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二章
道经·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吴澄:美谓美于他物,以质而言也。善谓善于其事,以能而言也。美恶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恶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皆知此之为美则彼为恶矣,皆知此之为善则彼为不善矣。欲二者皆泯于无,必不知美者之为美,善者之为善,则亦无恶无不善也。
原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原成:吴氏言“欲二者皆泯于无,必不知美者之为美,善者之为善,则亦无恶无不善也。”,这不符合道德经的观点。人所称之为美者,没有人类之前亦存在之。不是有了人才有了美,而是美的存在,让人知道了美。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人无法左右自然存在什么,失去什么,所以有自我意识的人永远做不到“欲二者皆泯于无,必不知美者之为美,善者之为善,则亦无恶无不善也。”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吴澄: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美恶善不善之相因亦犹是也。相形谓二形相比并,相倾谓一俯临一仰视,相和谓一倡一和,随犹随风巽之随相连属也。五者皆言其偶,独音声不言者,盖止曰辟翕清浊,则人不知其为言音声也。言音声则其有辟翕清浊之相偶自可知,故但指言其实而不言其偶也。○易以豉切。和胡卧切。属之欲切。
原成: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原成:音声相和,音圣相和,抑升相和。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吴澄:事而为则有不为者矣。惟无为则无不为也。教而言则有不言者矣,惟无言则无不言也。
原成: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原成:无为无不为,非道也。无为无以为,道也。吴氏同先贤皆未明“行”字对“言”字的限制含义,故释“言”为言语的意思。根据“行不言”可知,“言”字是“过问什么什么”的意思。约束,故曰“处”。不干预,故曰“行”。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吴澄:天地亦然。作谓物将生春时也,辞谓言辞,生谓物既生夏时也,有谓有言。不辞不有,此天地不言之教也。夫子谓天何言哉,百物生焉是也。
原成:万物措而弗始也,
原成:吴氏“不辞”释为“行不言之教”,将“万物作”释为“物将生”,很是高明。就好像吴氏看到了“万物措而弗始也”这句话。此句话的原义应是:道作而圣人不辞,道生而圣人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吴澄:为谓物将成秋时一也,恃谓恃其能而有为,功成谓物既成冬时也,居谓处其功而自伐。不恃不居,此天地无为之事也。
原成: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原成:此句话的原义应是:道为而圣人不恃。道功成而圣人不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吴澄:不去,常存也。天地不居成物之功,故其功长久而不去。○夫音扶。
原成: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原成:此句话的原义应是:夫惟圣人不居,是以圣人不去。天地不居成物之功,此理之自然。圣人不居成物之功,才显得伟大,故此言圣人非言天地。从“是以圣人”开始以下,老子是说人的主观意志只能顺从自然,不能去干预自然。
吴澄:圣人以不事而事,故其事无所为;以不教而教,故其教无所言。无为不言,则虽有美有善而人不知,是以其美其善独尊独贵而无可与对。若有为之事,有言之教,则人皆知其为美为恶,而美与恶对,善与不善对,非独尊独贵不可名之美善矣。老子一书之中凡诸章所言,皆不出乎此章之意。
原成:吴氏此段亦言圣人只有顺从自然,才能继续做圣人。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