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岐,第二节 湿热与“现代病”琐议
第二节 湿热与“现代病”琐议
要搞清楚湿热与疾病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病”的含义。“病”字是病字旁里面加一个“丙”。《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在《周易》当中,“丙”就是“火”的意思,其位在“南方”,南方炎热多湿,所以南方又代表“湿热”。南方炎热,可以叫做“丙火”。在中医传统文化中,“丙”还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有火,或被湿热熏蒸,人就得病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另外,“心火”也可以理解成被压抑的情绪,就是失调的七情六欲。比如悲伤、忧虑、喜悦、恐惧、愤怒……这些都是人的情绪。所谓七情六欲,通俗点说,就是情感,就是人的一股“气”。人们常说“某某被某某气死了”“某某被某某气得生病住院了”,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老祖宗相当聪明,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湿热”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所以在造字时就把“病”字造成“疒”里面一个“丙”字,借以警告他们的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忘记湿热与疾病的关系,时时注意远离湿热。可惜人类的后裔完全没把老祖宗的警示放在心上,恣情纵欲,为所欲为。肉山酒海,尽情享受;四体不勤,好逸恶劳;欲望无度,思虑无穷;互相攀比,精神紧张。致使心火亢奋,脂肪堆积,湿热由生,百病迭起。
记得2004年秋,我去西安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研讨当今糖尿病多发的原因时,一位老师的演讲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为什么现在我们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这么高?我觉得应从人们的生活习惯谈起。一开始,我们的祖先一度经受瘟疫肆虐,尸骨遍野的生存环境。时间久了,他们也就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存环境,逐渐产生了一种“饥饿基因”。靠这种基因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才得以繁衍生存,不至于灭绝。也就是说,上溯几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产生了“饥饿基因”,他们适应了在吃糠咽菜、颠沛流离的环境中生存,不适宜在肉山酒海、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长。到现在我们身上还有这种基因的影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日渐好转,热量摄入不断增高,体力劳动不断减少,脂肪不断堆积,新陈代谢逐渐紊乱,血糖、血脂、血压升高呈普遍现象。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发展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膏粱厚味,养尊处优,生活节奏紧张。一开始他们也不适应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度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多发,但现在他们经过几百年的锤炼,已经逐步适应了这种环境。我们的许多公民不了解自己的“基因”,不顾自身的体质状况,遇到大鱼大肉,胡吃海塞;外出旅行,以车代步;生产劳动,一律机械化、自动化。完全忘记了造物主给我们手足是干什么用的。假如你当初注意自身的基因条件,荤素搭配、劳逸结合、适当锻炼,何至于今日百病缠身?讲的在场的不少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同行(也包括我自己,因我当时已患有高血压)热泪盈眶、追悔莫及。
由此可见,湿热是造成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不管任何疾病,只要有适应证,选用清热利湿、调畅气机、宣利三焦的三仁汤化裁治疗,皆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由于三仁汤清热利湿,宣畅三焦,通治全身各个部位与湿热有关的病症,而当今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人们恣食膏粱厚味、养尊处优或生活节奏加快、欲望无度、思虑无穷导致心火亢盛、湿热内生而引起的,因而三仁汤的治疗范围除了临床常见疾病,还包括诸多“现代病”。
肥胖症:中医学在对肥胖的认识和治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对肥胖症有了初步的观察和记载,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目前对于肥胖症的病因分型和辨证治疗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除先天禀赋因素外,以下两种因素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素问·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多食甘美,逐渐积聚化为膏脂;或饮食无度,日久损伤脾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停聚,湿从内生,聚湿生痰,造成肌肉减少而脂肪增加,停留肌肤、脏腑而发为肥胖。故《素问·通评虚实论》有“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之说。《临证指南医案》对于肥胖的形成描述得更为具体、详细,认为“湿从内生,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还有人指出“厚味肥甘,可助阳生气、生阴。生阴者,转化为脂液,浸淫脉道,脉膜变异”。《脾胃论》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这些都充分说明过食膏粱甜腻、厚味肥甘、酒醴茶汤、生冷瓜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而引起肥胖。
二、脏腑失调
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出现脏腑气血失调,肥胖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运化、吸收、输布,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肥胖。五谷入胃,需依靠脾胃的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若脾胃虚损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而转变为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故有“肥甘生痰”“肥人多痰”之说。
可见痰浊水湿与肥胖症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仁汤健脾、渗湿、调理气机,杜绝生痰之源,使“肥脂”无“培养基”,肥胖症何来?
