的引用只是单纯的引用而已,没有起到什么逻辑上的效果。引用在这里只是虚张声势,用大家之口来掩饰自己对自己观点的不自信而已。而且我相信,如果把这些引用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写作,文章会更加流畅。

而文学呢?文学则不一样,文学的研究方法是修辞,这牵涉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如果一个人为人朴素,但写出来的文章华丽无比,那么一眼望去就会觉得廉价轻浮。同样的,晦涩荫蔽同样也是一个人的写作风格之一,如作者提到的海氏,他越往后期的作品就越有神秘学的特征,这也是他写作的美感,正如他自己所描绘的林中空地。而作者这篇文章的晦涩,完全是靠术语和生僻词的堆砌,这样的晦涩容易给人一种故作骄矜之态。正如同样是苦,黄连之苦是使人望而却之,但咖啡之苦反倒不少人趋之若鹜,正是这个道理。

综合以上几点,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拿满分,是由于把很多哲学术语融合到了文学创作里,因此产生了距离感,让人颇有喟叹之意。然而伟大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是一种相互纠缠的关系,文学作品体现哲学,又超越哲学,而哲学作品总是巧妙地影响着文学作品,就如同海氏所说的“世界和大地”,正是以上的联系。

无论是学习文学或是哲学,都是一种灵修式的感悟和理解,是在不停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重塑思维,保持一种“假设的同情”,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而非是像沙滩拾贝,这个拿来用用,那个也去捡捡。这样即使你记录下了所有先贤的章句套路,也难以望其项背。

【推荐阅读】

让我目瞪口呆的是那些力挺争议作文的功利理由

浙江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侮辱了语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