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临刑前撕开上衣,主审官拍案而起:这案子没法审了

1141年10月13日,一辆囚车悄无声息的驶入南宋大理寺内。看起来不起眼,其实这辆囚车之中,却载着一个大人物。他就是南宋著名抗金英雄岳飞,此前一年他正率领大军在朱仙镇打破金兀术的部队,各地义军云集响应,光复故都就在眼前。哪怕是年初之时,他也活跃在前线,第三次驰援淮西。

然而,现在的他,面无表情的被押入大牢。随着宋金的军事实力拉近,两国开始回到了谈判桌上。宋高宗和秦桧,只图享乐安逸,不愿意收复故土,迎回徽钦两位皇帝,极力促成和议的达成。此时,抗金态度坚决的岳飞,便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真可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对于这些,后人评论岳飞在政治上幼稚,看不清形势。然而,作为一名算无遗策的沙场大将,他又何尝不算不到人世间的凶恶。身处那个时代,又是高层将领,他也知道宋高宗的心思。但是,如果一味迎合上意,那不就将万里河山拱手让人了吗?所以,岳飞才怒吼出那句“还我河山”,同时,也写下了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不管做了多大贡献,不管打了多少胜仗,只要皇帝下令,臣子就只能乖乖引颈就戮,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悲哀。岳飞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交由大理寺审讯,主审官就是余杭人何铸。

何铸是一个典型的书生,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一直都是担任的文官。他与岳飞并没有什么交往,甚至还有一些轻视。这倒不是仇怨,而是因为有宋一朝,文官对武将抱有天生的优越感。尽管国家的安危需要武将们用性命征战,但并不妨碍这种优越感在南宋半壁江山继续滋生蔓延。

何铸对岳飞的功绩很了解,但却了解这位大英雄的为人。岳飞跪着接受审讯时,他一拍惊堂木,让岳飞如实招供自己的罪名。

岳飞也不言语,他从走进大理寺之后,就不发一言。当何铸催促他回话时,他依然保持沉默。半晌过后,岳飞突然撕破自己的衣裳,转身露出背后四个字。这就是后人耳熟能详尽人皆知的四个字——尽忠报国。(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然而在当时,并没有几个人知道岳飞背后的刺字。他将对自己国家、百姓和土地的热爱,深深埋在心里。他从不随便向人提及,却在疆场之上,用热血践行这四个字。

关于“尽忠报国”这四个刺字的来历很多,很多戏剧、小说普遍认为是岳母所刺。其实,当时纹身刺字是属于高难度的技术,岳母无法掌握,这应该是岳飞从军之初,按照当时军中的习惯,由专人所刺。

由于时间很长,这四个字已经深入岳飞的皮肤里,颜色甚至都已经有所脱落。但是,在何铸的眼中,这四个字仍然是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他拍案而起,扶起岳飞,不愿意再审理下去。

随后,何铸将这一天的过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秦桧。作为长期担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的监察官,他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说岳飞这种人,是绝对不会造反的。

秦桧听后,露出不高兴的表情。岳飞是什么人,他可能更为清楚,但这并不重要,他需要的是结果。于是,秦桧仅仅抛出了一句话,便扔下呆若木鸡的何铸离开。这句话就是——上意也。(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

何铸回过神来,追上秦桧,苦苦哀求:“我不是为区区一个岳飞而求情,只不过现在强敌未灭,先无端斩杀一名大将,失去了军心,这不是国家长久之计啊。”

秦桧一时被他问倒了,回答不上来。但他果断换人,改用和岳飞有私仇的万俟卨来审理。万俟卨是一个无耻小人,用尽手段将岳飞折磨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然而,岳飞的供词上,仅仅写着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不肯认罪,这并不代表宋高宗、秦桧、万俟卨等人会善罢甘休,他们依然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岳飞之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也是我们民族挥之不去的伤痛。

参考资料:《宋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