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
浅谈《夜宴》与《哈姆雷特》中的两后形象
《夜宴》被很多人称为冯小刚式“中国版哈姆雷特”,冯小刚自己也这样承认过。该片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定在五代十国,那时战乱频繁,宫廷斗争残酷,皇上、母后、将军、太子、公主各自心怀鬼胎,母后暗中联合公主和朝廷重臣,借为太子谋位之名,密谋篡夺皇位,而太子也欲借母后的势力夺取皇权。在一场晚宴上,他们都企图在这场鸿门宴中消灭对手,影片的高潮部分是母后联合起来的势力大胆灭王,王子也终于向所有人复仇了,宴会最终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战,但王子也无法逃脱命运的桎梏,他们最终都成为这场残酷人性斗争的牺牲者,无一幸免。
那么,从这样的情节安排表层结构上,《夜宴》对《哈姆雷特》仿佛采取了全盘复制:国王暴毙—太子回宫—母后改嫁—双方试探—戏中戏—谋害与反谋害—伪装自我—毒计圈套—复仇行动—血溅皇宫。而在人物形象设置上,两部作品也交相呼应:厉帝与克劳狄斯,无鸾与哈姆雷特,婉后与乔特鲁德,奥利菲娅与青女,莱欧提斯与殷隼,殷太常与波洛涅斯。
《夜宴》中的婉后与《哈姆雷特》中的乔特鲁德有着一样的身份,即都是一女侍二夫的王后。但如果说莎剧中的王后只是一个陪衬的话,那么冯剧中的婉后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哈》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中心人物王子哈姆雷特的陪衬,乔特鲁德头脑简单到有点傻,奥菲莉娅则纯真痴情到有点傻。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这似乎是王后乔特鲁德的真实写照。在国王死后,她一直生活在哈姆雷特对她的责骂声中,在王子的羞辱与挖苦中,王后的尊严被彻底摧毁,她的内心被撕伤得鲜血淋漓。就这样,哈姆雷特把一个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生不如死的乔特鲁德惨不忍睹地扔给了观众。至此,哈姆雷特也很好地完成了父亲教给他的“伤其心而不能伤其身”的复仇使命。剧终王后喝下毒酒身亡,很多人认为是为救哈姆雷特,但如果仔细阅读原著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意外或者说是莎士比亚的刻意安排,这样一个内心罪孽深重的女人,唯一求得解脱的方式便是死于非命了。这一形象虽然单薄,但却传达了莎士比亚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男权中心主义思想,同时也反映出他在创作悲剧的时期对女性的认知困惑。
在《夜宴》中婉后与乔特鲁德截然不同。她成了无鸾的爱人,而不是他的母亲,也只是伦理学意义上的母后。影片在开篇就通过旁白交待了人物关系,即第一,婉后与无鸾的情感关系;第二,婉后被无鸾的父亲所娶;第三,厉帝害死了先帝而霸占了婉后。而在残酷的宫廷政变面前,婉后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镇定和冷酷,而她对于权力也有着火一样的热衷。
冯小刚说《夜宴》,不是讲述一个女皇的故事,而是讲述一个女人被欲望所毁灭的悲剧。剧中的每个人代表着一种色彩,婉后肆意铺张的红,王子寂寞未知的白,青女透明纯真的青,厉帝残酷压抑的黑。
而作为演员,章子怡是幸运的。在她的身上,三种色彩都有着强有力的表现。但无论是脆弱到不堪一击的白色,还是邪恶残酷的黑色,都不及绚烂燃烧的红色所传达的人性解读意义深刻。这样的话,不如说《夜宴》是对《哈》的取材和提炼,最明显取的就是《哈》里的“欲望”和“命运选择”,而最能表现欲望的就是婉后的红妆、红服,床第间的红闺、浴池以及腥味的血红。“你给了我先帝没有给的。”而婉后是茜素红的最佳代言人。
婉后出场的那一幕很有寓意。白色的素服,苍白的面容,白灯,白蜡,白布。在黑色的地板上,黑色的帏布为底色的映带下,婉后那回首一望,牵带出她内心的挣扎并非如同她表面那样平静。这是故事的开端,一个绷紧了气氛的开端,画面中上下的压迫感,暗示着婉后终将要以绚丽的红色破茧而出。当那道火燃出她身穿丧服的背影时,在婉后身上我感到除了不安、迷茫之外,更多的是期待和欣喜。那身素色的丧服根本无法掩饰她眉眼间的红色,她已经无法再掩饰她的压抑,这也是她最终选择将毒药喂尽厉帝口中的原因。
通过婉后的形象刻画,冯小刚事实上也成功解构了《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而代之以欲望为核心的崭新主题。《夜宴》的编剧曾公开宣称:《夜宴》的主题就是“欲望”。而冯小刚说的更为具体:这是一部与欲望有关的电影,每个人都是因为欲望才参与到这个事情里的,欲望不是指他一开始就要做这件事,而是说他是在不断地膨胀和变化,是被这个欲望驱动着,一步一步走向深渊的。
为了把“欲望可以毁灭一切的同时又能创造一切”表达出来,冯小刚大胆地将世界经典名剧中的人物、情节元素重新洗牌,把乔特鲁德脱胎而来的角色婉后打造成一张王牌,《夜宴》真正的主角,而哈姆雷特脱胎而来的王子无鸾则变成了配角,而红、白、黑的碰撞便是电影的矛盾冲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