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岐,第二节 湿热与“现代病”琐议

第二节 湿热与“现代病”琐议

要搞清楚湿热与疾病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复习一下“病”的含义。“病”字是病字旁里面加一个“丙”。《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在《周易》当中,“丙”就是“火”的意思,其位在“南方”,南方炎热多湿,所以南方又代表“湿热”。南方炎热,可以叫做“丙火”。在中医传统文化中,“丙”还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有火,或被湿热熏蒸,人就得病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另外,“心火”也可以理解成被压抑的情绪,就是失调的七情六欲。比如悲伤、忧虑、喜悦、恐惧、愤怒……这些都是人的情绪。所谓七情六欲,通俗点说,就是情感,就是人的一股“气”。人们常说“某某被某某气死了”“某某被某某气得生病住院了”,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老祖宗相当聪明,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湿热”与“疾病”的密切关系,所以在造字时就把“病”字造成“疒”里面一个“丙”字,借以警告他们的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忘记湿热与疾病的关系,时时注意远离湿热。可惜人类的后裔完全没把老祖宗的警示放在心上,恣情纵欲,为所欲为。肉山酒海,尽情享受;四体不勤,好逸恶劳;欲望无度,思虑无穷;互相攀比,精神紧张。致使心火亢奋,脂肪堆积,湿热由生,百病迭起。

记得2004年秋,我去西安参加一个学术会议。研讨当今糖尿病多发的原因时,一位老师的演讲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为什么现在我们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这么高?我觉得应从人们的生活习惯谈起。一开始,我们的祖先一度经受瘟疫肆虐,尸骨遍野的生存环境。时间久了,他们也就慢慢地适应了这种生存环境,逐渐产生了一种“饥饿基因”。靠这种基因的作用,我们的祖先才得以繁衍生存,不至于灭绝。也就是说,上溯几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产生了“饥饿基因”,他们适应了在吃糠咽菜、颠沛流离的环境中生存,不适宜在肉山酒海、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长。到现在我们身上还有这种基因的影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日渐好转,热量摄入不断增高,体力劳动不断减少,脂肪不断堆积,新陈代谢逐渐紊乱,血糖、血脂、血压升高呈普遍现象。而西方发达国家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发展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膏粱厚味,养尊处优,生活节奏紧张。一开始他们也不适应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一度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多发,但现在他们经过几百年的锤炼,已经逐步适应了这种环境。我们的许多公民不了解自己的“基因”,不顾自身的体质状况,遇到大鱼大肉,胡吃海塞;外出旅行,以车代步;生产劳动,一律机械化、自动化。完全忘记了造物主给我们手足是干什么用的。假如你当初注意自身的基因条件,荤素搭配、劳逸结合、适当锻炼,何至于今日百病缠身?讲的在场的不少患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的同行(也包括我自己,因我当时已患有高血压)热泪盈眶、追悔莫及。

由此可见,湿热是造成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不管任何疾病,只要有适应证,选用清热利湿、调畅气机、宣利三焦的三仁汤化裁治疗,皆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由于三仁汤清热利湿,宣畅三焦,通治全身各个部位与湿热有关的病症,而当今许多疾病都是由于人们恣食膏粱厚味、养尊处优或生活节奏加快、欲望无度、思虑无穷导致心火亢盛、湿热内生而引起的,因而三仁汤的治疗范围除了临床常见疾病,还包括诸多“现代病”。

肥胖症:中医学在对肥胖的认识和治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对肥胖症有了初步的观察和记载,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目前对于肥胖症的病因分型和辨证治疗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除先天禀赋因素外,以下两种因素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一、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素问·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多食甘美,逐渐积聚化为膏脂;或饮食无度,日久损伤脾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停聚,湿从内生,聚湿生痰,造成肌肉减少而脂肪增加,停留肌肤、脏腑而发为肥胖。故《素问·通评虚实论》有“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之说。《临证指南医案》对于肥胖的形成描述得更为具体、详细,认为“湿从内生,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还有人指出“厚味肥甘,可助阳生气、生阴。生阴者,转化为脂液,浸淫脉道,脉膜变异”。《脾胃论》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这些都充分说明过食膏粱甜腻、厚味肥甘、酒醴茶汤、生冷瓜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而引起肥胖。

二、脏腑失调

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出现脏腑气血失调,肥胖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运化、吸收、输布,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肥胖。五谷入胃,需依靠脾胃的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若脾胃虚损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而转变为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故有“肥甘生痰”“肥人多痰”之说。

可见痰浊水湿与肥胖症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三仁汤健脾、渗湿、调理气机,杜绝生痰之源,使“肥脂”无“培养基”,肥胖症何来?

