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手下撕逼的元首不是好下士:1941年七八月的路线斗争
著:克雷格·卢瑟
译:小小冰人
莫斯科还是列宁格勒和乌克兰?这是个问题。
1941 年 7 月中旬,随着德军突破第聂伯河障碍,以及新一轮大规模合围战在斯摩棱斯克北面和西面展开,希特勒意识到陆军总司令部已“设定一条攻往莫斯科的明确路线”。
但元首恪守他的战略愿景,认为苏联首都不太重要。1941 年 7 月 19 日,希特勒下达第 33 号元首令,这道指令规定,后续作战行动的重点从中央战线调整到两翼,列宁格勒和乌克兰至少将暂时获得比莫斯科更高的优先级。
该指令称,霍特第 3 装甲集群的快速部队歼灭苏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后,应“切断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之间的交通线”,掩护莱布北方集团军群的右翼攻往列宁格勒。
另外,古德里安第2 装甲集群应以强有力的一部攻往东南方,进入乌克兰,同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相配合。
至于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周边地域完成清剿行动后,将仅以步兵力量继续攻往莫斯科。
(上图)1941年秋季的古德里安,他右面的两人分别是第17装甲师师长阿尼姆、第47装甲军军长梅莱尔森;古德里安对面可能是第18装甲师师长瓦尔特·内林
于 7 月 23 日颁布的补充规定进一步要求 :霍特装甲集群暂时转隶北方集团军群;古德里安装甲力量与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南方集团军群)展开一场联合推进,占领哈尔科夫,渡过顿河并进入高加索;步兵兵团负责夺取乌克兰、克里木和直到顿河的俄国中部地区。
元首的新指令在陆军总司令部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希特勒与陆军总参谋部就对苏战局核心作战理念的潜在冲突突然公开爆发。
希特勒试图从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错综交织这个角度解释他的决定。但他那些高级军事顾问却对莫斯科念念不忘,他们确信苏军正沿本国首都接近地集结主力,全力阻止莫斯科沦陷,所以暴露在德军最后一场大规模围歼战的威胁下。
7 月 23 日晚,布劳希奇和哈尔德终于有机会向他们的统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提出他们的反对意见。哈尔德发表讲话,首次强烈建议把莫斯科作为继续进攻的最佳选择,但希特勒并没有被说服。布劳希奇也发表了意见,独裁者仍旧固执己见。
(上图)一战中的希特勒下士最终成了二战期间最具慧眼的“战略家”
希特勒的新指令在传达到各战地指挥部后同样引起了惊人的反响,给冯·博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造成的影响最直接。他对此愤怒不已,甚至建议解除自己的指挥权。
补充规定发布两天后,也就是 7 月 25 日,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到访博克司令部,重申了希特勒的新作战计划。凯特尔称迅速封锁列宁格勒后,城内居民和守军会因为挨饿而被迫投降,为实现这一目标,霍特第 3 装甲集群必须北调;南面,为攻往哈尔科夫及其前方,南方集团军群需要古德里安的第 2 装甲集群。
凯特尔继续表示,中央集团军群应以辖内两个步兵集团军沿军用道路继续攻往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一样,不必直接进攻苏联首都,可以把它包围,以饥饿的方式迫使其屈服;与此同时,博克集团军群应歼灭位于其南翼、戈梅利—莫济里周边地域的敌军集团。
此后不久,仍在密谋彻底破坏希特勒最新指令的布劳希奇和哈尔德获得了一位非常重要的新支持者,这就是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将军,他也是元首的首席军事顾问。这便意味着陆军总司令部、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的核心人物和大多数相关战地指挥官,就反对希特勒的新指令达成了真正的共识。
(上图)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阴谋破坏元首计划的主心骨之一
7 月 27 日,约德尔建议希特勒,在斯摩棱斯克交战结束后立即进攻莫斯科。约德尔是个训练有素的炮兵将领,他的论点并不是基于夺取苏联首都的重要性,他只是认为只有在这里,在莫斯科接近地,德军才能逮住并击败红军残余的主力。特勒不为所动,再次机械地重复了其本人现在已经很熟悉的论点: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深具经济重要性。
