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十年“个人总结”的总结

1.以档案上参加工作时间为准,公干应该是有四十年有余了。年年年底都要写总结,今年还应该是工作年份,只因退出职场是在6月31日之前,故没有了写个人总结的法定要求。没有了这个“紧筘咒”,年底显得一身轻,于是就有了一种闲心,没事找事,不妨对职场四十年的“个人总结”来一次总结。

2.最实在的总结,应该是在部队当战士的时候。那时的个人总结不只是在年底,而是在每天晚上的班务会上。每个人讲当天本人的优缺点,然后班长逐一点评。包括学习训练、作风纪律、细小工作等,效果明显。70年代末期,也难免有大话套话,但战士身份的每天总结,你不落到实际,内心过不了关。

3.最认真的总结,应该是在我当科长和刚提拔为领导的那几年,认真的标志,一是文稿不是在匆忙中草就,而是找个晚上和可以不工作的空当,经过认真思考写出;二是写完后,把自己当听众和旁人,审视总结是不是像自己,有没有过头和不及;三是每年总结一般找出三条不足,从不让“缺点”空缺。

4.最虔诚的总结,当是一生中经历的若干次主题教育,一是组织上有明确的高质量要求,二是每次学习的重要性都上不封顶,故每次都害得我虔诚,常常用力过猛,遇到好心的领导提醒我,“骂”自己要把握分寸。回过头看,有些用情太深。又一想,每次教育的深刻反思,疑似是对前一次教育的否定。

5.最懈怠的总结,主要出现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写的总结一般没人看,有官员落马,披露个人总结有“穿越”,即为证。有的人心思太深,老不写缺点,也没有被纠正,我何必认真。但是,我即便是应付,即使是担任主要领导,也绝不会让别人代笔,或者照抄别人的东西,不过是节省点真情投入罢了。

6.本人在部队和地方,大部分时间的本职工作,都不同程度地负责和实施一定范围的年度总结及考核,经历和体验了这项工作的种种探索和得失。总体感觉,总结考核提升到了法律的层面,但总结考核对工作的促进,对人的进步,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效果,有些人、不少单位日益进入一种例行的应付。

7.领导是个学习型的“儒将”,他就会通过耕耘总结,提升单位人员的素质,确立价值取向;领导是粗放型的“生产队长”,这里可能只会做事,难出经验;如果领导是个南郭先生,或撞钟和尚,其形式主义恐怕都演不好。如果说有些例行体检是“走过场”,那么有些年度总结,恐怕还不如这类体检。

8.虽然有“材料出典型、材料出先进”的诟病,但许多单位对每个人的评价,并没有把个人总结作为真实有效的凭据。往往不管你本人怎么说,先进或者优秀,领导心里早有数,该是谁还是谁。所以,个人总结成了没有严格要求的过程,大家真正在意和关注的,就是各种先进和优秀的确定的结果了。

9.那种主要领导对个人总结考核进行专题讲评,似乎越来越远离官场。缺乏一种对总结的总结。你不知道自己总结得全不全,评价得对不对,更不知道谁总结得好,谁总结得不好。这固然有领导素养问题,也与后来年底各种检查评比多如牛毛,形式主义花样百出,领导和有关机构应付不过来有关。

10.很多单位和相当一部领导,没有通过一场总结和考核,来实现人员素质提高的意识。罕见领导“批改作业”,你要他为每个人用文字画个像,这一点,还比不上小学老师。我在实施一个区公务员年度考核时,曾天真地要求每个单位领导为每个人写几句话的评价,结果,在单位意见栏里,一律“同意”。

11.很多人的总结只会写条款式的几条,只会罗列全年主要工作,或者抽象的评语,压根就没有、有的是不会从一年工作中总结几条经验和体会,没有通过总结提升自己的追求,年复一年,成资深人员了,也写不出一个像样的总结。但其中有的人很在意当先进,如果评选确有不当,他们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12.教科书虽然有总结范式,但个人总结格式几乎没有谁来统一。正文部分按“德能勤绩廉式”“清单式”“实绩做法体会式”“成绩缺点式”“经验归纳式”“自我鉴定式”等。我个人先按“实绩做法体会式”,后来选择简单的“德能勤绩廉式”,尙无极简式。认真,没人认可;应付,也没人说不是。

13.今年的总结,没有了文件依据,也没有领导动员,更不担心有谁吓唬会审阅。写完了,才觉得根本算不上年度总结,所谓“个人总结”的总结,纯属跑题嘛。这应了一句话,“离开了单位,你什么都不是”。在框架结构上,更是打破了所有的定式。这,恐怕是一篇最值得批评的所谓“个人总结”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