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印刷趣谈之十六:叶子格戏 , 唐初首发印刷纸牌 ;​ 开元雑报,报纸印刷首现开元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张耀崑   题字:王树明

                             编辑:赵志忠

古今印刷趣谈之十六
叶子格戏  唐初首发印刷纸牌  
 开元雑报  报纸印刷首现开元  

  编者按:一部《古今印刷趣谈》,让我走进八十五岁高龄的淮镇籍老乡,张树栋先生的印刷史学和他的精神世界中。翻书灯下,受益匪浅!张树栋先生现居北京,其原籍是河北省献县淮镇东刘庄村,他是中国印刷史学的著名学者,其著作等身。作为乡贤张树栋先生虽身居京华,心系家乡,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家乡捐款,助力家乡的疫情防控工作。此书为张老先生的封笔之作,征得老先生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开始将全文刊发《古今印刷趣谈》。张老先生以中国的印刷发展史为线,将中华传统文化从远古至今贯穿起来,其中有历史事件、人物传说、趣事等。阅读《古今印刷趣谈》一书,我们从书中或许能得到启示,我们淮镇是全国重点镇、河北省重点小城镇,又是千年文化古镇。梳理淮镇文脉,整理淮镇文化,创建文化淮镇,构建中国·淮镇。我们需要精神动力,寻找文化之源,那就请大家继续关注“诗眼看世界”,在淮镇籍学者张树栋的《古今印刷趣谈》一书寻找答案吧,让我们为构建中国·淮镇而共同助力!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叶子格戏  唐初首发印刷纸牌  
 开元雑报  报纸印刷首现开元  

  叶子格戏,唐初首发印刷纸牌

叶子格戏,顾名思义,它是人们使用“叶子格”玩的一种游戏。那么什么是叶子格呢?清朝高士奇说“叶子戏,即今之纸牌,自唐咸通以来有之”。赵翼认为“李后主妃周氏编金叶子格,即今纸牌,或称叶格”。可见,叶子格就是我们现在民间仍有使用的“纸牌”。

纸牌最早出现和使用的时间,历史上有宋朝、五代、唐末和唐初等多种说法。著名印刷史家张秀民老先生作为他提出的“贞观说”之佐证,认为出现在唐初。根据是宋朝人王辟之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所作的《渑水燕谈录》卷九中所说的:“唐太宗问一行世数,禅师制叶子格进之,言二十世‘李’也。当时士大夫晏集结为之。其后有柴氏、赵氏,其格不一。”说到一行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既是我国佛教密宗之祖、被谥为“大慧禅师”的唐代高僧,又是使我国唐朝在天文学领域领先世界、留给后人《大衍历》和“浑天仪”的著名天文学家。当时唐太宗问他唐朝的世数,也就是李氏唐王朝能延续多久。显然这是个“天机不可泄漏”的机密。一行难以正面回答,便自制了一张叶子格送给了李世民。他用“叶子”两个字,寓意唐王朝能以维持二十世的统治地位。叶(繁体写作葉)子两个字竖排可分解成二十(廿)、世、木、子四个字,其中木、子又可合成“李”字。是为“二十世李”也。

叶子格作为娱乐用品,用量一定不少,张秀民先生认定它是印刷品,因此把它作为“贞观说”的旁证,纳入他的名著《中国印刷史》中。

唐朝使用的纸牌“叶子格”因没有遗传下来,我们难以见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但从在新疆吐鲁番附近发现的大约公元1400年前后的明初纸牌“管换贺造”的式样,可见其一斑。

纸牌叶子格问世以来,颇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在唐初“士大夫晏集皆为之”;辽穆宗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正月甲午“与群臣为叶格戏”;南宋时期,不仅更为盛行,而且还出现了专门制做和售卖纸牌的行铺。其向外传播的速度也相当的迅速。有人说:“一个威尼斯人第一次把纸牌从中国带到威尼斯,威尼斯是欧洲知道纸牌的第一个城市。”还有,法国东方学者莱麦撒曾经说过:“欧洲人最初所玩的纸牌,其形状、图式、大小及数目,皆与中国人所用者相同,或亦为蒙古输入欧洲者也。”况且,在宋、元时期,中国的长安、洛阳、杭州和北方的燕京(今北京),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经贸发达的大都市,积聚了不少包括欧洲、非洲在内的各国的商人、传教士和旅游者。由这些商人、传教士和旅游者把中国流行的叶子格戏带入欧洲,实乃情理中事。不言而喻,当西方人把中国印刷的纸牌带入欧洲的时候,自然也就把中国发明的印刷朮带入了欧洲,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印刷朮西传的历程。

