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并入北京晨报只是开始,纸媒整合的大潮正在路上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以“合并”的姿势委身曾经的“手下败将”,如果是你,你会抱持什么心态?《京华时报》目前就面临这样的尴尬境地。

被视为媒体改革市场化标志之一的《京华时报》,在创刊15周年之际,传出即将停刊,并入《北京晨报》的消息。

这似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即便是在纸媒寒冬已是业界公论的情况下,《京华时报》很快将成京华烟云,可能还是让很多人感到这世界变化太快。

这是继《东方早报》被传停刊之后,又一具有重大指标意义的媒体事件。不过,在都市报合并已是大方向大趋势的情况下,可以预见,未来还将会迎来一大波停刊合并潮。

京华不再百年

从今天早上以来,有关《京华时报》即将停刊,并入《北京晨报》的消息,相继在微博朋友圈开启霸屏模式。尽管有关情况并未得到官方的正式回应,但相关情况在业内已经广泛传开:《京华时报》即将归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与《北京晨报》合并。

资料显示,《京华时报》创刊于2001年5月28日,原为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新闻类综合性都市日报。据了解,《京华时报》当年的成功创刊,被评为“中国传媒十大新闻事件”之一。

几年下来,这张曾被许多北京报人看不上的“民工报”,在北上的南方报人朱德付等的带领下,一路攻城略地迅速改变北京报业原有市场版图。

这份在北京报业市场率先试水,“集纳社会资金”创办的综合性日报,与《新京报》一起,曾被称作是以全新的机制引领中国报业改革并且获得巨大成功的典范。

根据资料显示,2005、2006、2007《京华时报》连续三届荣获百度中国传媒影响力“状元媒”,新闻网络转载率和点击率名列全国报刊类第一名,同时荣获“最具新闻传播力媒体”和“最具时政传播力媒体”等。

并且,《京华时报》创刊两年时间就全面实现了赢利,2002年,《京华时报》跻身全国报业广告收入12强,稳居北京报业前三强,被权威部门评为成长最快的媒体之一。2008年,《京华时报》广告经营额更是冲上北京报业第一、全国报业第二。其报纸发行在此后长期占据北京早报零售市场70%份额。

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云报纸全球首发,京华时报成为第一家将图像识别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媒体。

为什么《京华时报》曾经如此辉煌。朱德付称,因为北京虽然有很多报纸,但缺少一份北京市民爱看的报纸。有些人办报纸不是为了读者,而是为了领导,不是为了可读,而是为了拧巴。

“我刚到北京时曾开玩笑说,北京有些报纸,从总编辑到编辑记者,他们的使命好像就是每天用报纸来试探读者的承受力的底线,看北京读者对无新闻可言的报纸具有多大的容忍度,看最后是读者先疯了,还是职业报人先疯了。“

朱德付也曾对外说过,北京报业的格局,从2001 年《京华时报》的出现,到2003 年底《新京报》接踵而至,以往十多年形成的格局被彻底颠覆。外界对于初期的《京华时报》有粤式报纸的评价,因其高层大多来自广东,报纸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理念,也都是借鉴南方都市报等报纸的现金经验。

朱德付曾对《京华时报》抱有这样的希望,从创办第一年开始,就确立了‘百年京华’的概念,不是一代做,而是几代前仆后继。他认为,《京华时报》发展是无限的。

不过2014年,朱德付因为个人原因离职,去了阿里巴巴。

今天《京华时报》并入北京晨报的消息一经传出,亦引发不少业内人士感伤,资深媒体人王小山在微博上表示“京华时报死了,伤感。”同时还表示,“好日子其实早没了,京华也没了,其他纸媒还有多远,转型好能活几天,转不过弯的,都快了。”五岳散人在提到这则消息时,则直呼“媒体不死、新闻不死。”

没有实际主体只能并入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在业内知名度完全不如《京华时报》的《北京晨报》,为何成了前者的“归宿”,而不是反过来,《京华时报》兼并《北京晨报》?这得从《京华时报》自身的“归宿”问题说起。

进入新的媒介环境后,《京华时报》、《新京报》在2011年同期发生了所属主管单位的变更,全部由原单位划入北京市宣主管。

有业内人士表示,发生变更后,《京华时报》的主管主办单位并不是一个经营主体。

而相较于《京华时报》,此次卷入舆论中心的《北京晨报》,则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该集团拥有十报三刊一社一网(即《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北京晨报》《北京商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文摘》《音乐周报》《首都建设报》《北京社区报》),《新闻与写作》《支部生活》《大学生》,以及北京日报出版社,京报网),直属于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

据业内人士介绍,其实有关《京华时报》要归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与《北京晨报》合并,已经在内部盛传几年了。

没有实际主体的《京华时报》,在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亲儿子”《北京晨报》进行整合时,只能迎来并入后者的结局。

合并大潮将会越来越多

《京华时报》的际遇虽然令人唏嘘,不过,在传统媒体断崖式下滑的现实面前,这样的结果已经不足以引发大惊小怪。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都市报广告一落千丈,裁员关门已经屡见不鲜。尤其是对于同质化的媒体,如何进行行业间的重构和整合,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很多地方,都市报遇到的困难,除了新媒体,也跟自己的市场定位、结构问题等相关。尤其是在大城市,一般都有两家左右报业集团,这些从上世纪90年到开始就已经组建的集团,旗下拥有至少几家不同定位和性质的报纸或杂志。这些报刊或杂志的数量,按照总署发布的《报业集团组建基本条件和审批原则》要求,“除主报外,应拥有6种以上子报子刊”。

于是,各种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等子报相继出现,不排除有些是为了达到成立报业集团的硬性条件,“拼凑”而来。

各种晚报、晨报、商报、都市报等子报相继出现,带来了同质化严重,内容趋同的业态。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崛起后,“扎堆”的都市报的市场开始变得越来越小。“狼多肉少”之下,整合成了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棘手问题。

早在2013年12月,《新闻晚报》就获得正式通知:报纸将自2014年1月1日起停刊,报社全体人员将在集团内部通过全员竞聘,重新确定岗位。《新闻晚报》广告收入一直未见起色。内容同质化、经营亏损,让其处境非常尴尬,最终被上海报业集团“动手术”。

2014年10月,《潇湘晨报》《长株潭报》《法制周报》被划归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和芒果传媒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

据蓝媒汇了解,在全国范围内,至少已经有重庆、天津、河南等十多个省市,均有媒体打算重组合并的消息传出。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今后可能也就是一一份党报、一份都市报、再留下一两个细分的行业报的体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类似《京华时报》并入《北京晨报》这样的事情,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越来越多。纸媒寒冬波及的范围,也将会越来越大。之所以这样说,完全不是危言耸听——《京华时报》都已经是这样的处境,那些跟它差不多或完全不如它的,将会面临怎样的结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