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何以让《苏子遗亭》中写道的鄂州

苏子遗亭

明·何以让

君是眉山客,黄州几度游。

涓涓江水逝,漠漠暮烟收。

明月圆依旧,洞箫响未休。

星悬试剑石,露滴散花洲。

眺望南亭上,徘徊古寺头。

东方风邈邈,箬谷草悠悠。

世路蜉蝣态,人生蟋蟀秋。

怜君成两赋,为我破千愁。

陶柳忘兴废,吴台尽土丘。

文章那有用,凭贯斗和牛。

何以让,生卒年不详,字师仁,号环斗,四川雅安人,举人出生,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武昌知县。

苏轼游西山,登吴王岘,发现有座废亭,经考证,知是三国孙权遗迹,于是亲自捐资,扩地重建,因此地为九曲岭,山路曲折,并取“羊肠九曲”之义,命名为“九曲亭”。此亭原在西山樊口一侧,苏轼的弟弟苏辙有《九曲亭记》记其事。风雨侵蚀,若干年后亭废。据《寿昌乘·古迹》篇记载,大约南宋时在灵泉寺不远处易地重建,称之为“怀苏亭”。清张之洞重修,仍称“九曲亭”。后世为纪念苏轼,名苏子遗亭,为武昌八景之一。

此诗以“九曲亭”为立足点,以“苏子”游黄州、武昌(今鄂州)西山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两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抒发了对苏轼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的感慨。诗的前八句,主要是写苏轼的黄州之游和西山之游。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北宋元丰三年(1081),谪居黄州,寄情山水,泛舟赤壁。五百年了,缓缓流淌的江水,不舍昼夜,无语东流;寂静无声的晚烟,渐渐消散,收起烟幕。然而,当年苏轼曾泛舟的赤壁一带,江上的明月依旧高悬;客人吹响的洞箫似乎余音袅袅,还未散去。西山之上,闪烁的星星依旧悬挂在天空,照耀着吴王试剑石;晶莹的露水还洒在吴王散花洲上。明月、洞箫,苏轼《赤壁赋》中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及“客有吹洞箫者”等名句。试剑石,在西山中峰剑石山之巅,据《舆地纪胜》记载:“试剑石在樊山上,其石中断,相传为吴王试剑于此。

”散花洲,即吴王散花滩,在城北江边。相传孙权曾于此地迎接赤壁大捷胜利归来的吴军将士,并向他们散花祝捷,故名。从“眺望南亭上”到结尾,即景抒情。诗人从眼前吹来的遥远不凡的东风,箬谷里从容自在的青草,想到了世路人生真如草木昆虫一样,生命是何其短暂,而大自然确是永恒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虽然不能增加其长度,但是可以增加其宽度与厚度。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在遭受人生挫折的时候,还留下了前、后《赤壁赋》这样的名作,为我们拂去了人生的忧愁。陶公柳依然绿绿葱葱,似乎忘记了朝代的更迭与衰败,当年吴王台却成了一堆土丘。苏轼的那些名噪一时的文章虽然没有什么用处,可是那文章的光芒直射到斗宿和牛宿二星。诗人以“吴台”反衬“陶柳”,对自然,对人生,对生命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抒发了对苏轼的怀念之情。

本诗是一首五言排律,其特点是除首尾两联外,中间的每一联都要求对仗,句法、韵律与律诗一样严格,押韵也要求用平声韵,每联都押,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