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连:渐行渐远的童年游戏

随着城市发展愈来愈快,文化生活愈来愈丰富,很多别具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的民间游戏,因丧失其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根基,而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大连民间游戏本身就是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古老的游戏对今天的孩子依然适合,希望能够代代延续传承下去。

“数槐叶”与“扛大篙”

大连素有“东方槐城”的美誉,自然传承着许多槐文化。

当年,大连街顽童间曾流传着一种非常简单的“数槐叶”游戏。

事先,某一个孩子会从槐梢上折下一脉槐叶,然后大家分别会选择属于自己的那一枚叶片。

接着,那个孩子便会唱着儿歌用手指数槐叶:“点一点二点油花,不是你来就是他。”数到“他”这枚槐叶的时候,便会停下来。

如果是哪一个孩子事先选择了它,就会遭到大家的捉弄,一般会被其他人轮流弹一个巴豆(弹脑门)。

儿歌也并非一种,也有人会唱这样的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面,专吃王八蛋”。

虽然唱曲不同,规则却是一模一样。如今,市区里的槐树少了,这样的游戏逐渐见不到了。

不过,有一种游戏仍可以继续玩,大连人管它叫“扛大篙”。

高尔基路上有很多梧桐,每到秋季,许多孩子便会拾起硕大的枯叶,撸去叶片,留下粗粗的叶梗进行较量。

若是谁被拉断了,就算输了,或是被弹一个巴豆,或是嘻嘻哈哈完事。

正是“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知了”与“截柳”

当年,顽皮的大连男孩玩的最多的游戏是捲足球(捲juǎn,大连话,踢的意思)。

除此之外,他们大都捉过蛐蛐、逮过蚂蚱、捕过蜻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可爱的玩虫越来越稀奇。唯有“咪咪嘎”例外,依旧会在盛夏里聚堆合唱。

“咪咪嘎”即蝉,大连人也叫知了,音重的人会读作“机了”。

其实呀,这个发音和源出皆来自对岸的山东家。

“知了”是“截柳”的转音。

蝉,烟台地区和潍坊地区方言叫截柳。

清末潍县学者郭榆寿《榆园杂录》记载:“潍县蝉族,凡有四种。第一种,大蝉,特别能叫,称作截柳。” 为什么叫“截柳”呢?

凡是鸣叫的蝉,都是雄性。

长鸣其实是求偶的恋歌,雄蝉是在用歌声吸引异性。

雌蝉受孕产卵,流程是用尾针在柳枝或其他树枝上,刺上三四十个小孔,每个孔里下十个卵。

由于截断水分,树枝干枯,风断坠地,故此得名“截柳”。

人们读久了,便转音为“知了”。

虽说夏天闹的欢,它们却是大连男孩当年最爱的玩虫之一。

通常,大家会在长长的木棍尖粘上蜘蛛网、或系上布口袋捕捉知了。

注解:古音无zh、ch、sh,使用j、q、x。所以古人读知了,发音同机了。这也是老大连话。

“打野卯”与棒球 

“打野卯”是童年记忆中玩的第一个集体项目的游戏。因为流传原因,有3种不同发音:打野卯、打原卯、打乙卯。

经过考证,这是日本侵占时期由棒球运动演化而来的。

棒球日语写法“野球”,1907年传到大连。据资料记载,当时大连地区的棒球运动非常普及。

韩海生老师是日本通,他从翻译的角度帮助佐证。

“原”是“本”的意思,“原卯”即是棒球运动“本垒”之意。

“乙卯”中文是农历年,日语发音是“imo”,本是地瓜的意思,此处则是“第二垒”之意。

我们现在用的化学名词“甲醇”、“乙醇”等多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过去,日本根据我国的天干地支来做序数词。“野卯”是“在远垒”之意,这是“昭和年代”的日本极右词汇,日本现在已经不用了。

那时,日本社会不允许用英文的外来语,如“radio”必须用汉字“收音机”。

解放前,因为种族隔离缘故,我们的父辈,即老大连人,很少有机会参与棒球运动,所以经过改动,逐渐演变成“打野卯”。

玩“打野卯”一般会远离车道,一群孩子事先分成攻守两帮。

游戏之前,他们会捡一些砖头摆出四至五个垒位。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砖头,就用白色的滑石或红色的砖头块在地上画垒位。

那时候因为多是平房,街道两边皆有电线杆,所以也有利用电线杆作垒位,或在街道两边墙上画出垒位。

像打棒球一样,打野卯也有投球手,坊间称谓是“喂球的”。

而且,喂球手投出的球必须高过手臂,否则算坏球,重新再发。

如果守方接住击打出的球,那么击球者就算死掉,重新更换击球手。

打野卯并不需要棒球杆,很多的规则基本与棒球一致。如今,这种游戏已经很少见了。

“撒库拉”与樱花

当年,大连街还流行一种“撒库拉”游戏。

“撒库拉”即日语樱花(さくら)的音译。

玩这种游戏的多是乖巧的女孩子,一般是六七个以上小伙伴儿一起玩。

其中,两个小朋友面对面站着,相互牵着双手高举过头搭成拱形的桥,呈一个通道,其他小朋友则一个牵一个依次穿过通道。

游戏的时候,她们会一起唱着欢快的儿歌:“撒库拉,撒库拉,大家一起去找她;一找呀,两找呀,美丽的姑娘就——是——她!”

