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土著文化始终顽强生存和沿续着
战国中期,楚国霸业进入鼎盛,楚人对鄂东地区的开发向纵深方向发展,此后,楚文化因素随之在鄂东地域居主导地位。鄂州地域在楚越文化占据主流的同时,一直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土著文化内涵,虽然土著文化势力微弱,但始终顽强生存和沿续着。
如前所讲的鄂州发掘了六座战国中晚期楚墓,其文化虽然以楚文化性质为主,楚越文化共存,但此墓也有自身独特之处,特别是一号墓的椁室正中置棺,棺的周围立置一圈隔板将椁室分成棺室和四周相通(用以置放随葬品)的四边箱或回形箱,这与楚国中心地域江陵一带的楚墓的头箱和边箱的结构有明显不同,这应该是鄂东地域土著文化自身特点的反映。墓中出土的陶壶器表除下腹部外均有红色彩绘花纹,陶壶器盖上有昂首挺立的三个鸟形钮和五圈刻划线纹,是鄂东地域战国时期陶器的独有特征。这说明鄂州地域虽然以楚越文化为主流,但与楚越文化明显不同的土著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
楚人于春秋早期入据鄂东地域时,只是占据几个城池或居民点,所以春秋时期鄂东楚文化遗存呈点状分布,鄂州境内墓葬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点。春秋中期以后,楚国对鄂州地域控制力度开始加大,禹王城遗址发现的绳纹柱足鬲,是楚文化的遗物,春秋中晚期的墓葬虽然不多,但可以说明,此时这里已隶属于楚国的坤舆。战国中晚期时,楚国的势力受到秦国严重挑战。
楚国故都原本在郢(湖北江陵),秦将白起拔郢后,楚国被迫屡次迁都,先后迁都至陈(今河南淮阳)、钜阳(今安徽阜阳)、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的核心区域转移到江淮流域。随着楚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的东迁,鄂东地域成为沟通陈郢、寿春与江南的重要通道,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明显加强,楚人对鄂东地域的开发进入高潮。所以进入战国中晚期之后,这里的墓葬数量骤增。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