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尹氏厅
胡荣生
湖镇镇张家埠村有一条东西向的古街,街的西头有一座清代古建筑尹氏厅,当地人称新官厅,为乾隆年间武进士尹国钧的府第。1986年7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尹氏厅面街朝南,前后五进。除第一进为五开间外,其余四进皆为三开间。最宽处24米,通深72.15米,占地1248平方米,规模宏大,曾是县内建筑面积最大的清代古建筑。
第一进类似于山门,五开间中,当中一间较宽,为进出通道。通道中立有抱鼓石一对,高近二米。通道两边各二间为楼房,有楼梯上下。一、二进间有一内院相隔,院的东西两边各有厢房一座相对,厢房为五间,类似于仓厫。院内十字形路面用青石板铺设,有花坛四个,环境整洁清雅。
建筑主体为二、三两进,第二进门面高大,门的上方镶“进士第”汉白玉石匾,石匾四周装饰以十八罗汉为主要内容的精美石雕。
二、三两进厅堂各有16根金柱,金柱直径约半米,柱础为大理石。梁架结构均为九架抬梁前后双步廊。檐檩雕刻花俏,檩下雀替雕刻精细,造型厚重。第二进的后檐廊与第三进的前檐廊为卷棚式结构,做工精细,中有一天井。天井的东西两边开有侧门,以方便进出。
四、五两进相连为楼房,取前厅后楼之意,各有一天井。第五进规模比第四进略小。第四进天井四周的四个柱础为汉白玉,精雕细刻。相传为外国进口,可以预测晴雨天气,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尹氏厅不仅建筑面积大,而且设计也甚为科学。东西两边的边柱均不靠墙体,相距约1.5米,墙与柱之间用方木或条铁连接。这样不仅拓宽了空间,又保护了墙柱,增加了牢固性。外墙几乎不见窗户,仅凭天井采光,而晴天室内光线仍然亮堂。排水设计科学,无论下多大的雨,天井里的水始终不会溢出,然终不见排水口在何处。更为神奇的是整幢建筑终年不结蛛网,至今成为不解之谜。
尹姓为村里的主姓,全村二千余人中尹姓人家约占一半。其始迁祖尹仲熙为南宋进士、官右正言,因娶张家埠张氏为妻,于宋宁宗景定二年(1261)自绍兴迁居张家埠,至今已有七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明、清两朝,尹氏家族出过名人不少。尹氏厅的主人尹国钧,民国龙游县志《人物传》中有详细记载:“尹国钧,字维岳,号定庵。乾隆四十四武进士,授扬州营守备,擢参将。才具明敏,督捕勤劳,尤能弭盗缉枭。嘉庆十七年一岁中查获湖北三帮粮船私盐四十一万余斤;二十一年于焦山江西查获私盐尤获,总计先后所获盐数百万斤,犯者百数十人,皆积年巨憝。每值粮船往返,坐卧河干不避风雨。丁弁或有馈赠,悉却不受,故飞挽之速冠于他处。运河淤垫,转运维艰,国钧曾自出心裁,捐廉制浚河器具,名曰“混江龙”,尤著成效。扬州昔为南北通道,五方杂处,宵小最多,国钧每夜率队巡城,寒暑不间。夜间饮博,皆所严禁,尤勇于救火。在任凡十九年,闾里赖以安堵。二十五年卒。国钧居官镇静,廉隅自守。扬州夙号繁华,仕路尤尚酬应,国钧除延纳文士外,未尝有所追逐。暇时择伍中有才智者,教以骑射,勉以廉耻,一时军纪肃然。卒之日,兵民有痛哭失声者。”由此可知,尹国钧在扬州为官,不仅勤政爱民,能干事会干事,而且为官清廉,礼贤下士,政绩斐然。家谱载其“嘉庆亡,哀而病三日亡于参将府官署,寿63岁。子夔、芑、藩三人扶柩归葬”。可见他长年在外为官,且死于任所,在乡时间并不多,所建造的官厅,晚年并未住过。据民间传说,尹国钧在扬州为官期间,深得嘉庆皇帝信任,曾参加对和珅的抄家行动。因除奸有功,皇上赐其金银珠宝七船,并赐建官厅一座。因此,尹氏厅建造时间当在嘉庆年间。
其实,据尹氏家谱《锦里图》载,尹氏厅当初称为“光裕堂”,取“光前裕后”之意。“光前”确实显耀,尹国钧因功,祖宗上三代均受封“武翼都尉”,而“裕后”却显得暗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满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尹氏家族也渐趋衰败。据史料记载,尹国钧的二个儿子死于太平军战事,有的甚至全家遭难。尹氏厅中堂的三合土地面被深挖三尺,相传为太平军掘取金银窑藏所致。到了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尹氏厅移作村小学校舍。六十年代正厅石雕被毁,抱鼓石被石匠凿成村油坊土法榨油的撞砧。七十年代末学校搬迁后,由于闲置无人管理,年久失修,局部出现倒塌现象。村里考虑安全因素,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有关部门同意,予以全部拆除。拆屋队伍也不专业,砖瓦、石料均成一片废墟。由于当时沪杭一带时兴用旧木料制作的家具,一些柱梁等木料以区区三、五万元出售,四个汉白玉柱础也下落不明。后来,四户村民在原址建起了四幢二层民房。如今尹氏厅的第五进东面有一截不足十米长的残墙,因与一村民的房屋共墙而得以剩留,残墙的多块墙砖上有“定庵”二字。“定庵”为尹国钧的号,此证明尹氏厅为尹国钧的私宅,而非宗祠或其它建筑。
存在近200年的尹氏厅从人们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近日闻县内某村统一整治、保护土坯房,办起了民宿,搞得红红火火。不由得令人对尹氏厅被拆一事扼腕长叹。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今天,人们如何对老祖宗留下的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东西加以保护、利用,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纪念,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