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讲的发热
阴虚发热,在临床上很常见,“世间发热类伤寒者数种”,伤寒引起的发热有数种,治疗也各不相同,这里边就有“伤寒、伤风及寒疫,则用仲景法”,如果是你遇到的这些,就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办法。“温病及瘟疫也,则用河间法。此皆论外感者也”,为什么他不说,用温病《温病条辨》的办法,不说用叶天士的办法,为什么?因为他在叶天士之前,所以赵献可这里
边说到温病的时候是用刘河间的,因为刘河间是温病学创始的启蒙者,所以那时候温病学还没有形成,这都讲的是外感。“今人一见发热”,他讲的今人是指的他这个时代,这个书是在明代,像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这都是明代的书。那个时候根本没有温病学,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基本上都是在《伤寒论》里边,到后来人们发现有很多热病用这些办法解决不了,所以刘河间又从《内经》里边挖掘出来一些指导思想,又找了一些办法,后来温病在他基础上发展。这些医家一见发热,“皆认作伤寒,率用汗药以发其表。汗后
不解,又用表药以凉其肌。柴胡、凉膈、白虎、双解等汤,杂然并进。若是虚证,岂不殆哉?"那个时候医家一见到发热都认为是伤寒,都去用发汗的药来解表,如果出汗以后病还不好,他就用表药以凉其肌,用凉肌的药,不光是发表,实际上就是清热的药,这叫凉其肌,用的是什么?柴胡、凉膈散、白虎汤、双解散这几个清理热的方子,杂然并进,如果是虚证,你用这个就错了。“自东垣出”,自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出现以后,“而发内伤补中益气之论”,这个时候才知道有内伤发热,“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者也",用补中益气汤,通过补气来退热。“至于劳心好色,内伤真阴。真阴既伤,则阳无所附,故亦发热,其人必面赤烦躁,口渴引饮,骨痛,脉数而大,或尺数而无力者是也”,如果劳心好色的人内伤了真阴,真阴伤了以后,阳气无所依附而出来了,那么就表现为发热,还伴随的症状就是面红目赤,烦躁、口渴多饮、身上疼痛、脉数大或者数而无力,这指的是这一类内伤发热。“惟丹溪发明补阴之说”,李东垣是补气,朱丹溪就注意到了补阴,他补阴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也就是治血虚发热,朱丹溪用四物汤加知柏。“世袭相因”,医生按照这个来了,“屡用不效何耶?”为什么对这种阴虚发热用四物汤加知柏没效?用别的就更没效了。因为什么没效?“盖因‘阴'字认不真,误以血为阴",就是把血和阴是混淆了,因为对阴字认识得不够真切,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所以对于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知柏并不好用。“作肾中之真阴。即先天也”,所以应该把阴虚当作是肾中的真阴,先天之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