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看不起填词,却写下了这首名作,苍凉悲壮感动后人

一说起宋朝的文学,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宋词。宋词确实是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座不可逾越的的巅峰。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宋代顶级文人,都是词人,比如说欧阳修,比如说陆游。这是因为在当时,诗被认为是承载文化传承的黄钟大吕,而词作不过是供人消遣的雕虫小技,所以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谈到了他对于词的不屑一顾:

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词。

陆游更是如此,他“是有意要做诗人”。更为夸张地是,陆游认为词作是“其变愈薄”之体,少年时也曾写过,写完之后就充满了负罪感,还要写下一段自我批评来赎罪。(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在这种状态下,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的就有九千多首诗,是中国历史上现存作品最多的诗歌,其中也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然而,他的词作存世仅仅只有一百四十余首。尽管如此,因为本身的艺术天赋,陆游依然写出了极为精彩的词作,比如这首《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一生饱含爱国热情,对于国家和民族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被梁启超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但是,在当时腐朽的南宋朝廷之中,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陆游不仅没有能够实现报国的梦想,反而是在宦海之中沉浮不定,蹉跎一生。

这首词的具体年代并不详细,但一定是陆游在晚年归隐山林所作。他回忆起自己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的经历,那是最为激动人心,豪情纵横的八个月时光。虽然条件艰苦,却实现了他投笔从戎,为国尽忠的梦想。只不过因为幕府解散,他只享受了短短的戎马生涯。晚年回忆起这段往事,陆游才填写了这首《诉衷情》。

上阕的第一句“当年万里觅封侯”就写出了不尽的洒脱与豪情。这是引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陆游同样是不远万里,奔赴疆场,就是要效仿班超一样,“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匹马戍梁州”自然是虚写,以陆游一个书生,自然不可能是万人敌一般单枪匹马守卫城池。但是,作者以这种狂傲的口气,表达了年轻时的英雄气概,更表达了为国战死的决心。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这两句写回了现实之中。原来,那种青葱岁月,也如同南柯一梦。当年自己守卫的边城,如今只能在梦中才能出现。可悲的是,灰尘已经盖满了昔日出征的貂裘,让它再也没有当年的风采。

在下阙中,陆游以短短九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感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讲述了敌人还没有被消灭,自己的鬓角已经花白,唯有独自流泪,感叹报国无门。

有了上面的铺垫,最后三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就并不突兀了。作为爱国诗人,陆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一生的梦想,明明就是在边塞,可是朝廷不给他这个机会,让他老死在沧州。看似平淡无奇,却道出了无限的感慨,流露了无限的感伤。

填写此词的时候,陆游已经七十多岁了。他知道自己的一生梦断,再也没有机会实现疆场杀敌的愿望。这一切,都是因为南宋朝廷的苟安和无能,让他的雄心无人理解,更让他没有施展抱负的舞台。这种极度压抑和苦闷的情绪,就凝结成了悲壮无比的曲调,融入这首此中,让后世读来回肠荡气。

尽管不喜欢填词,甚至鄙视填词,但陆游的才华,让他的词作依然大发光彩。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甚至在《后村诗话续集》高度评价: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