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鲁肃的隆中对和榻上对谁更高明

诸葛亮和鲁在无论是在《三国志》或《三国演义》都是十分杰出的人物,两人虽属不同阵营,但两人都具有大局观。之所以会把他们两人放在一起作比较,是因为两人各为其主都作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战略构想,而且被主家采纳实施,并都实现了构想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两个战略的高低。

一、两者的战略构想内容

1、榻上对

夜权问肃曰:“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上图为鲁肃

2、隆中对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上图为诸葛亮

二、两者共同点

1、对曹操的看法相同。诸葛亮认为操有百万之众,又狭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之争锋。鲁认为曹操不可卒除,意思是说短时间内把曹操除掉。两者的判断都是基于实际情况,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又能广用人才,北方已经被曹操完全控制,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北方,人口也以北方居多。南方不少地区此时还属于没有开化的地方,所以北方的统一使曹操的实力无人可以撼动,孙权只有江南三个州,刘备一寸土地也没有,三次与曹操交锋刘备被打得怀疑人生。

2、二人皆认为最好先割据一方,等待时机再图发展。鲁提出以长江为险,统一南方,然后再图天下。诸葛亮提出占据荆州和益州,等待天下变化,寻机出兵兴汉。从当时的情况看,北方还有张鲁等军阀存在,南方如果真的被孙权统一,那么就会与曹操形成划江而治的局面,刘备就不会有所作为。诸葛亮正是看到了孙权的强项: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所以得出刘备对东吴只能为援而不可侵占。最终孙、刘二人皆割据一方。

3、两人认为要想图成霸业,需要一个等待过程。鲁献计孙权据江东之险,灭黄祖、刘表。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诸葛亮更是从天时、地利、人和、外交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措施,积蓄力量,待天下有变然后再图霸业。

三、两者的不同点

1、对汉朝的恢复持截然相反的意见 。鲁认为汉室不可兴,诸葛亮认为只要按他的战略构想走,则汉室可兴。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看走了眼,鲁的观念是对的, 一个已经被历史抛弃的时代,个人再能也不会翻转。就如秦王朝被汉朝替代后,秦王朝只能成为历史,任何复辟行为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后面诸葛六出祁山,姜维十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则再一次说明历史只能前进,不能倒退这一真理的正确性。

2、二人战略构想的起点不同。诸葛亮在出隆中对时,刘备只有少量的军队,大将三人,借住刘表的新野小县,物资也依靠刘表供应。在几近白手的情况下,替刘备谋划未来的发展,这在一般人看来,无疑是痴人说梦。而诸葛亮却能敏锐地洞察到未来三国鼎立时代即将到来。不能不说诸葛亮确实高瞻远瞩。鲁的战略是建立在孙权已经具有江东三州基础上的,在孙权具备一定实力为其谋划下一步走势,相对来说,可操作性比较强一点,实施起来也比刘备容易得多。这一点上诸葛亮要高于鲁肃。

3、对未来的格局看法不同。在榻上对中,鲁肃并未明确指出未来会形成三国鼎立,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生赤壁之战,北方袁绍还在,刘备也没有形成气候。北方还未完全安定,曹操一时还顾不上江东。鲁只是提出让孙权统一江南的构想。对孙刘联盟当时还未有认识。直到曹操完全统一北方,兵锋直指江东时,天下形势已然明朗,鲁肃才提出孙刘联盟的对策,并亲自当联络员,促成孙刘对抗曹操的统一行动。而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就已经提出孙刘联盟的思想:“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想到了鲁的前面去了。

所以,就隆中对和榻上对而言,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一点。隆中对能流传千古,而榻上对很少有人提起,从这一点上也能说明两者高下之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