美容方面:

(1)痤疮、粉刺:痤疮一词并非现代医学专有名词,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对痤疮已有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揭示了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年少气充,面生疱疮。”认识到发病与年龄有关,乃青春期气盛阳旺使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阐述了痤疮的病因及皮损特征。长久以来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每多从肺论证,如《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云:“妇女面生窠瘘作痒,名曰粉花疮。乃肺受风热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谓:“肺风粉刺,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鼻面,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敷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由此可见,前人认为痤疮病位在肺,由风热、湿热、血热所致,每以清热、利湿、凉血等法治疗。湿热内蕴者,皮肤多油腻,润而油光,皮疹以脓包、结节为主,舌苔白厚或黄腻。白头粉刺热重于湿,易化腐成脓;黑头粉刺湿重于热,缠绵难愈。

(2)色素斑:中医有句古话,“面部有斑,体内必有瘀”。“瘀”是瘀血的瘀。意思是说脸上长了色斑(黄褐斑,蝴蝶斑,雀斑,日晒斑,辐射斑,妊娠斑等),说明身体里有瘀血。民间还有一句古话,“十女九瘀”。意思就是说十个女人里面有九个是有瘀血的。既然瘀血导致色斑,那么为什么人体内会有瘀血呢?色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朝百脉。在体合皮。“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肺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合成一身之气。通过其宣发与肃降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到皮毛充养皮肤。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若肺气郁闭,宣降失司,则精微不布,皮肤失养。同时肺不助心行血,则瘀血内生,血不上荣。又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大便秘结,而下窍不通,浊毒上泛,瘀毒互结而使面部色斑加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则气血充足,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若脾胃功能失调,脾不升清则面部皮肤失养而不泽;胃不降浊,积久生热,浊热上泛则口舌生疮。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运血无力,可致瘀血内生,血不上荣。

也就是说,痤疮的主要病机是风、湿、热;色素斑的病机主要是瘀。病位在肺,连及于脾,涉及心肝肾诸脏。

三仁汤的主要成分杏仁为肺经要药,宣通肺气,助心主血脉,气行则血行,血液流畅,色素斑何来?中药典籍《本草纲目》中列举杏仁的三大功效:润肺,清积食,散滞。清积食是说杏仁可以帮助消化、缓解便秘症状;《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杏仁内服具有轻泻作用,并有滋补之效。”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服用杏仁效果更佳。大家都知道,大便秘结,内分泌失调,浊气积聚也是造成色素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杏仁也具有美容功效,能促进皮肤微循环,调整内分泌,使皮肤红润光泽;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清热排脓等功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有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长期饮用,能治疗褐斑、雀斑、老年斑、蝴蝶斑,使斑点消失,并滋润肌肤。对粉刺、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

三仁汤清热利湿,宣通三焦。具有宣肺、健脾的功效,可散风、清热、利湿、调理气机、健脾生血。气行则血行,面部微循环旺盛,风、湿、热荡然无存,皮肤岂有不红润光泽之理?

大叶性肺炎:中医对这样的患者进行辨证时,估计多数会根据脏腑辨证把它辨为“肺热痰瘀互结”证,以清肺化痰、逐瘀排脓的千金苇茎汤治之;或辨证为“热邪壅肺”证,以清热宣肺的麻杏石甘汤主之。另外就是按气血津液辨证,把它辨为“痰盛有燥”证,以润燥化痰的清燥救肺汤主之。若病人表现为咳吐脓痰、气喘鼻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我们还可以按三焦辨证辨为“上焦湿热、痰热壅盛”,用三仁汤清热利湿、化痰排脓。