不过,前线令人不安的事态发展,特别是苏军于 7 月 23 日对中央集团军群发动猛烈而又广泛的反攻,迫使希特勒暂时调整计划。他颁布了第 34 号元首令,要求暂缓执行第33号元首令及其补充规定,加强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
哈尔德因这道新指令而深受鼓舞,因为它至少推迟了希特勒把霍特和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调离中央集团军群的命令,并且为这位陆军总参谋长争取到了更多时间,以便影响元首的想法。他将继续充当一众将领的先锋,竭力把战局重心保留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
但这份欣慰之情没能保持太久,苏军在斯摩棱斯克以东规模庞大、出人意料的抵抗,以及德军越来越严重的后勤问题,最终加强了希特勒原先基本上就不可动摇的决心:东线陆军应当把主要努力转向两翼。
8月4日一早,元首带着凯特尔元帅、约德尔将军和副官长施蒙特飞赴鲍里索夫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众人抵达后受到冯·博克元帅、集团军群参谋长汉斯·冯·格赖芬贝格少将、作训处长亨宁·冯·特雷斯科中校迎接。到场的还有霍特、古德里安和霍伊辛格上校——霍伊辛格此行无疑是来充当哈尔德的“耳目”。
(上图)冯·博克元帅迎接元首的到来
希特勒在一个房间单独询问每一位将领(博克、霍特、古德里安)的意见,期待自己的推论获得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在当日并没有出现,因为这些将领完全赞同哈尔德关于莫斯科的重要意义的立场。
单独会谈结束后后,全体人员聚集在一起,元首开始发表讲话。他承认,决定战争后续进程的是占领对苏联生存“必不可少的”那些地区,在这方面,他按照优先次序列出了三个备选方案。
他再次把首要目标列为列宁格勒(那里有生产重型坦克的“独家”工厂),同时需要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并歼灭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另外还要占领整个爱沙尼亚,以及波罗的海若干岛屿。
排在第二位的是苏联南部,特别是乌克兰东部、哈尔科夫南面的顿巴斯;这个重要地区构成了“苏联经济的整个基础”,占领该地区会促成苏联经济的“必然崩溃”。为实现后一个目标,德国独裁者正考虑从博克集团军群抽调“强大的力量”,向南进入乌克兰。
(上图)斯摩棱斯克街头被改造成路标的T-26坦克;斯摩棱斯克交战失利是个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暂缓向莫斯科进军的决定
至于莫斯科,它在元首计划中的优先级仍排在第三位。希特勒表示,在中央战线暂时保持防御可能才是恰当之举。
博克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立即攻往莫斯科能够打击敌军主力;对方正在中央集团军群前方疯狂集结他们手中的一切力量,因此这会引发一场“决战”。希特勒专注地聆听着,但拒不批准博克采取行动。
这场战局该如何进行下去?希特勒在这个决定性问题上仍持固执态度,这令人深感沮丧和担忧。德国独裁者仍把莫斯科的优先级排在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之后,这个消息对哈尔德来说不啻一剂“苦药”。
由于希特勒在这段时期的战略观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他的脑海中很可能早就做出决定,听取自己那些高级战地将领的意见只是为了表现出尊重和圆滑。
两天后的 8月6日,希特勒飞赴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设在沉闷的乌克兰城镇别尔季切夫一座原苏联军校内。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伦德施泰特元帅同样没能说服希特勒必须进军莫斯科。
(上图)1941年8月6日,希特勒到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
另外,元首的气象学家向他保证,中央地区的干燥天气会比南方更长久,这就为他提供了先攻往南方,晚些时候再解决莫斯科的另一个理由。
如果独裁者表示“朕意已决”,那还有什么可改变的呢?
编辑:顾超逸
本文摘自《巴巴罗萨:德国入侵苏联的内幕》全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