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仙姝寂寞林

审核:张远  编辑:红柳

痴红初语征文公告

征稿要求:无门槛征集小说、散文和《红楼梦》评论文章,作品字数原则上不低于800字。

赞赏分成:一周之内赞赏的80%,一周后截图返还作者,5元以内不返还,20%留作平台运转。

奖       励 :发稿一周内阅读量过1000的,另行奖励20元红包。

投稿信箱:330894227@qq.com   编辑微信:330894227

  世外仙姝寂寞林

文/丘艳荣

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为机缘巧合,得天地之精华,复又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遂脱了草木之胎,幻化成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美得如此超凡脱俗!这般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让人不禁感叹“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是的,她本就是落入凡间的仙子。只为报那“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顽石——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她追随他一同下世。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仙草下世降生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女,名为黛玉。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五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不想,黛玉命运不济,幼年丧母。

贾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必欲将黛玉接至身边。六岁的黛玉,洒泪拜别父亲,投贾府而去,便有了宝黛初会的故事。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这是黛玉初见宝玉那刹那的悸动。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倒是直抒胸臆,“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

一见如故。不是“如故”,本就是故人,木石前盟,今生相逢。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黛玉自得贾母的百般怜爱,又与宝玉亲密友爱,言和意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

待到宝钗出场,已是五六年之后。这时,宝黛的爱情故事才真正开始,绛珠仙草的还泪之说才正式上演。

还记得吗?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的绛珠仙草的下凡,目的是只为“还泪”而已。所以在黛玉的眼中,宝玉是她的全部,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心灵孤单、身世飘零、那样纤弱,那么无助的黛玉对宝玉的爱是真诚而持久的。对于爱情,她全情投入,甚至生命。自宝钗进了贾府流传起了金玉姻缘之说,她不能确定自己在宝玉心中是什么样的地位了,她并不是要宝玉只理她一个,她在意的是宝玉是不是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在未完全明了宝玉的心思之前,她对宝玉,也只能是暗自垂泪,深夜伤心。明里也只能压住心中的狐疑、伤感,而以不相干的言语试探其心意而已。为了赢得宝玉的感情,她在不少地方表现得很“小气”。如常对宝钗进行嘲讽,对宝玉不住试探,猜疑,“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动不动就怄气抹眼泪。爱是自私的,黛玉这种为了爱而表现出的“小心眼”,正显示出她的单纯,直率的一面。看重彼此的心,看重爱情,是黛玉的可爱之处。然而,将爱情视为全部的人,注定是孤独而寂寞的——难怪她发出如此感叹:“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才华超绝,姿容盖世又如何,世人只说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然而这不过是黛玉的自我保护罢了。我们已经知晓黛玉有怎样的身世了。自幼多病,才华横溢,却过着寄人篱下生活的黛玉为了维持自己的自尊,她不得不以骄傲的态度面对着贾府的势利。黛玉初进贾府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尤其是在宝玉面前,她更是刻意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然而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蕙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她。她视紫鹃为姐妹,情同骨肉,她教香菱学诗。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真是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深。只是那一句“冷月葬诗魂”又让我们不由轻叹一声:果然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啊!

才华超绝的黛玉是孤独的,我想,她的孤独恐怕连宝玉也未必能完全懂得。黛玉不也曾对宝玉说过:

“古来知音人能有几个?”这样的话吗?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宝玉听到黛玉的《葬花词》也悲恸了一回,然而个中滋味,宝玉是否都懂就不得而知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里诞生,集百千宠爱于一身的宝玉真能懂黛玉的悲凉吗?

坚持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不容于污淖般的世俗,这样的黛玉岂能不孤独,不寂寞。

心思灵巧,感觉敏锐,聪明灵透的人,总难免比别人多一份心灵的负担。能者劳而智者思,换一个角度看,人的才华也就是人的负担。黛玉的敏感也有别于常人,她的聪明,她非凡的感悟力都加深了她的敏感,也加深了她的孤独。人说闻弦歌而知雅意,黛玉更是心细如发,见微知著。她虽不言,可是大观园里件件事落在她眼里,她自然明白其中深义。她对自己的处境知道的太清楚,也深深的明白风刀霜剑的严厉,虽然能锦衣玉食,但是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单薄的黛玉是格格不入,一无所有的黛玉希望的只是能得到宝玉的心。而柔弱如娇花,漂泊似飞絮的她,却只能眼看着自己凋零,飘落。唯一的奢望是: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她的问菊,其实句句都是自问: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试想,这样的黛玉在那样的贾府里如何能不孤独?

黛玉死了,带着前情遗恨走了,离开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世界,泪已尽,情已偿,生命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质本洁来又洁去,,幽幽一缕香随风消逝,纯洁的心灵随着悠悠落花飘向远方 。潇湘馆的竹影从此寂寞,落花林中再无凄绝的吟唱,爱花人已远,曾留下一支花锄,一个花冢,载着满心满腹的心事,却都付与了断井颓垣。


作者丘艳荣 一位普通的教师 喜爱古典文学和古典诗词 工作之余,喜欢在字里行间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撰写的文章散见于《广东教育》《师道》《梅州日报》等报刊杂志。

关注公众号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