  开元杂报  报纸印刷首现开元

《开元杂报》,是我国唐朝在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印刷与发行的一种报纸,当时叫作“邸报”。其中,“开元”是年号,“杂报”是邸报的别称。而邸报这一称谓,原由“邸”字而来。“邸”是高级官员的住所,我们现在叫它“官邸”。在古代,它是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设立的办事机构。唐朝有个叫颜师古的弘文馆学士说:“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中国报学史》的著作者戈公振先生进一步解释说:“通奏报云者,传达君臣间,消息之谓,即‘邸报’之所由起也。”意思是说,在古代,各地方政府都在京城设有官邸,派员长期驻守,负责在君臣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传递信息。中国地域辽阔,所设州郡众多,各州郡在京城所设的官邸林立。为信息传递上的方便和迅速,由当时的“上都进奏院”把信息编印出来,通过“上都邸务留后史”传递出去,可以说这是当时上情下达便捷而迅速的一种最佳选择。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报纸印刷”应运而生,势在必然。

唐朝有个名叫孙樵(字可之、隐之)的中书舍人,有《孙可之文集》存世。在他的《孙可之文集》中有《读开元杂报》文,说: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

《孙可之文集》这段记载,说明唐开元年间已有被后人称作《开元杂报》的报纸,但并未说它是印刷的。能够证明《开元杂报》是印刷品的是孙毓修著《中国雕版源流考》。孙毓修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说:近有江陵杨氏藏《开元杂报》七叶(孙可之集有读开元杂报文当即此也)。云是唐人雕本,叶十三行,每行十五字,字大如钱,有边界栏,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作蝴蝶装,墨影漫漶,不甚可辨。

著名印刷史家张秀民老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印刷史》中谈到了这件事,并附有图片一幅。图片上的文字与《孙可之文集》所载完全吻合。听说原件保存在北京大学。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结识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罗建平先生。罗先生说《中国印刷史》上刊出的那张图片是北京大学文学系一位书法家根据《孙可之文集》和孙毓修著《中国雕版源流考》一书的说明仿制的。据说原件已在“十年动乱”中被毁,后又重新仿制了一幅。并且罗先生正是这幅仿制图片的收藏者。笔者随后亲赴罗先生府上鉴赏了这幅图片。根据唐代文学家孙可之在《孙可之文集》中的记载和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的描述,联系到中国远在唐开元之前已有佛经佛像印刷,且有不少实物遗存等情况,因此可以说“唐代《开元杂报》是中国早期印刷品之一”之说是可信的。它比欧洲最早印刷的报纸要早九百多年。

随着雕版印刷的不断扩展,到了宋代,报纸印刷也从类似于《开元杂报》的官方印报扩展到民间,出现了许多抢先发布小道消息、颇受社会欢迎的“小报”。

宋朝的报纸,名目繁多。有《朝报》、《内探》、《省探》、《衙探》等多种。其中,除由门下后省每日编订、报行天下的《朝报》之外,其它多为“小报”。对于宋代的“小报”,宋人周麟之在其《海陵集》中有《论禁小报》文,他说:

小报者,出于进奏院,盖邸吏辈为之。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报书之,飞报远近谓之小报。如曰:“今日某人被招,某人罢去,某人迁除。”往往以虚为实,以无为有。朝士闻之,则曰:“已有小报矣”!州郡间得之,则曰:“小报到矣”!他日验之,其说或然或不然。使其然焉,则事涉不密;其不密焉,则何以取信?此于害治,虽若甚微,其实不可不察。臣愚欲望陛下深招有司,严立罪赏,痛行禁止。使朝廷命令,可得而闻,不可得而侧;可得而信,不可得而诈。则国体尊而民听之。

宋朝的小报多到需要政府明令禁止的程度,可见数量之巨。到了明朝,出现了采用活字印刷的《京报》。这是后话,容后文再说。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