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名道姓鄙视金元大家,倪师敬佩的医家。中医的断层与先辈的执着

倪海厦老师非常推崇曹颖甫先生。

倪师鼓励我们要多读书,看谁的?曹先生的书自然要读。

夜读曹颖甫先生的著作,看到这么一句:仲景之书,岂金元四家所能窥见万一哉!

八卦之心顿起,精神立刻大振。这口气,倪师就是这样,果然不愧是倪师所敬佩的经方大师,都指名道姓了!

立刻百度曹颖甫,得知:光绪二十八年(1902),曹颖甫35岁登贤书中举人。甲辰年(1904)礼闱后,诏罢科举,即绝意仕途,征选知县不应。

38岁成为一县之尊啊,用现在的话说,属于体制内的年轻干部。举人出生,在那个年代,这就要算根正苗红,正途出身了,可以说混官场前途无量啊。这个形势,套用一句时髦的话,管一个县当领导,还是当一个小医生,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说的这里,讲一段闲话。有说,中医就是被金元这些所谓的大家玩坏了。这话也好理解,有个形象的比喻,就像网上流传所谓阿三之阅兵,就像杂技表演一样,这是把阅兵玩坏了。总之,就是这帮所谓的金元大家们,贻害了后世。这些也只是看手机多了,存下的疑问而已。我可没有说这些的资格。

接前言,曹先生的选择,说实话我没有看懂。也正是凭这一点不懂,我就相信曹先生对金元四家的评价,绝非虚言妄言。

医疗水平怎么样?看医案。

我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当时甚为愉快,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用桂枝汤,妙处在加浮萍三钱。一剂而愈。曹先生解释,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

用桂枝汤发汗,发手足之汗无疑,身体之汗能否发得出来,倒是真不好说。浮萍也发汗,其力远不如麻桂,此处用之,顿显其妙处。有点佩服了。

但是曹先生这样看病开药,医者的收入怕是高不了。算了,这个事不要说了,人家放了父母官的官位都当回事,还在乎这几个小钱?

是咱自己的格局低,背的是一个小锅,确实也烙不出大的锅盔出来。

继续看。

其学生评价:曹师医方,精锐猛烈,强弓硬弩,射必中的。苟无曹师之学而妄效曹师之方,则杀人更甚于庸医,可不慎哉?盖必先于仲圣之经书详细研读,深用苦功,然后读此医案,庶无穿釜之弊,而获无穷之益也!

曹先生学识人品令人敬佩,一是一二是二,不乱开药,这位老兄的话,我信。

再看医案。

病人王某,寒热往来,一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

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什么叫差一间?这个没有太搞明白。到底这一间差在哪?先看处方:

观先生之处方,桂枝二麻黄一汤随证加减,桂枝芍药生姜皆加量,病程较长并不为怪,唯麻黄剂量不逾界,顿显法度之森然。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出,其病愈矣。

药效不用说,关键是对这一间的悬念,如何解释?

曹先生:依仲圣法,凡发热恶寒自一日再发(指发热二次,非谓合发热恶寒为二次)以至十数度发,皆为太阳病。若一日一发,以至三数日一发,皆为少阳病。少阳病多先寒而后热,太阳如疟证却有先热而后寒者,观大论称少阳曰寒热往来,称太阳如疟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无微意于其间欤。以言治法,少阳病宜柴胡剂,太阳病宜麻桂剂,证之实验,历历不爽。若反其道以行之,以柴胡剂治寒热日数度发之太阳如疟,每每不效,以麻桂剂治寒热一作之少阳病,虽偶或得效,究未能恰中规矩。

表述十分清除,举人就是不一样。

忍不住又百度了一下:

曹颖甫先生是近代著名的中医经方家、中医教育先行者,医学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临证医案有《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等。

好吧。曹先生的书,一本一本认真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