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如何避免遇见这样的人,而是遇见这样的人后我们该怎么办?
做为八零年代的父母,我们的上一辈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在逗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开一些所谓的玩笑。
比如,俩个咿咿呀呀的孩子,会教孩子以轻微打对方一下为乐。然后一个大人就故意躲开,逗的孩子哈哈大笑。
比如,父母上班,老人就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离家出走,不要他们了。
比如,妈妈生了个老二,老人就会跟老大说,老大不是妈妈亲生的,妈妈只喜欢老二,妈妈不要你了。
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很多时候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会跟老人理论或者争吵,告诉老人不要这么对孩子说。而老人们却觉得这是无伤大雅的话。老人觉得我们这一辈太较真,一个玩笑都开不起。
其实不是我们开不起,而是我们就是从这样的阴影中长大的,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里是会按照别人所说的结果去印证这个事实,再次确定老人的话是对的,比如爸爸妈妈的确是不在身边,也看不到。妈妈经常会抱着老二,带着老二,而很少会问问自己。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在自卑与恐慌中长大。
所以我们这一代的父母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跟周围的老人理论不要这么教育孩子。然而事事上可能是老人会反其道而行,越来越狂,甚至变本加厉,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走的路比我们吃的盐还多,凭什么小辈都来教育自己。所以老人就又会对着孩子说一些父母的“坏话”以来解恨。然而我们又无法避免这些人,也逃避不掉。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也经常陷入这样的无奈与恐慌中,比如,孩子的姥姥经常会开玩笑说:“孩子,我去你们家住几天吧?我跟你回家好不好呀?”然后儿子就会很兴奋的拉着姥姥的手让她跟着回去。这个时候姥姥马上神回路转的说“今天不行,我改天再去”等等的话语。然后孩子就会哇哇大哭。
还有几次,孩子本来没说要买玩具,姥姥对孩子说“给你俩块钱,去买个东西好不好”孩子一听挺高兴的,于是就等着姥姥给钱。结果姥姥又开始后悔“一块钱行不行”儿子当然不干。然后姥姥又是训斥一顿说“给你一个就拿着呗,还不知足”,最终,孩子拿着钱也不开心,老人给的也不舒心。
可是就因为这些小事要多次教育姥姥也不合适,她也不会意识到自己错,而孩子会经常问我,“姥姥为什么总是说了不算”,于是我觉得与其去要求别人改变,不如教会孩子怎样去面对这样的人。于是我说到“有些人的话听听就可以了,不必当真。比如姥姥,她只是做事没有三思的人,说了就后悔。以后你再听到她承诺的话,就听听而已”
孔先生是典型的管教式老爸。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儿子询问一顿然后再加批评。比如一进门看到孩子在丢一些积木块做投标游戏,就直接说“玩具有那么玩的吗?都扔丢了怎么办?” 看到孩子在本上乱涂乱画就说“拿着笔要么好好写,要么就收起来 ,画的满手都是,”
儿子听到这些话,就会哼哼唧唧,然后掉眼泪,然而孔先生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理论,看到哭,就会上手打一顿孩子。以前经常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跟孔先生挣得面赤耳红。然而人家觉得自己没有错,因为自己就是这么长大的,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那就教会孩子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首先告诉孩子,每个人爱别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比如爸爸,他就是很喜欢发现你的毛病,然后训斥你。所以如果不想被说,在他回家之前先把玩具收拾好,如果不想听了,可以找个理由躲开。也可以跟他理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与其要求别人一起陪着自己保护孩子,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教会孩子遇到问题怎么去解决和面对。毕竟,以后孩子还会面对很多未来不知道的人和事,难道我们要要求别人每一个人去尊重和保护我们的孩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其树立一个温室,不如教会孩子怎么面对未来的风风雨雨,从身边的人开始练手,对于不同的人我们该怎么去面对与相处。
所以我们应该是教会孩子不是如何避免遇见那些三观不同,为人处世不同的人,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这些人,用怎样的方式去跟他们相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