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的意境(上)
关于意境学说的起源,如果追溯起来,可以追到先秦时期,从萌芽到成形的整个发展过程,跨越上千年,因篇幅较长,今天就不在这赘述了。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给大家梳理一下意境理论的根源与结构。
意:指客观事物的思想性。
境:衍生为精神上的超越。
在解构“意境”之前,我们必需要先了解它的思想根源来自于哪里,这里头,举足轻重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子,一个是庄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基本上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道、气、象。在老子的眼里,这三者结合便是万物的本源,道为本体、气为生命、象为思想,万物如果没有“道、气、象”,人便如行尸走肉,畜牲也不过是一樽活化石。
大家所熟知的“言不尽意”学说和“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的学说,基本上可以看成是老子思想的延续。包括庄子的“象罔”说法在内,象,说的是境相,罔,说的是虚象,意思就是以无形之意铸有形之躯,方能构成完美的结合,这算是“意境”的真正根源。
综合以上学说,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谓的意境,其实就是形与意的结合,其中,形又称之为实境,意则称之为虚境,以客观事物为依托,追求精神上的超越。
这里所说的“形成”,不是指意境的起源发展过程,而是指一副作品中的意境是怎么产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论意境的形成,我们不得不提到“意象”与“境界”这两个关键词,因为是它们将“意境说”彻底地细化。
1、意象。
意象,指赋有某种特殊含义、或是文学意味的艺术形象,即物体在本身意义上的延伸。比如:竹子,我们看到这个词便习惯性地想到“虚心、正直、有气节”,这便是竹子的意象。
大家要明白,学会解读“意象”,这是诗词歌赋的创作基础,同样也是对联的创作基础,它不仅能寄寓情感,也能代指作品中的主人公。那么,我们究竟要怎么去运用意象呢?
例: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大家不妨仔细品读一下王维的这两句名句。
大漠是什么?那是浩瀚无边的疆域,入眼便给我们呈现了一副壮阔的场景。然而,“孤烟”的出现,又告诉我们那荒凉边塞并没有什么奇观异景,只有一股烽火浓烟显得格外醒目,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出了它的劲拔,也映射出了作者坚毅不屈的性格,全句无一字落空。
沙漠中是没有山林树木的,只有一条横穿广褒的黄河,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除了“长”字,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感觉?再说“落日”,这本是垂暮之景,暗合感伤的意象,但这里用“圆”来形容它,反而给人一种温暖而又不失沧桑的感觉。
“直”、“圆”,简单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中的景象,更巧妙地烘托出了作者的情绪——孤寂,却不迷茫,一切心绪都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
试想一下,如果作者写的是“长河落日红”,那是一番什么情绪?红,也有温暖之意,但这种暖,是来自于一团烈焰余辉,犹如沸腾的血液,映射出来的将是作者心中的
浮躁与焦虑,一字之差,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
举这个例子也是旨在告诉大家,一副景物的意象,并不是单一的,不同的修饰手法,所呈现出来的意思也截然不同,准确把握每一个字(特别是句中的动词与形容词,要十分谨慎),是捕捉意象的必修之课。
懂得捕捉意象还不够,我们还要明白意象与意境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可以这么讲,如果意境是座金字塔,那意象便是塔里的一块砖。
意象本身是没有雅俗之分的,但由它所催生出来的意境却有高低之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了“意象”这个词,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意思就是说,只有情意充沛才能成诗成联。但是,这种观点在佛学大家的眼里是完全被否定的,“情”与“物”这些东西,佛子曰俗。于是又有了“隐秀”这一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又有解释:“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这里所说的“隐”,有两种意思:一个是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直接用文词说出来,另一个是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多面性,即多解。而“秀”字,说的是审美意象应该生动、鲜明,让人一眼就能感触到词中所传递的情感。隐与秀,这两个字眼看起来似
乎彼此对立,实际上却是一脉相承的,因为“隐处即秀处”,秀的是含绪与委婉,这也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若以意境为前提,隐与秀之间的取舍,已经没有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常说“诗有千千解”的根源。以隐求境,曾经,我也提出过“三流境界”的讨论,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飞跃”的真的只是鸟和鱼吗?不然,阔海与高天不过是个舞台而已,给你这样一
个宽广的舞台,还用担心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凭/任”这两个被动动词,使后面的宾语转换成了主语,令客观意义上的主体发生了转变,借海与天的宽宏与大量,含绪地表达了作者本人的思想,这便是隐的境界。
如果我们把这联改成:
海阔随鱼跃
天高伴鸟飞
我们把被动动词改成主动词动,“随”,在这取“跟随”的意思,两副联看起来差别不大,实际上,意思已经全变了。现在主语在前,宾语在后,背后也无转换关系,那隐藏的“我们”,也只是个拖油瓶而已,那个舞台再大也不再是“我们”的专利,“我们”能不能飞跃,还得看小鱼小鸟给不给这个面子。
对比这两种写法,作出总结:
一方面,我们要明白到“隐”的深度。上面的原作,隐藏的“我们”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的,要与“鱼鸟” 对调身份、取而代之;而后面这副例作,隐藏的“我们”是直接与“鱼鸟”并列,即属于隐藏主语,层次要浅了一重,导致意境也弱了一大截。
另方面、我们要明白到,位于转折点的动词,是用被动词还是主动词,完全会颠覆整副联的意思,需要十分慎重。(再次重申:对联创作中如果遇到动词与形容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一副联的整体意境,往往取决于这两种词性用得恰不恰当。)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判定,意象+隐秀,是追求意境的先决条件。而意境的高低与否,取决于下一课要讲的“境界”。
【备注】:“隐秀”中的“秀”亦有独特技巧,然不适用于意境联,今天暂时撇开不讲。
微信号:YLGY2016