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陈代•阴铿《登武昌(鄂州)岸望 》赏析
登武昌岸望
南朝陈代·阴铿
游人试历览,旧迹已丘墟。
巴水萦非字,楚山断类书。
荒城高仞落,古柳细条疏。
烟芜遂若此,当不为能居。
阴铿,生卒年不详,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陈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今湖北荆州)。阴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其擅长五言诗,为当时所重。梁时曾为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后始任始兴王录事参军,后因徐陵推荐,陈文帝常召之预宴赋诗,累迁晋陵(今常州)太守,员外散骑常侍。阴铿诗歌的艺术风格与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有集三卷行于世。
阴铿的诗歌以写景见长,特别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展现江陵洞庭、武昌一带的长江风物,本诗便是这样。据史书记载,梁大宝元年(550年)、二年(551年),梁军与侯景叛军在武昌有过几次激烈的争夺,武昌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侯景乱后,诗人四处奔波流离,此时顺流而下,来到武昌。这首诗是诗人在战后登临武昌江岸所作。作为三国以来江南的军事重镇,诗人看到武昌城如此破败的景象,回想昔日的繁华,不禁悲从中来,吊古伤今,抒发了无限的怅惘和悲凉之情。前两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与所感,景中有情。游人弃舟上岸,放眼望去,过去的繁华闹市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到此一游,不胜今昔之感。这里的“游人”既是泛指,也包括诗人自己。三、四两句写景,描绘了“巴水”“楚山”的山水奇景。巴水,这里指从巴山丛中滚滚而来的长江之水。你看,奔腾的江水萦绕在田畴和城墙边上,不像是文字;连绵的武昌诸山陡峭挺拔,倒像是重重叠起的书册。“非”与“类”,先否定,再肯定,一反一正;用“字”和“书”这两个比喻性的意象,来描写“水”与“山”,想象奇特,造语惊人。五、六两句继续写景,高高的千仞小城,此时已经颓圮,显得极为寥落;赫赫有名的纤纤官柳,此时也已衰微,显得非常萧疏。自晋代以来,“陶公古柳”便是武昌的一张名片,享誉南北,而今却也衰败稀疏,难觅其踪了。这便是战争带来的结果。这里,选用“荒城”“古柳”两个带冷色调的意象,给人一种无限荒芜苍凉之感。最后两句,由景及情,兴发观感,如此荒芜破败的武昌城,真是不宜居住的,直抒不能居此的慨叹。
在中国诗由古入律的发展过程中,阴铿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这首诗虽平仄不尽合律,但已有不少律句,特别是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经接近成熟的五言律诗,实开唐人近体诗之先河。连大诗人杜甫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又云“李侯(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足见其对唐代诗歌产生的积极影响。此外,阴铿将山水描写与奔波流离相结合,开拓了山水诗的写作空间,融入了羁旅愁思,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诗风质朴自然,清丽流畅,沉郁苍凉,一洗齐梁以来的浓艳铅华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