阳痿:中医认为阳痿和其他疾病一样,也是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导致阴阳失调的原因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有突受惊恐刺激,或感受湿热,内部原因有纵欲伤肾,思虑忧郁,劳伤心脾,或饮食所伤等,以致宗筋弛纵,引起阴茎萎弱不起或临房举而不坚。若感受湿热,蕴结下焦或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酿湿生热,湿热郁蒸肝胆,循经下注宗筋,阻滞气机,加重宗筋弛纵而阳痿。《灵枢·经筋》曰:“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三仁汤清热利湿,畅利下焦,以之治疗湿热阳痿也未尝不可。

耳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痰湿中阻是酿成“眩晕”的主要原因之一。脾主运化水谷,又是生痰之源。若嗜酒肥甘,饥饱无常,或思虑劳倦,伤及于脾,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蒙闭清窍,发为眩晕。若痰浊郁而化火,痰火上犯清窍,亦可致眩晕加重。三仁汤清热利湿,宣畅三焦,升清降浊,以之治疗耳源性眩晕,可谓药证相符。

盗汗:盗汗属于阴虚,世人皆知,然盗汗也有不属阴虚者。正如景岳所言:“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人阳气昼行于外,夜而入里,里有湿热,夜晚阳气熏蒸,阴液不得内守,被逼外出而为盗汗。用三仁汤清热利湿,热清则湿无所恋,湿化则热无所依,盗汗自除。

(0)

相关推荐

  • 【丁素先:痤疮】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情虽轻,但常反复发作,根治困难. 丁素先擅长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性毛囊炎.湿疹等皮肤病. 丁主任认为,痤疮虽多为热.痰.湿.瘀阻滞而成,治疗如果只局限于清热 ...

  • 杨承岐    第一节 三仁汤所治病种甚广

    第一章 十年一剑用三仁,天下湿热可巧除 第一节 三仁汤所治病种甚广 "湿热缠身,百病由生".是我从事临床工作四十年的切身体会. "湿热",是人们常见而又不被重视 ...

  • ​第二章 三仁汤之治验  杨承岐

    ​第二章 三仁汤之热病治验(八大系统) 热病的含义有二:一指夏天的暑病,二指一切因外感引起的发热性疾病.<素问·热论>指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里的&quo ...

  • 杨承岐,第三节 三仁汤与湿热治法

    第三节 三仁汤与湿热治法 <温病条辨>是中国医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是继<伤寒杂病论>之后理法方药俱全的宏伟巨著.三仁汤是<温病条辨>中少有的几张疗效卓著.治 ...

  • 杨承岐  湿热最多   三仁汤  自序

    自序 吾少年步入杏林,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载,自始至终工作于基层,又长期担任基层单位的领导,虽未脱离过临床,但分科不细,既看内科,也看外科,妇科儿科兼收,五官皮肤兼顾,也算是现在所谓的"全 ...

  • 第二章临证发微     一、温补心肾治纳呆      杨承岐

    纳呆,即食欲不振.是胃不主纳.脾不运化的病理反应.常见于各种慢性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各种疾病之中.但无其他征象,仅以纳呆就诊的患者在临床并不少见.医者见此,往往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清胃祛火等法调治, ...

  • 血痹汤治四肢麻---杨承岐

    四肢麻木在临床非常常见,它的症状和中医学所说的"血痹"非常相似.是脑血管病.颈椎病.周围神经系统病变的主要症状.对其治疗,现代医学多采用营养神经.神经松解术等方法,中医多采用活血化 ...

  • 针刺肢体三针治疗半身不遂作者/杨承岐笔者...

    针刺肢体三针治疗半身不遂 作者/杨承岐 笔者在读书期间,河北中医学院的一位老师曾教我用肢体三针治疗半身不遂.此法简便,取穴少,针刺方法简单,疗效可靠.但刺激量大,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不过对于备受偏 ...

  • 瓜薤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作者/杨承岐 ...

    瓜薤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作者/杨承岐 瓜薤逐瘀汤是我在石家庄地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从姜国宏主任那里学到的一个方剂,其实是瓜蒌薤白汤和血府逐瘀汤的合称,它具有通阳宣痹.豁痰利气.活血化瘀.宽胸止痛的功 ...

  • 【杨承岐:消痔汤-治内痔】

    消痔汤治疗内痔 <老中医四十年悬壶手记> 作者/杨承岐 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柴胡3g,升麻3g,茜草15g,灶心土60g,槐角10g,仙鹤草30g,翻白草30g,当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