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请别用举手之劳绑架我
灵魂只需要两件衣服:
路的背心,书的短裤。
楼房与路灯。图片来源:开哥随手拍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好吃懒做、贪得无厌的人提供了更多便利。文章没有指向性,意在提醒自己:不去做这样的人。——关于标题
1/
区别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和一个无知的人,可以听听他们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真正有文化的人会尽力站在历史真实的角度,甚至站到那段历史的场景中去,然后客观的去评价一个生活在那个时间段的人物。他们不会仅仅凭借看了几遍《三国演义》,就断言曹操是个坏人,更不会把“桃园三结义”看成友谊和朋友的模板。
他们会去认真的读一读《三国志》,还会借助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字,去梳理和佐证自己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看法。
而无知的人,会把小说和肥皂剧都当做真实的历史,并且会固执己见,认为他的看法和评价永远都是对的。这种无知和固执刚好被一些深刻洞察这种心理的商人利用,然后他们炮制出迎合这种无知与固执的电影、电视剧就会卖个好票房。
有时候,应该距离那些喜欢用电影、电视剧情节来谈论历史的人,更远一点。
2/
我们最厌恶的人恰恰是距离自己最近的人,而距离我们最近、被厌恶的那个人其实是非常不幸的。更不幸的是,那种令人厌恶的情感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做出什么行为而产生的,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存在,这使人感到更加绝望。最不幸的是,我们不能理性、正确地控制自己对厌恶对象的情绪,任由末梢感官左右我们的情感。当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一点却还是不能正确处理厌恶情感时,对自身也会产生厌恶。
这是韩国民主运动的精神领袖,被誉为“韩国的鲁迅” 申荣福在狱中的一段感悟。
我读出一种对人性洞察之后的无奈,这种无奈让人深刻而冷静。
保持适当的距离,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需要。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自我防范意识,都有属于自我感觉安全的领地范围。
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你所在的小区让你觉得安全,而不是他的;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小区,你所在的单元让你觉得安全,而不是他的;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单元,你所在的楼层让你觉得安全,而不是他的;即便生活在同一个楼层,你所在的房间让你觉得安全,而不是他的;即便生活在同一个房间,你所在的床让你觉得安全,而不是他的……
人与人之间一旦突破距离和界限,战争和伤害不可避免。
任何人之间都如此。
豪猪身上的刺,也许就是为了彼此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人类的刺都隐藏在皮肤之内,一旦突破界限,这些刺就会刺出来,刺得彼此接近的人鲜血直流。
3/
即便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也要界限分明,否则同样难免出现误解与纷争,有时候,也难免互相刺伤。
在?你文笔那么好,帮我写个演讲稿吧,举手之劳的事!
抱歉,我们不熟,更不是朋友。
一个演讲稿都需要别人帮忙来写的人,让人反胃。
一般而言,这种人都缺乏同理心。你帮他写了演讲稿,然后他就会很自然的让你帮他写论文、写参赛稿件、写年终总结、写述职报告……
他认为这些事对你而言举手之劳,而你一旦因故没能及时让他满意,他就会认为你不够朋友,做人小气,甚至认为他认识你是他瞎了眼。
所以一开始就让这种人有多远滚多远!
在?帮我设计个宣传单呗,你举手之劳的事。
在?帮我策划个活动,举手之劳,这是你的长项。
……
是的,这种事司空见惯。
你的举手之劳,你的长项,在他看来就像拉完屎擦屁股一样简单。他永远不会看重你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汗水,禁受了多少煎熬。
我欣赏那些有思想,有界限感的朋友。
他们不会轻易让你援手做这些别人看来举手之劳的事。一旦需要,他们会很正式的征求你的意见,让你提供你所能提供的参考,与他们自己既有的想法碰撞,对照,尽力让结果圆满。
这种互动,让你对他们充满敬意,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自己本身也跟他们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我喜欢,也愿意为这样的朋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而那些永远认为你举手之劳的人,你从他们身上只看到浅薄与贪婪。
是的,也许对我而言确实是举手之劳。如果我这样说给你,内心是对你的认同,并且看到你身上闪耀着值得我学习的光芒。如果你轻描淡写的说给我,那是你的一厢情愿。
4/
想要拥有尊重、自由、安全、快乐,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留有恰到好处的界限。打破这种距离和界限,尊重就会流于轻慢,自由就会变成桎梏,安全就会沦为风险,快乐就会转为纠结。
那些习惯以小说和影视剧作为真实历史的人,往往缺少这种距离和界限感。
他们会轻易突破你的界限,不把自己当外人,点拨你,指导你,教育你,最后奴役你。他们特别习惯把你的宽容看做软弱,把你的忍让当做理屈心虚,然后变本加厉。
这种人也特别喜欢打着“这都是为你好”的幌子招摇过市,他们会向全人类宣告,他们多么热情而又正能量。他们会关心你的薪水,你的婚姻,你的家庭,你的兴趣爱好,你洗不洗澡,你刷不刷牙……他们却从不关心你心里在想什么。
这种人本质上也许并不坏,用六神磊磊的话来说,他们只是“固化”了而已。智力、认知、思维……都固化在一个特定的时段,也许是他们30岁的时候,也许是40岁的时候。
有些人活到80岁,可是他们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这样理解,可能更形象一些。
换个鸡汤的说法: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是远离这种人的最简单方式,也是避免自己成为这种人的捷径之一。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告诉我们的也是同样的道理,突破距离和界限,你是看不到风景的。
看人,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END>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