美容方面:
(1)痤疮、粉刺:痤疮一词并非现代医学专有名词,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对痤疮已有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揭示了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年少气充,面生疱疮。”认识到发病与年龄有关,乃青春期气盛阳旺使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阐述了痤疮的病因及皮损特征。长久以来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每多从肺论证,如《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云:“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谓:“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由此可见,前人认为痤疮病位在肺,由风热、湿热、血热所致,每以清热、利湿、凉血等法治疗。湿热内蕴者,皮肤多油腻,润而油光,皮疹以脓包、结节为主,舌苔白厚或黄腻。白头粉刺热重于湿,易化腐成脓;黑头粉刺湿重于热,缠绵难愈。
(2)色素斑:中医有句古话,“面部有斑,体内必有瘀”。“瘀”是瘀血的瘀。意思是说脸上长了色斑(黄褐斑,蝴蝶斑,雀斑,日晒斑,辐射斑,妊娠斑等),说明身体里有瘀血。民间还有一句古话,“十女九瘀”。意思就是说十个女人里面有九个是有瘀血的。既然瘀血导致色斑,那么为什么人体内会有瘀血呢?色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朝百脉。在体合皮。“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合成一身之气。通过其宣发与肃降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到皮毛充养皮肤。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若肺气郁闭,宣降失司,则精微不布,皮肤失养。同时肺不助心行血,则瘀血内生,血不上荣。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大便秘结,而下窍不通,浊毒上泛,瘀毒互结而使面部色斑加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则气血充足,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若脾胃功能失调,脾不升清则面部皮肤失养而不泽;胃不降浊,积久生热,浊热上泛则口舌生疮。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运血无力,可致瘀血内生,血不上荣。
也就是说,痤疮的主要病机是风、湿、热;色素斑的病机主要是瘀。病位在肺,连及于脾,涉及心肝肾诸脏。
三仁汤的主要成分杏仁为肺经要药,宣通肺气,助心主血脉,气行则血行,血液流畅,色素斑何来?中药典籍《本草纲目》中列举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清积食是说杏仁可以帮助消化、缓解便秘症状;《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杏仁内服具有轻泻作用,并有滋补之效。”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服用杏仁效果更佳。大家都知道,大便秘结,内分泌失调,浊气积聚也是造成色素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杏仁也具有美容功效,能促进皮肤微循环,调整内分泌,使皮肤红润光泽;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清热排脓等功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有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长期饮用,能治疗褐斑、雀斑、老年斑、蝴蝶斑,使斑点消失,并滋润肌肤。对粉刺、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三仁汤清热利湿,宣通三焦。具有宣肺、健脾的功效,可散风、清热、利湿、调理气机、健脾生血。气行则血行,面部微循环旺盛,风、湿、热荡然无存,皮肤岂有不红润光泽之理?
大叶性肺炎:中医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辨证时,估计多数会根据脏腑辨证把它辨为“肺热痰瘀互结”证,以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千金苇茎汤治之;或辨证为“热邪壅肺”证,以清热宣肺的麻杏石甘汤主之。另外就是按气血津液辨证,把它辨为“痰盛有燥”证,以润燥化痰的清燥救肺汤主之。若病人表现为咳吐脓痰、气喘鼻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我们还可以按三焦辨证辨为“上焦湿热、痰热壅盛”,用三仁汤清热利湿、化痰排脓。
阳痿:中医认为阳痿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导致阴阳失调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有突受惊恐刺激,或感受湿热,内部原因有纵欲伤肾,思虑忧郁,劳伤心脾,或饮食所伤等,以致宗筋弛纵,引起阴茎萎弱不起或临房举而不坚。若感受湿热,蕴结下焦或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酿湿生热,湿热郁蒸肝胆,循经下注宗筋,阻滞气机,加重宗筋弛纵而阳痿。《灵枢·经筋》曰:“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三仁汤清热利湿,畅利下焦,以之治疗湿热阳痿也未尝不可。
耳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痰湿中阻是酿成“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脾主运化水谷,又是生痰之源。若嗜酒肥甘,饥饱无常,或思虑劳倦,伤及于脾,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蒙闭清窍,发为眩晕。若痰浊郁而化火,痰火上犯清窍,亦可致眩晕加重。三仁汤清热利湿,宣畅三焦,升清降浊,以之治疗耳源性眩晕,可谓药证相符。
盗汗:盗汗属于阴虚,世人皆知,然盗汗也有不属阴虚者。正如景岳所言:“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人阳气昼行于外,夜而入里,里有湿热,夜晚阳气熏蒸,阴液不得内守,被逼外出而为盗汗。用三仁汤清热利湿,热清则湿无所恋,湿化则热无所依,盗汗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