唱到最后一句结束,两个搭桥的小朋友会将高举的双手向下一放,套住一个小朋友,被套住的小朋友就得上来替换一个搭桥的小朋友。

然后,游戏会继续下去,周而复始。

朋友还对我讲起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教他唱“撒库拉”的阿姨是山东人,所以他家附近的孩子都用山东腔唱“炒菇拉”。

当时,他们联想“炒菇拉”肯定是一种好吃的食物。

现在想来,他们当时唱了一个稀碎。

悄然中,洋槐、樱花和许多老人都消逝了,我们的童年亦渐行渐远,但是古老的游戏和儿歌却没有消失。

(0)

相关推荐

  • 没事就让孩子多读一读顺口溜儿歌,比玩游戏...

    没事就让孩子多读一读顺口溜儿歌,比玩游戏...

  • 故乡的槐花开了

    故乡的槐花开了 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显摆采摘的槐花,和用槐花制作的各种美食,也引发了我的食欲.于是,周末心血来潮,骑上车子也到城外去采槐花.目的明确,很快就采了一兜,晚饭就用槐花为食材做了一餐老家菜-- ...

  • 石榴歌(皮日休)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

    石榴歌(皮日休) 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流霞包染紫鹦粟,黄蜡纸裹红瓠房. 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 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

  • 舌尖上的大连:魂牵梦绕的童年儿歌

    魂牵梦绕的童年,不但有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稀奇古怪的小动物,花样繁多的草根游戏,还传唱着许许多多的歌谣. 那些老童谣虽然涩涩老套,却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令人无限怀念. "斗"字歌 ...

  • 【宋璨专栏】渐行渐远的童年游戏

    童年的时候,我们总感觉日子过得特别慢,如蚂蚁在沙粒上爬行,显得那么舒缓悠长.而过了为施展抱负而奋斗的青年,到了创业艰辛的中年,转眼又到了迟钝麻木的老年,就感觉时间如野马飞驰一般,一年比一年狂奔得更快. ...

  • 696期A || 丝雨:舌尖上的童年/周洁诵读

    引言: 一档<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吸引了几代人的眼球,催落了N多人的口水.究其火爆的原因,我认为编导是以发掘传统美食为由,挑动年轻人对传统美食的好奇和对绿色环保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触动了 ...

  • 鸡公榄,舌尖上的童年

    鸡公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走红于西关小巷的广东小零食. 提起鸡公榄,大家会不会首先想到<七十二家房客>里兜售鸡公榄的小贩"鸡公福"的经典台词"鸡公榄,有辣有唔辣 ...

  • 【童年的夏天记忆】之四: 梁征:舌尖上的童年美味

    舌尖上的童年美味 文 | 梁征 武汉的夏天先是暴雨滂沱,继而高温熏蒸.一大早温度就有30多度,吃啥都不香.而每每这个时候,我总是喜欢回想起童年的夏季美食. 夏季美味之绿豆稀饭.儿时,母亲买回绿豆后,每 ...

  • 水尽:舌尖上的童年|张涛

    水尽:舌尖上的童年 一顿饭,五碟碟三碗碗.没有山珍海味,没有七碟碟八碗碗变换,却让朋友们竞相拍照发圈.有说"看到了记忆里的盘子",也有说"吃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

  • 【记录片】上海故事-弄堂里的童年游戏(上)

    【记录片】上海故事-弄堂里的童年游戏(上)

  • 【绿眼睛原创】舌尖上的童年——年之味

    记忆里,小时候的过年,是从寒假开始的.小时候的过年,都是好吃的. 放假没多长时间,家里就要杀猪啦,然后新鲜的猪肉.猪血.猪肝--加点地里的青菜或者大白菜烧烧,只要盐和生姜,根本不需要什么味精鸡精,就是 ...

  • 舌尖上的老大连(3)木樨肉与木须肉

    如大连话源自胶东一样,大连老菜也是源自胶东.老话说"东洋的美女西洋的楼,福山的厨子遍天下",老大连四大名楼东瀛阁(原动物园内).泰华楼.共和楼(天津街新四川饭店对面).群英楼都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