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318】2020.1.4
临近期末考试,孩子们的复习在紧张进行中。有些家长早就开始不淡定了,总是不断地在孩子耳边叨叨着:“你看看那谁,单词读的那么好,那么流利;还有那谁数学测评考了满分;你看看你 … …”
我问过很多家长一个问题:“您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吗?”我问到的所有家长都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当然是啊。”可是到了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者遇到孩子顽皮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说:“如果下一次这么晚回家就不要回来了”;“如果下一次考成这样,就不要来见我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肯德基坐着,看见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在肯德基做作业,孩子一边写,妈妈一边骂。写的慢了会骂,写错了会骂,字写的不好看也会骂,让孩子擦掉重新写。孩子一边抹眼泪,一边做作业。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妈妈起身准备要走,对孩子说:“哪儿也不许去,就在这里,你自己什么时候做完作业,什么时候回家,做不完就不要回去了。”
或许那位妈妈只是假装离开,但是孩子信以为真,哭的撕心裂肺,但是因为没有做完作业,又不敢离开凳子。
把没有做完作业的孩子丢在外面,这位妈妈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当孩子因为自己没完成学习任务而被妈妈遗弃的那一刻,她有多么痛恨自己的无能。
恕我直言,像这位妈妈这样动不动就骂或者打,动不动就要把孩子丢在外面行为,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驯化动物。大庭广众之下都是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很难想象在家的时候,孩子是如何被“修理”的。
这种爱完全是畸形的,你听话我才会爱你,你学习成绩好我才会爱你,而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才爱你。
想想这位妈妈,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成绩、听话,还是孩子本身呢?
其实,再仔细想想,很多孩子接受的爱都是有代价的,你听话我才不会打你,你成绩好我才不会骂你,而且成绩的要求极高。但这样的爱,真的是爱吗?真的是父母嘴上说的无条件的爱吗?家长总是习惯性地说:“我这是为他好,以后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自然明白了。”然而不幸的是,你的好,孩子不会理解半分!你描述的未来,孩子也到不了!
有些家长的苛责甚至把孩子逼上绝路、逼到自杀。是否深刻反思过,把孩子逼上绝路、逼到自杀和拥有一个并不是那么优秀的孩子,哪个才是父母想要的?
对于那些总是爱比较的父母,我想说的是:孩子唯一的目标,就是他过去的自己,孩子的学习和考试成绩应该是一个纵向的比较,只要他比上一次进步,只要他比上一次努力,你就应该表扬他。
千万不要去做横向的比较,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他不如别人,就一顿打,一顿骂,一顿训斥。总是拿他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只会无限制地增加孩子的自卑心,而且孩子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有人说家长不能接受孩子成绩不好的本质原因是不能接受孩子的阶级滑落,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家长不能接受孩子不能混得不如自己。
但是这样的高期待,非常严苛的要求,反而对孩子是一种“揠苗助长”。
社会学博士山羊月说:
家长对孩子的高期待直接钝化了他们对孩子成就的认知奖赏,削弱了他们对孩子的成就感激励(在很多案例中甚至是颠覆性的贬低),导致他们的孩子无法从成就感最重要的源头之一——也就是他们最在乎的父母——身上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于是他们便会产生类似自卑,自我否定,自我放弃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所获得的成就,于是上述情况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这样的孩子,根本不是自己选择平庸,而是被父母的期待压成平庸。
做父母的,经常要反问自己:我的孩子如果很努力,拼尽全力,但成绩依然不好,我还会爱他吗?我的孩子如果淘气,摔碎了我新买的厨具,我还会爱他吗?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是没有条件的,那不管他成绩好不好,不管他将来混得怎么样,都要一直爱他。
人生并不是短跑,也不是马拉松比赛。每个人出生时就处在不同的位置,也朝着不同的方向。
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通人,对父母来说是一生的课题。
帮助孩子找到自我的价值,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远比让孩子无限制的超越别人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