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化—李牧接连获胜的根本原因
军阀化—李牧接连获胜的根本原因
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九)
上节我们介绍了秦军灭赵的第一波尝试,前后五年时间,初期获得了一定的胜利,有效歼灭了赵军首都邯郸的部队,但随后遭到李牧代北部队的打击,接连失败,被迫停止了进攻。
李牧在这一轮对秦作战中的表现,不仅让他成为赵国的英雄人物,被称为赵国的白起,还得以裂土封侯,有意思的是,还真被封为了赵国的武安君。我们这节就来从更深的层面解读李牧能够屡屡战胜秦军的根本原因,也能就此发现蕴藏在李牧身上的巨大危机。
与秦军的战斗实际上是李牧的部队第一次南下参与中原的战斗,而在此之前李牧一直都在代北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地区与匈奴和燕国作战,我们通过分析李牧在代北的战斗和军政组织方式,能比较好的看清李牧在代北一带的特殊运作模式。
图9.1 先秦时期北中国对峙形式
我们先来看下地图,蒙古高原和东北的众多游牧部族,与中原主要接壤地区是河北,山西和陕西。在西周时期,河北北部北京到唐山一线,被分封给了燕国,燕国在这里的殖民和扩张阻拦了蒙古高原东部和东北的游牧部族,陕西的关中一带是西周的王畿所在,之后为强秦接替,也有效的阻拦了来自西北和蒙古高原西部的游牧部族。
中原王国唯一的薄弱点在山西,山西的主要强国晋国被分封在山西的南部,直到春秋中期以后才开始扩张到太原,因此,长期以来,来自蒙古高原中部的游牧部族可以畅通无阻的通过图中蓝色箭头标注的大同-雁门关-太原-井陉一线,进出河北腹部。所以,到了三家分晋的时候,代北,太原周边以及石家庄地区都有大量南下迁居的游牧部族,其中中山一支直接建国占据石家庄一带上百年。
因此在战国时期,占据太原和河北南部的赵国,就和中山以及代北的游牧部族展开了兼并战争,长期的角斗中,赵国吞并了这两块地方,而与此同时,草原上第一个统一强权匈奴逐渐成型。强大的匈奴欲南下抢劫,仍然没有被赵国彻底消化的山西地区就成为最薄弱的一环,成为匈奴的主攻方向。
赵国一方面受到匈奴的重点针对,但是另一方面,长期与中山、代北各戎狄部族的征服战争,很多戎狄部落都逐渐融合进了赵国,这就让赵国拥有最强大的骑射部队。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此时没有发明高桥马鞍与马镫,骑手在马背上的稳定性远远不能和后世相比,这就导致骑兵的冲击力大打折扣,因为一冲骑手很容易掉下马来。所以此时的骑兵更多的是起到机动骚扰和驱散作用,步兵稍微列阵再辅以战车,骑兵还没有太好的办法,所以赵国虽然骑射甲天下,却并不能在与秦国和其他国家的战斗中形成压倒性优势。
李牧在代北与匈奴的交战过程中成名的。不过,李牧与匈奴的战斗是持续多年,几经反复。《史记》对此的记载生动而富有戏剧性:
(李牧)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匈奴每次来抢劫,李牧都坚守不出,要求所有人退进城里,任凭匈奴人打劫。这样的战略,别说赵王不干,当地的老百姓也不能干,匈奴来一次大家就坚壁清野一次,即便人保住了,财产损失也不可估量,何况万一没躲得及,那就是人财皆失。所以赵王派人撤了李牧的职,在士民的要求下新的将领采取主动出击硬碰硬的方式作战,结果连年损兵折将,不得已只能复用李牧。
看上去,李牧这一轮的表现实在谈不上精彩,躲在工事里不出来,这谁不会呢?但实际上这是李牧分析敌我之后的无奈选择。
匈奴的优势在于强大的骑兵和机动性,匈奴来抢劫,如果赵军想要出击捕获敌人,匈奴就会迅速撤退,你怎么也追不上;当你追不动了必须要撤退的时候,匈奴人又会突然杀回来;当你实在扛不住了想要逃回老巢的时候,匈奴会追上来包抄你,甚至歼灭你的小股部队。这也是为什么赵军不堪骚扰想要出击,却每次都损兵折将。
不过有利必有弊,赵军在机动性上被匈奴牵着鼻子走,但是在部队装备上对比匈奴有绝对优势。直到百年之后的汉帝国时期,史记记载匈奴仍然大量装备竹箭,可见匈奴此时还远没有成熟的铁制箭头与武器,赵军在装备上相对匈奴大约可以算降维打击。
那么,赵军要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对付匈奴联军呢?李牧采取的战略和上节介绍的对抗秦军的战略很类似,都是打的消耗战中的运动战,要点是先消耗后运动,通过消耗战逼迫敌人在自己擅长的战场与自己作战。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就比较能理解李牧采取的缩着脖子任你揍的战略,这绝不仅仅是麻痹敌人,更是一种巨大的压迫型战术。匈奴来赵国是干嘛的呢?是来抢劫的。可是赵国雁门关附近每次都是把所有值钱的物资都缩进城堡里,就意味着匈奴能抢到的东西非常有限。赵国固然损失很大,很是对于匈奴来说,南下也是要集中大量马匹人力,需要巨大成本的,抢得少就是失败!
