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到二八定律中那20%的知识【884】

昨天的文章提到了老鼠赛道,想要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必须提升认知效率。我们知道了,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这20%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学?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去学习。

01
你是斜杠青年吗?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是不是知识学的越多越好,其实也并不一定。我相信大家都听过“斜杠青年”这个词,它的定义是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余会利用才艺优势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并获得额外的收入。例如,王女士,歌手/摄影师/作家,就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有人调查过,在中国,18-25岁的人群中,有82.6%的人想成为“斜杠青年”。大多数的报道里说,成为斜杠青年就是兼职干活儿。比如一个会计很会插花,也很会写作,于是便做了与爱好相关的兼职,就成了斜杠青年:会计/花艺师/作家。

那么,想想当年我们上学时小卖部的李大爷,在学校附近租居民房做日子房、代售电话充值卡、还推销信用卡。当有人问他从事什么行业的时候,他傲娇地说:目前所从事的行业横跨房地产、通信、金融三大领域。这应该就是我们说的“斜杠青年”了吧?

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拥有多个兼职真的就算是斜杠青年了吗?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斜杠青年就是单纯地追求多元的职业体验/兼职收入。但实际上,在有多个兼职的情况下,所谓的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增加的往往是一个“能力假象”,我们更多的只是经历了一下而已,认知深度并没有增加。

就好比十个麻雀在一起也比不上一只雄鹰,多元的经历如果不能帮助我们提升认知深度,长期看来,那也是低效的。所以,并不是说大家不能做斜杠青年,只是说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到底什么是斜杠青年,我们有可能是因果倒置了。斜杠青年应该更加深入的探索,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多元的结果。

02
斜杠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盲目地追求做斜杠青年,这里学一点儿,那里学一点儿,追求所谓的多元生活,那我们很可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绕了一个大弯。

当今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我们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追求多元兼职变现,表面上看是在提升能力,但实际上都是肤浅地在拿时间变现。

就像公司门口的保安,又干保安、又干保洁,在兼职,能力也在上涨,可是这样的能力认知变现水平又能有多高?

我们大多数人现在都把自己标榜为“斜杠青年”,都是在把宝贵的时间用在肤浅的兼职变现上,这不是多元与提升能力,很多时候有可能是控制不住的虚荣心和金钱的诱惑。

我们要知道: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我们最熟悉的晋杭老师属于是典型的斜杠青年了。从表面上看,老师是跨界从事了多元的领域,但实质上,这是老师看问题看得足够深刻的结果。老师的标签:演说家/歌手/作家/教师,除此之外,老师还研发了自己的“写作课”“说服课”“沟通课”等等。

这些在我们看起来都是跨界的,但是在老师看来并没有,这些都是因为老师能更深刻地看到他做的事情背后的底层规律。老师不断地专注在演讲这一个领域上,不断提升他的认知深度才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反而让他有了以上那些斜杠的身份,无论是哪一种身份,他都是佼佼者。

所以,现在大家能看出来了吗,斜杠是认知深度的结果,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03
有主修也要有辅修

讲到这里,很多同学就在想,从今天起我要心无旁骛学习专业知识,其他的都断舍离都不学了,先别着急下这个决心,该学的其他相关知识还是要学。

我们想要把事情做好,想把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学到极致,并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也不是简单的这也学学,那也学学,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从去年疫情呆在家里的那段时间开始,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问自己,现阶段或者今年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最想学的知识是什么,然后去思考,想要达到这个目标我需要学习的是什么,一点一点拓展开来。如此,我学习的内容都是我想要的和需要的,而没有被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课程所干扰。我们要清楚自己要学习的主修内容和辅修内容。

我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学过市场营销,知道所谓的市场营销就是指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只要考试能过,基本上就毕业,市场营销就算学会了。然而,真正步入社会之后,才知道一个简简单单的市场营销的问题,背后往往是涉及法律、政治、历史、文化的因素。像我在大学的这种认识,就会极大地阻碍我们学习真正应该学习的知识。

看到这里,你不妨认真思考一下,你现在是否还停留在大学时的学习状态上。

04
多学习一些“无用”的知识

英国有一家保险公司,要在非洲的热带平原上修建一座写字楼。在这个白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而晚上可以下降到5摄氏度以下的地方,公司对建筑设计师提出的要求是:建筑外观迷人、功能一应俱全,但是不准使用空调设备!

在热带建写字楼不准使用空调?!

这个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专业建筑师而言都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建筑业的解决方案最终来自生态学。一个懂生态学的建筑师联想到了热带地区的白蚁能够常年将蚁穴的温度精确地控制在30摄氏度上下。结果,他不仅完成了这个任务,还开创了设计师的全新领域“自然拟态工程”,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做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

那么,问题来了,无用的知识那么多,该学习哪些?

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很多无用的知识,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实际的底层逻辑上可以连接起来。而一旦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能找到知识一通百通的突破口了。

比如,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一定会研究到地理和人类文化;而研究人类文化,就一定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而如果你对外语感兴趣,也会从外语延伸到研究语言产生、文化变迁等。一旦你的研究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盘根错节的联系起来。而能够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就是我学习到的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临界知识”。

结合前面所有的分析,现在来回答开篇的问题: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去学习?

成甲老师已经帮我们做好了总结。我们一生需要学习的三个级别的课程分别是:

1.    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    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    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详细解释一下:

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要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很多人学习的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这些知识,大家只要买来书,看着书照做就好了。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就像士兵训练踢正步、射击这些军事基础技术一样。

专业必修课,就是指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大学的市场营销学习一样,这个专业不是像学校划分的单科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完整的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要跨学科的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能当一只队伍来用。

这种系统解决问题的知识往往是内隐的,我们需要在不断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去领悟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从而灵活地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打赢一场战役。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就不再是士兵,而更像是一个指挥官:精准恰当地调动步兵、炮兵、空军、坦克、侦察兵和狙击手,让他们在正确的时机出现在正确的位置,出色地完成任务。

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我们刚刚提到的临界知识,认识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所在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影响这些事物?这就像在思考这场战役为什么爆发?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我们应该学什么?执行能力、专业能力、结构能力都应该学。

我们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了执行能力,20%的时间不完全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去学习结构能力。但是,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我们应该更多的把时间放在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的学习上,掌握临界知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不妨去想一想,在你目前所从事的这个领域当中,你需要的执行能力有哪些?你需要的专业能力有哪些?而你需要的结构能力又有哪些?

我们要学会去区分在我们目前所在的这个领域之内。我们在做的、我们在学的是执行能力,是专业能力还是结构能力?我们要学会去思考这些问题。

当我们学会去思考这些问题,当我们知道自己该去学习哪些能力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去学习,这个时候的学习才是有用的,有价值,有意义,然后对我们的事业有帮助的。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