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72亿的虚荣桥:日均车流量不足三千,对岸仅五千人口

2004年,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水上部分全线施工,历时四年于2008年6月正式通车,成为中国建桥史上规模最大、建设综合难度最高的特大型桥梁,中央跨度1088米、577米长的斜拉索以及高306米的主塔等等均为世界第一,总工程造价约64.5亿元。

4年后,海参崴新建的俄罗斯岛大桥打破以上三个世界第一:中央跨度长1104米、最长斜拉索580米、主塔高324米,72亿的造价也比苏通大桥要高。实际上,俄罗斯岛大桥在外界眼里并不仅仅是全球最长、最贵、最高的斜拉索桥,同时也是造价与实际使用量最不符合的特大型桥梁之一,因而也被称为价值72亿的“虚荣桥”,因为大桥对岸仅五千人口,日均通车辆不足三千,实际需求与其高昂的造价以及规模并不匹配。

俄罗斯修建这座大桥的初衷,其实也不是为了提高两岸通行便利,从承办2012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开始,俄罗斯就一直在寻找符合各方需求的地点,因为俄罗斯主要城市基本都分布在欧洲地界,与峰会亚洲成员不太符合,而靠近远东的只有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么一座稍微大点的城市。

经过前期的筹备,俄罗斯迅速敲定将峰会定在海参崴的俄罗斯岛上举办,因为97.6平方公里面积的小岛只有5000人居住,且濒临日本海与阿穆尔湾,相当于为各国代表打通了海陆空三条路线。就这样,修建连接海参崴与俄罗斯岛的大桥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

俄罗斯岛原名罗斯基岛,是俄联邦滨海边疆区最大岛屿,其最前沿的地理位置在日俄战争中被誉为“尖刀阵地”,与海参崴所处半岛恰巧形成天然的避风不冻港,曾经是沙俄与苏联太平洋舰队的驻港总部。

俄罗斯岛在二战后几乎无人问津,直至苏联解体后的1992年爆出一个丑闻:一支驻岛的边疆守军因指挥官疏忽遗漏补给,导致4名士兵被困岛上活活饿死。事件后俄军方决定放弃驻军,鼓励海参崴渔民移居到岛上,才有了如今的人口规模。

2007年,俄罗斯决定修桥后曾派遣设计师前往苏通大桥考察,因而风格以及技术也多数是参考中方经验,但设计师没想到的是,这座桥的成本会如此超乎想象,以致整个海参崴改造项目的总投资仅1300亿人民币,这座大桥就花去了72亿元人民币,如果把连接桥梁两面的公路成本计算在内,则预算至少超出20亿。

而超额的主要原因只有一个:低估了恶劣天气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第一次出现问题在2009年冬天,使用塔架将自爬式预制板送往指定位置时,特制钢索因-28℃的低温出现裂纹,更换新式钢索后液压元件又失灵了。经过反复低温试验,俄罗斯专家决定就地停工,改为夏季再进行后续施工。除此之外,桥塔施工也遇到了很多难题,东面第三座桥墩和南面第四座桥墩都在冬季期间施工,到了夏季却出现类似冻土融化般的地基软化现象,匆忙间只能重新浇筑,种种突发因素导致工程进度严重滞后不说,连带成本也急剧增加。

由于中央桥洞使用的是空气动力学的横截面设计,以增大可承受的风荷载,专门为这座大桥设计的种种金属盖板与甲板都得原地裁剪焊接,再通过高强度螺栓进行现场拼接,这些工作都无法在冬季严寒天气中进行。

考虑到后期可更换缆索的斜拉系统,起初设计由7根直径14毫米的镀锌线组成承重缆,后来又更换成15.7毫米,每束斜拉索也由8-65根线增加至13-79根,其中最短的一束135米,最长的579.83米,且保护罩亦升级成高密度聚乙烯制成的耐紫外线材料,可在-40℃至40℃的外部环境中保证足够的强度和抗腐蚀性能。

2012年俄罗斯岛大桥如期开通,在此后4个月时间里耗资300多万美元加装了LED灯光系统。很多俄罗斯人第一时间提出质疑:300万美元相当于2.3亿卢布,要知道俄罗斯人均税后月收入也就2.3万卢布左右,相当于一个灯光工程就花掉了10000个俄罗斯人一个月的薪水。

从成本角度来说,这笔钱花的并不算浪费,俄罗斯岛大桥采用的是全自动电脑控制的智能灯光系统,亮度与角度还会自动控制在驾乘人员的舒适范围内,而LED则定制于目前最先进的船用系列照明器,尺寸可无缝连接桥梁主体,在桥上70米高度还能抵御51米/每秒的风速,以及-31℃至37℃之间的温差变化。

但要从实用和性价比角度出发,不仅灯光系统被俄罗斯人称为是“浪费”,连带整座大桥都被冠名为“虚荣桥”,因为仅峰会进行阶段每天车流量能达到5000辆左右,之后就再也没有超过3000辆,冬季期间甚至日均过千都难,这还是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把分校设在俄罗斯岛后才有的数据。

这也苦了很多联大学生,纷纷在网上抱怨:俄罗斯岛连岛内公路都没有,水电设施十分缺乏,学生们洗个澡都得排队,桥再先进、再漂亮,可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服务,为什么会本末倒置了呢?

不可否认的是,俄罗斯岛大桥为俄罗斯基建水平创造了绝佳的广告效应,为了进一步广为人知,俄联邦把这座大桥印在新版2000卢布的纸钞上,同时也在此后的海参崴摄影大赛中偏向这座大桥,比如2018年的海参崴自然风光大赛,前十中有5名都以这座大桥为拍摄主体。

另一个好处就是俄罗斯岛的旅游业出现转机,按照向导的说法,每天两三千辆车在大桥上来往,其中至少80%是旅游车辆,2013年全球最大的水族馆在岛上开业后,游客人数基本稳定在日均2000人以上,使得岛上不少罕为人知的景点逐步被开发。

比如岛南的玛尼堆,当地渔民出海前必须要过来堆几块石头,据说已持续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还有一处是玻璃海滩,早期是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垃圾场之一,专门倾倒伏特加酒瓶等玻璃制品,在风吹日晒和海水侵蚀下变成了光滑如镜面般的“宝石”。

但仅靠岛民的生活和微弱的旅游需求,就算再翻上3倍也与大桥的造价不太符合,以至于海参崴旅游部门在大桥两边都设置了观桥平台,尽全力把这座大桥打造成一个景点。对于我和大多数中国游客而言,这种景点多看两眼都嫌多了。

(纪实类旅游文字不好写,希望能得到您的点赞、转发和收藏,也欢迎关注与点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