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鄂州的“不举子”事例说明当时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宋代鄂州的“不举子”事例说明当时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先看看一般说不举子的兄弟搬出来的资料,苏轼在《与朱鄂州书一首》中说:荆湖北路(今湖北一带),“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2]东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县),见“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东坡志林》

资料有很多就不列举,然后就是最重要的了,读历史最重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维了,没有批判性思维就真只是在看历史了,从这些资料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不举子的例子大多在湖北湖南浙江附近,说明了不举子并不是一个全国性的,这里就有人说了不举子是因为宋代赋税重的原因,其实只对了一点点,我就分享下我对不举子现象的理解。

不举子有个前提,先看这段材料《麈史·风俗》谓,在一般情况下,“闽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类似的材料有很多,反正大前提是不举子之前肯定有孩子的,而且一般3个左右。好,最重要的来了,为什么其他朝代生7-8个都没有问题宋代就生3个就开始不举子了唉,解释来了。首先宋代赋税杂,各种乱七八糟的都交税所以税比较重最tm不人道的就是居然婴儿也交税,这就是不举子产生的原因之一了,因为婴儿要交税所以不想要多了孩子,不想要多了孩子就要除掉。所以差不多3个最好了。然后就有人开始说宋代人民苦不堪言了,我觉得这里需要打住。试问下,生8个孩子的家庭能存活多少个唉?为什么他们生这么多孩子,反正都不上税随便生,养不养的活无所谓,比如我们上一辈,我妈那一辈10个孩子嘛,活了6个。宋代就不一样了,宋代孩子要上税啊,不能像其他朝代一样皮啊,生3个小心养可能还能活3个。所以在老百姓苦不苦这方面,我觉得应该看看宋代小孩和其他朝代小孩存活率。

苏轼在《与朱鄂州书一首》中说:荆湖北路(今湖北一带),“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东坡被贬黄州,见“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东坡志林》。

朱熹父亲朱松在《韦斋集·戒杀子文》中说:在江西婺源,老百姓“多止育两子,过是不问男女,生辄投水盆中杀之。”福建一带杀溺幼婴的风俗最盛。朱松在福建为官时看到,“闻闽人不喜多子,以杀为常虽有法而不能胜。”

王得臣在《麈史·风俗》中说,“闽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才产即溺之,谓之洗儿。”据《道山清话》载,宋神宗、哲宗时的宰执大臣章惇,家在建州浦城,“初生时,父母欲不举,已纳水盆中,为人敕止。”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载,江南东路(今江苏),“东南数州之地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习俗相传,谓之薅子,即其土风。宣、歙(今安徽)为基,江宁(今南京)次之,饶、信(今江西)又次之。”而两浙路(今浙江)一些地方杀婴之风也很严重,“衢、严(今浙江)之间,田野之民,每忧口众为累,及生其子,率多不举(生子即杀)。”

从史料归纳,宋代东南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溺杀婴儿的现象已相当普遍。“宋朝官府不但承继了以往各朝的苛捐杂税,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敛民新法,其中比夏税高数倍的丁赋成为民众最沉重负担。所有因大量交不起税而杀子。

《淳熙三山志》卷十记载,三山地区(今福州)“咸平初,夏税及身丁钱总二万九千七百有余,大中祥符四年,诏放身丁钱,独夏税七千六十九贯有奇”。宋朝老百姓上交身丁钱竟然比夏税高三倍之多。怪不得老百姓杀子。

蔡襄《端明集》卷二六谈到,“泉州、漳州、兴化军,人户每年输纳身丁米七斗五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说,南宋初期,荆湖南路(今湖南一带)“道州丁米,一丁有出四斗者”。朱熹《朱子语类》中也说到,两浙地区“丁钱至有三千五百者”。可见宋代各色人头税花样百出,老百姓沉重不堪。

《生生四谛》∶江南东路的太平州,“民生子必纳添丁钱,岁额百万,民贫无以输官,故生子皆溺死”。连宋朝皇帝都承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民为身丁钱,至生子即杀”。

宋朝人范成大说:“处州丁钱太重,遂有杀子之风。”根据《宋会要辑稿·食货》的记载说:“湖州丁绢最重,至生子即杀。宋朝人赵善燎的《自警篇·济人》记载说:浙民岁输身丁钱绢,民生子即弃之,稍长即杀之。

可以说宋朝统治者残酷的人头税压榨,是民众生子即杀的主要原因。当时一些士大夫曾加以严厉斥责,“东南杀子之俗伤绝人理”(《宋史·范如圭传》),要求政府严刑禁止。官府确也采取多种措施,企图加以制止,但生子即杀的风俗并不见好转,禁而不止,甚至一些地方还愈演愈烈。宋朝统治者一方面立法想制止这一风俗,一方面又以超强剥削法推动这一风俗,连宋朝皇帝都承认,民为身丁钱,至生子即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二),但宋朝统治者根本不会有改变这一赋税结构,来“救救孩子”的念头。这真是好人坏人全当了。