蒙古高原气候寒冷,经常性的遇到大风雪闹大饥荒,匈奴的不断扩张也让其大贵族迫切需要抢劫到更多的财物,所以当每次抢劫都碰到不惜一切代价坚壁清野的赵军的时候,匈奴也非常难受,不得不铤而走险,在数年后采取了大部队主力南下的方式,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部队的进攻,能够强行拿下一些赵军的堡垒,获得大批物资。
但是大部队固然让部队的实力大大增强,却也带来了巨大的弊端,所谓船大难掉头,大股主力部队就没法像小股部队那样打完就跑,随时骚扰了,赵军就迎来了与匈奴主力对决的机会。
主力对决,赵军装备上有绝对优势,正面通过战车与强力射手,缺乏马镫的匈奴骑兵根本没法正面突破,侧面部署的骑兵和轻装步兵,利用金属兵器也毫不怕与匈奴正面对战。于是,这一战赵军大伙全胜,匈奴被打了一次歼灭战,损失惨重,赵军就此彻底稳固了代北地区,还趁机向蒙古草原南部进击,驱赶这里的游牧部落。
图9.2 赵军与匈奴的代北战役示意图
我们可以看到,李牧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分析和战略战术的合理使用,为他的部队带来了很多的胜利。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李牧个人军事指挥能力当然很强,但他玩的这一套,也绝不是多么的复杂神奇,更不是除了他别人都不会了。李牧战略的核心就是先利用工事稳稳守住,等你消耗不过我了,我再利用部队的作战优势击败你,你说这么点东西,同期其他优秀将领又有几个能搞不懂呢?他们之所以斗不过李牧,主要是因为李牧的部队可以有力的执行这套战略,其他人却没法像他那么顺利执行,大家根本的差异其实是在背后的政治经济组织形式。
李牧在代北围绕自己部队的建设,向上级要了很多特殊的政策,大体是以下几项:
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后面的几项都好说,普通将领也会这么做,真正关键的在前两项——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便宜置吏就是说军队的将吏设置变迁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规章制度,说的直白点就是部队的人事李牧说了算,中央不得干涉。市租皆输入幕府就是说的代北的财政收入,统一由幕府也就是部队管理层掌管收支,作为士兵的费用,说得直白点就是代北这块地盘的财政,部队内部的奖惩,都是李牧说了算,中央不得干涉。
李牧要的政策,其他将领只怕是想都不敢想的!战国诸雄施行的政策,实际上和秦国变法后的政策大同小异,只不过执行力有所差别而已。也就是说,军功爵制和土地国有也同样是赵国的基本国策,而李牧的便宜置吏就是对军功爵制的彻底破坏,市租皆输入幕府就是对土地国有和国家统一掌管收支的彻底破坏。
也难怪赵王一开始无法同意李牧的要求,派人替代了李牧,可最终,代北独特的地理形式和周边国际环境,让赵国中央只能同意李牧的要求。这样一来,李牧就彻底掌握了代北部队的后勤和人事,成了代北的土皇帝,代北的部队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变成李牧的半私人部队。
李牧在代北的套路,实际上已经有了后世军阀藩镇的雏形,李牧的代北实际上在迅速的军阀化。所以也难怪秦国的优秀将领在面对李牧的时候,有力使不上了,因为他们绝没有能力像李牧一样去和秦王要政策。他们的部队平时都不归自己管辖,战时才临时组成队伍,部队的大多数人事任命也绝不是可以一竿子吼到底的,所以这样的部队在专业性、凝聚力上自然无法与李牧的部队相比;他们的部队的后勤、部队将士的奖惩,都是中央统一负责的,统帅很难一锤定音,所以这样的部队在士气和抗消耗能力上,自然也无法与李牧的部队相比。
这么看起来,李牧的部队单论战斗力,在当时是真的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最强的秦军也无力与其抗衡。可问题是,这样一支军阀化的部队,我们很难说对赵国中央是福是祸,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个迅速军阀化的李牧,也必然会迎来巨大的危机。
顺便说下,本公众号的粉丝朋友们近期在上海和广东先后进行了两次线下见面会,朋友们的热情、友善与豪爽令人感动;大家的素质之高、所取得的成就之广令人惊佩;几番畅饮热议,其愉快的经历与满满的收获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今年我们将更多的举行这样的见面会,兄弟姐妹们一起把酒言欢,有喜欢的朋友,可以在任何文章下留言,我们会邀请您加入微信群,和所有同好们在线上热聊,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