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机制与培养途径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盖笑松教授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机制与培养途径”(课题批准号:DBA110185)。课题组主要成员:周国韬、王海英、毕有余、宋洋、李艳丽、李梅、康成、宋爱芬、中德吉等。
一、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方式,围绕青少年积极发展的主题,对中国青少年积极品质的模型,青少年积极品质的作用,积极品质的影响因素和培养途径,未来取向在青少年积极品质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上述研究紧密围绕课题组的两个核心研究目标:第一,发现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积极心理品质,建构关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之成分与结构的理论模型;第二,探索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机制及培养途径,设计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有效方案,为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中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模型建构
1.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模型建构
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随机选取上海市的中小学老师共307人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教师从熟悉的学生中选出同时符合下面三个条件的学生:⑴你相信他/她比别的同龄人更可能拥有幸福和成功的未来;⑵你相信他/她比别的同龄人更可能顺利克服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困难;⑶你相信他/她比别的同龄人更可能在将来对亲人、朋友、同事、集体做出贡献。从中,选出符合青少年积极发展特点的学生,然后通过对其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获得教师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特征的描述词语,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整合,用于分析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积极品质的成分。以开放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自编《青少年积极发展问卷》。
2.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模型建构
采用积极发展特征及提名问卷,要求在校大学生回答如下问题:在你认识的大学生中,请选出3名相对来说符合下列标准的人:(1)你相信他/她会拥有幸福和成功的未来;(2)你相信即使他/她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遭遇什么困难和风险,也能顺利度过;(3)你相信他/她将来更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用简短的3-5句话对该生的特点做出描述,描述的内容要体现出您判定他/她符合前述三条标准之原因,由此获得描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条目,并以开放式问卷的结果为基础,编制《中国大学生积极发展问卷》。
(二)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
1. 积极品质对初中生贡献行为的预测作用
通过间隔 11个月的纵向设计,考察积极发展水平是否能够预测一年后的贡献水平,即是否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分数越高,未来作出贡献的可能性越大。随机选取鞍山市某中学7年级学生作为被试。根据 Lerner(2004)提出的贡献内涵——对自己、他人、社区及社会做出贡献,自编《青少年贡献问卷》,该问卷采用同伴提名的方式对青少年的贡献进行评价。
2. 积极品质对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
中学生学校适应包括三个方面:学校投入、孤独感和学业成就。这三个方面的指标来源:(1)学校投入,借鉴美国国家学校投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hool Engagement,简称 NCSE)对学习投入维度的划分,分别为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NCSE,2006)。自编《学校投入问卷》,包括情感投入6题、认知投入5题和行为投入3题。经验证,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采用邹泓修订的《中学生孤独感问卷》。(3)以 7、8 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学业成就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