林勋说“本朝二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蔡勘称:“赋敛烦重,可谓数倍于古矣”。汪见辰则说:“古今财赋所入,名色猬众,未有如今日之甚者”。宋朝朱熹说:古之刻剥之法,本朝(宋朝)皆备。这些人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宋朝皇帝官员死命压榨老百姓的事实。宋太宗朝大臣张咏在《愍农》中写到:“春秋生成一百倍,天下三分二分贫”为朱熹的话提供了佐证。

(0)

相关推荐

  • 古代荒地很多,为何农民宁愿被地主剥削,也不去开荒呢?

    在古代,人与人之间有着严明的等级界限.相信大家都在电视剧中能够感受到这一点,比如说丫环没有自由,在签了卖身契之后,就要一直跟随在主子的身边,不论见到谁,都需要磕头行礼.也不像现在普通女孩那样,可以自由 ...

  • 女生在机场杀子掩埋后跑去参加空姐面试!“孩子会妨碍我的空姐梦”

    最近,NHK爆出了一起令人悲伤的案件. 现年23岁的神户女子北井小由里,在东京羽田机场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女儿,随后抛尸繁华市区公园. 在杀害亲骨肉的第二天,她还淡定地参加了知名航空公司的空姐面试.... ...

  • 苏人旧时谜事

    <姑苏晚报>2021年02月08日 B06版 项苏农 一 <清嘉录>是一本专记清时苏人风俗的书,以月编排,一月一卷,共二百四十余则.所谓风俗,就是社会上普遍形成的节令习俗等.由 ...

  • 事例

    [shì lì] 事例 [shì lì] 释义 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为例子的事情 例句 科学家列举了许多事例,说明拯救大自然迫在眉睫.

  • 大宋王朝之谜--宋代“不举子”风俗之谜

    "不举子"即生子不育现象,古代社会一般发生在极少数极端贫困的家庭之中,或发生在自然灾害和战争动乱的民不聊生时期.而宋代却演变成一种社会风俗,并盛行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经济比较发达的 ...

  • 历史上 “不举子”的典故竟然和鄂州有关

    "不举子"是宋朝时期的社会现象,也叫"生子不举",即生了孩子不养育,把婴溺死或扔掉.宋朝的沉重税负是宋朝出现广泛的杀婴现象.杀婴习俗的原因之一."不举 ...

  • 宋朝的西北边事:三个文臣打不过一个落第举子

    文丨<那些年>晓婷 打仗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虽然影响战局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指挥官的军事才能绝对是重中之重.一个优秀的将领,他的学识.才华.声望等等可以成为他的加分项,但是在军事才能面 ...

  • 古时如何资助寒门举子

    明清时期,大部分会馆就是为资助学子进京考试而设. 如今全社会对教育都非常重视,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的呢?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科 ...

  • 古代举子如何赶考,进京赶考官府出路费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夫子庙)的举子赶考雕塑  中国科举博物馆赶考学子的雕塑   中国科举博物馆举人公车模型 又是一年考试季到来,考试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如今的考生除了全身心投入考试,争取好的成 ...

  • 【民间故事】《一个赶考的举 子 》收集整理/韩永秀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春风诵读] 关注我哟 春风诵读公众号:cfsd-520 投稿邮箱:3357974336@qq.com 民间故事 一个赶考的举 子  从前,有一个赶考的举子进京赶考,日行夜宿旅途劳 ...

  • 宋代鄂州厨子潘彦明如何名垂千古的

    元丰癸亥秋季赴官郴岭舣舟樊口与潘彦明范亨 宋朝 - 张舜民 凤楼南畔彩为山,百戏年年奉帝筵. 不独侍臣偏赐酒,当时一国梦钧天. 苏东坡在被贬黄州的次年(元丰四年)秋,他在城东向郡丘坡上拓垦的农田喜获丰 ...

  • 宋代鄂州西山和庾亮楼这两座建筑,在贬谪流放词人的心里是一个坐标

    题庾楼 万里秋风吹鬓发,百年人事倚栏干. 知他落日能多少,偏照淮南几处山. 但见石城多草木,足知江夏久兴亡.同上书卷六七<荆湖北路·鄂州> 常思武口与樊山,南北相望一水间.同上书卷八一&l ...

  • 乾隆朝医圣陈修园:半治举子业,半事刀圭家

    中国历史上有数位深谙医术的廉政亲民的官员,张仲景.董奉.狄仁杰等等,都是为后人称颂的医圣.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名医陈修园,生于乾隆朝,一生清贫,救人无数,不仅是一位在中医史上举足轻重的医师,也是乾隆后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